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历史大事件
陈桥兵变(请同学们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贰·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叁·王安石变法
肆·南宋的偏安
目
录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壹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黄袍加身
北宋形势图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壹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贰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叁
2.强化中央集权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政权寿命短暂
2.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1)加强地方控制
行政
军政
财政权
收权
分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地方部队定期更驻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军队
财赋
刑狱
仓库
中央文官
牵制知州
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1)加强地方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
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二府三司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目的: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
罢宿将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3)崇文抑武
措施: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加强中央集权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阅读教材第50页中的史料,探究宋初中央集权的加权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特点:
(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
(4)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
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贰
历史大事件
澶渊之盟(请同学们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1)边防压力
北宋与辽、西夏
影响:
1、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边境长久的和平,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北宋与辽、西夏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1)边防压力
(2)财政危机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特点:
募兵过滥,败仗连吃;
官僚队伍庞大;
冗兵加上冗官变成冗费。
王安石变法
叁
(宋神宗)
1069年,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989~1052)
王安石(1021~1086)
(宋仁宗)
庆历新政
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王安石变法
改革时间:1069年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改革内容:
1.富国方面
2.强兵方面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王安石变法效果如何?
请你来评价:王安石变法
评价
1.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并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2.
积弱局面稍显改观,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3.
部分措施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党争不断,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结果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
实质:封建社会内部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宋神宗后期
王安石隐退后,神宗继续实行变法,但改革重点已经偏向扩大税源和加强军事,企图取得对辽、西夏的胜利。但两战皆败后,神宗也郁郁而终。
宋哲宗时期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她启用司马光为相,彻底废止王安石变法的绝大部分措施。后哲宗亲政,又恢复新法,贬黜守旧派官僚,但此时这些斗争,都已变为了互相倾轧的党争,毫无积极意义。
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上台后,以蔡京为首的高级官员大肆打击异已,把持朝政,朝局变得更加黑暗,人民生活愈发困苦,起义不断。
1100-1125
1085-1100
1067-1085
北宋后期政局
南宋的偏安
肆
历史大事件
靖康之耻
(请同学们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偏安
1、建立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南宋与金
(1)岳飞抗金
(2)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缴纳“岁贡”;
(3)后为“世为侄国”,维持对峙局面。
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
飞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916
960
1005
1038
1069
1115
1125
1127
1141
1206
1260
1271
1279
契丹建国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王安石变法
金朝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绍兴和议
蒙古统一
忽必烈即位
蒙古改国号元
元朝统一
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北宋建立
(960年)
军事:边疆压力、募兵过多
政治:强化专制集权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改革
庆历
新政
王安石
变法
南宋偏安
(1127年)
失败
观看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