2011版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课件:《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苏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版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课件:《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苏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1 14:3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课文每段大意是:
第一段: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第二段: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第三段: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第四段: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
第五段: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这次演讲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心,内容主要包括:
①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
②说明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
③复兴奥运会的宗旨——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
④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的理念——大众参与;
⑤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
⑥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不自由,毋宁死》
主题:把握演讲词的写作技巧,感受演讲精品的艺术魅力
1.议员们对待英国的态度可以分成几类?作者演讲主要是针对持哪一类态度的议员?
明确:(1)议员们对待英国的态度有三类:第一类是主张效忠英国,但只是少数。第二类是主张向英国妥协,避免武力冲突,持这种态度的议员属于保守派和温和派,是需争取的对象。第三类就是主张同英国作战,争取自由。
(2)第一类:很难用言语打动他们,使他们转变立场。第二类:他们反对战争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对英国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二是认为英国力量强大,自己势单力薄,万一开战,后果不堪设想。亨利的演讲就是针对第二类保守派和温和派进行的,内容紧扣他们的两点理由,逐层进行批驳。
2.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他是怎样说服听众的?
明确: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议会中主张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然后,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亨利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激烈,感情越来越高昂,直到最后,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警句表达了誓为自由而战的坚定决心,将整篇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3.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不自由,毋宁死”?
明确: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但长期以来,受到英国殖民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殖民地上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迫,极力主张妥协和解。而激进派人物帕特里克·亨利则主张通过战争的方式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自由和真正的和平。这篇演讲词以“不自由,毋宁死”为题,高扬战斗的旗帜,表达了作者誓死争取自由、独立的坚定信念,有着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4.这篇演讲词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举两个以上的例子加以分析。
明确: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技巧。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
(1)排比。①“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强调形势的紧迫。 ②“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
助于战争之神。”——一系列的排比句和反复句,将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2)设问和反问。“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不自由,毋宁死!”——连用了六个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由于排比、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篇演说词显得咄咄逼人,气势酣畅。
《奥林匹克精神》
主题: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体会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1.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精神》堪称演讲经典,这个声音穿越时空,我们仍旧能够感受精品的魅力。试从语言角度谈一谈作品的艺术特色。
明确:作品的一大特色是语言优美,具有形象性。《奥林匹克精神》一文的重点是阐释奥林匹克精神,作者对此理解深刻,见解独到,然后又能用优美形象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如“我觉得又一次目睹她由含苞而怒放”“即将破晓的黎明
是暴风雨过后的那种黎明”“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上”等语句,形象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请结合文本概括顾拜旦笔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明确: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①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②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利”,但仍可促进公平;③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具有公平性和教育性并为大众所享受,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3.“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是奥林匹克的信念。顾拜旦说:“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请谈谈你对“重在参与”的理解。
明确:“参与”的可贵之处在于“参与者”有着高尚的品质、真诚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名次和奖牌。只有在参与中,运动员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才能在更快、更高、更强之中寻找自我,实现自我。奥运会正是因为有众多的得不到奖牌或名次的运动员的参与,才推动了奥林匹克自身的成长和壮大,而且奥
运会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和平与进步,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正内涵之所在,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真正企盼和渴望。
右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刘
璇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
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
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
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示例一:如轻燕飞翔,似锦鳞游泳,以律动之美为五环增辉。
示例二:像一只凌空展翅的乳燕,腾空飞起,璇燕子享受着飞翔的幸福,这正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理念最美的体现。
示例三:中国选手刘璇凌空跃起,在空中自如舒展的瞬间,像轻盈的鱼儿游在水底,像振翅的海鸥翔在海面,像矫健的紫燕飞在蓝天。
江苏苏州女子举重队此前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突击检查中被查实使用违禁药物。18日下午,江苏省体育局通报了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对相关运动员及教练员违规使用兴奋剂的处罚决定。奥运冠军陈艳青,恩师曹新明被终身停职,运动员管新蕾、陈玲、杜淼禁赛两年,教练员曹新明终身取消教练员资格。给予江苏省举重协会警告,江苏省举重队停赛一年的处罚。“兴奋剂”这一敏感话题又一次被展示在了大家面前。 (体坛网2010年6月19日)
请你就使用兴奋剂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交流:观点一:使用兴奋剂只是一种手段,也代表着人类超越自己的愿望,都希望发挥出最佳水平,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做也有其道理,可以看成是一种人类向自身极限挑战的途径。
观点二:使用兴奋剂不仅损害奥林匹克精神,还破坏运动竞赛的公平原则。兴奋剂可以使运动员处于兴奋状态,比赛时可能出现超水平发挥,难以衡量运动员的真实成绩,对于其他运动员也有失公平。
观点三:真正的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而支撑和造就“更快、更高、更强”的是什么?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既是奥运精神的原动力,更是奥运精神的境界升华。不服用兴奋剂正是对奥运精神的贯彻和捍卫。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钦佩(qīn) 缄口不语(xián)
沉湎(miǎn) 虚无缥缈(miǎo)
B.桎梏(ɡào) 豁然开朗(huò)
单薄(báo) 朝气蓬勃(bó)
C.拙劣(zhuó) 量体裁衣(liànɡ)
褐色(hè) 风驰电掣(chè)
D.萦绕(yínɡ) 徇情枉法(xùn)
绚丽(xuàn) 自怨自艾(yì)
















【解析】选D。A项,“缄”应读jiān;B项,“梏”应读ɡù,“薄”应读bó;C项,“拙”应读zhu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背判 部暑 含包待放 毫无顾忌
B.陷阱 锻造 艰苦卓绝 欣然自慰
C.斩新 既使 节然不同 袖手旁观
D.赋予 祟尚 冲耳不闻 自得其乐
【解析】选B。A项“背判”应为“背叛”,“部暑”应为“部署”,“含包待放”应为“含苞待放”;C项“斩新”应为“崭新”,“既使”应为“即使”,“节然不同”应为“截然不同”;D项“祟尚”应为“崇尚”,“冲耳不闻”应为“充耳不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 _________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应该允许各抒己见。
②难道就是最近_________我们请愿时所流露出的阴险微笑吗
③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_________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
④ _________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
A.基于 接受 浅显 沉湎
B.基于 接纳 肤浅 沉醉
C.鉴于 接受 肤浅 沉湎
D.鉴于 接纳 浅显 沉醉
【解析】选C。“基于”指根据,是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鉴于”是考虑到、觉察到的意思,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接受”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接纳:①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组织、参加活动等);②采纳。“浅显”指(字句、内容)简明易懂。“肤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沉湎”指沉溺,多用于书面。“沉醉”是大醉,多用于比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韩国教头金昶佰的带领下,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又在韩国的土地上继世界杯夺冠后战胜奥运会冠军韩国队,夺得金牌。
B.一份由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总设计师刘竹生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足够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C.2010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于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得看清眼前的市场环境。
D.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于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解析】选B。A项语序不当,应为“……继世界杯夺冠后又在韩国的土地上……”;C项句式杂糅,应将“由于”改为“由”;D项重复赘余,“诸”是“之于”的兼词,故应删去“于”。
二、课内阅读(12分)
阅读《不自由,毋宁死》一文中“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我再重复一遍,就让它来吧!”,完成5~8题。
5.“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作者的“经验之灯”是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英国政府对为摆脱长期遭受奴役、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美国人只有欺骗和镇压。想乞讨自由,那是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
6.以作者的判断,未来的斗争应是怎样的?(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7.作者凭什么认为“我们”能够而且必须跟凶猛的敌人抗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们”是为争取自由而战,为自由事业而战。
(2)有300万人民的支持。(3)有朋友们的支持。(4)“我们”已无退路。总之,战争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对比,更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取决于“我们”的决心。
8.这段演讲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综合运用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感情充沛,正义凛然,气势磅礴。
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几个部分,其中导语部分能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案: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些背景材料介绍了奥蒂参加世界大赛的情况,她没有获得过一次世界冠军,从而突出了她本次参赛夺冠的强烈愿望。
答案:文章这样写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体会人物心情以及作者的写作用意。注意句中“起点”有两层含义,一是字面含义,一是比喻义。
答案:观众以静默的方式表示他们的深深同情。奥蒂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她回到的不只是决赛跑道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起点。
1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她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仍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体现了重在参与、敢于拼搏的奥运精神。
答案:“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著,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四、语言表达(8分)
13.请以“自由”一词为开头,重组爱因斯坦《自述》中的这句话,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
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幼苗主要需要自由。
自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能力。以“自由”为开头,就要先把含“自由”一词的句子“这株脆弱幼苗主要需要自由”改为“自由是这株脆弱幼苗的主要需要”,然后把其他相关信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加以整合,不得遗漏或改变原意,语句要顺畅,为此要注意一些指示性代词的使用。如“这株脆弱的幼苗”指“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整合时还可用“它”代指。
参考答案: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的主要需要,现代教育方法还没有把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14.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要根据图形所代表的比赛项目,紧扣动态特征,联系现实生活,展开丰富的联想。语言要通顺,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示例):刹那间,只见他右手抓住篮球,一个箭步,然后如大鹏展翅,腾空跃起,以千钧之力将球稳稳地扣入篮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