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学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学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07 08: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原子、离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分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包含的信息。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5、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6、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7、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2)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知识梳理
1、原子提出及其性质
(1)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概念→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端”的概念→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是近代原子学说的奠基人
(2)原子性质:a、体积、质量很小;b、原子真实存在,且可以改变其排列;c、原子总是不停地运动着。
2、相对原子质量
定义: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作比较所得的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记作Ar。
3、原子的构成(重点)


原子核
(+)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
(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为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区分原子种类的依据是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都不相同。此处暂时不考虑同位素。同位素是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原子的统称。
4、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质量约是质子质量的1/1836,可忽略不计。但原子的体积取决于电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的体积越大。
5、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高频考点)
(1)核外电子分层排列,目前发现核外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电子层不是真实存在)。
(2)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3)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不同,第1层最多2个电子,第2层最多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
(4)核外电子优先排满低能量层,再排高能量层。
(5)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
画法口诀
原子核画圆圈,正电荷数写中间;
电子层画弧线,电子按照规律填。
6、离子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带电的粒子,该粒子叫离子。跟原子、分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除带电原子外,带电的原子团也叫离子。
形成过程以氯化钠为例(手绘过程)。
7、离子的分类及写法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钠离子
;镁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氯离子
;氧离子
;氢氧根离子

写法: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单位正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8、离子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2个镁离子
9、分子
根据分子结构的测定结果,可以认为分子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一种显电中性的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特点:(1)分子不同,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可能不同。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氮气分子由氮原子构成。
(2)分子不同,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可能相同。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
分子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分子间有一定间隔。(5)一般来说,同种分子间隔有气体>液体>固体的规律。(6)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0、化学反应的实质
以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汞和氧气为例。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性质是由原子保持。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1、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别混合物、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三、教学重、难、考点
1、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n)
最外层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一般_____
4个
容易_
____
不稳定,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钠、镁、铝
非金属
一般
4个(氢为1个)
容易
_____
氧、硫、磷
稀有气体
8个(氦为2个)
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极难发生化学反应
氦、氖、氩
注:①当n=4时,既可以得到又可以失去4个电子。如碳、硅
②相对稳定结构是指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为2)的结构。
2、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离子之间的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4、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5、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其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性质是由原子保持。
6、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四、典型题讲解
题型一、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1、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kg,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nkg,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2、我国科学家成功用一种核内有4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铍原子来测定“北京猿人”的年龄,这种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
B、4
C、6
D、10
题型二、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了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
题型三、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4、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5、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B、C、D四种粒子中,只有一种粒子不具备稳定结构,它是_____。
(2)D中x=_____。
题型四、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6、元素X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Y的阴离子Y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
)
A、m+n+a
B、m-n-a
C、m+n-a
D、a-m-n
题型五、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现象
7、某兴趣小组做一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如下图所示)。
(注: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性物质变色,遇中性或酸性物质不变色,氨水显碱性,蒸馏水显中性)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有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实验2(图甲):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3(图乙)作为对比试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填有或无),理由

五、当堂练习
1、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①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③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是一个比值;④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kg”;⑤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⑥一般化学计算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其中正确的是(

A、③④⑤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2、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

A、质子数
B、中子数
C、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和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3、下列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

4、在Na+、F-、O2-、H2O、NH4+、Mg2+、OH-七种粒子中,相同的是
(
)
A、
质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
D、原子数
5、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实验。容器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该现象说明
(
)
A、
分子可以再分
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6、通过学习,我们应该会从微观的角度看世界。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用分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滴水里大约有1.7×1021个水分子。
材料二:在加压的情况下,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请问,材料一说明:
;材料二说明:
。请再写出说明分子性质的另一条性质的一个实例:

六、当堂检测
1、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12g
B、12
C、1.66
10-27kg
D、1/12
2、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10吨氦—3就能满足我国一年的所有的能源需求。关于氦—3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3
B、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2
C、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
3
D、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2
3、下列微粒是阳离子的有(  );
是阴离子的有(
) 
是原子的有 (  );为稳定结构的有( 
)。
A
B
C
D
4、下列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铁离子:Fe+3
B、镁离子+2Mg
C、硫酸根离子:SO42-
D、钾离子K1+
5、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可得到汞和氧气。这说明了
(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七、家庭作业
1、据中央电视台6月3日对云南抚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子数为6
B、质子数为6
C、电子数为6
D、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为14
2、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下列原子分别为


3、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关于R原子和R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性质相同
B、电子层数相同
C、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下列所示实验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
(
)
A、闻气味
B、
气体混合
C、划出刻痕
D、品红溶解
5、下列事实与对应的解释相符合的是(

A.
空气能被压缩——分子体积可以变小
B.
甘蔗甜,苦瓜苦——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
结冰的水不能流动——0
℃以下,水分子不再运动
D.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
mL—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二者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