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
【检测范围: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2.《抗战中的图与歌》中收录了一首歌:“从正太路到京汉线,从高山上到大平原……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歌曲中提到的情形( )
A.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是马保三率领山东纵队第一旅取得的重大胜利
D.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次会议应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遵义会议
D.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4.如图是华裔王小亭于1938年8月28日在被日军轰炸的上海南站拍摄的一张名为“Chinese
Baby”的照片。这张“幼童孤身哭泣于废墟之中”的照片及相关新闻在欧美媒体刊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 )
A.直接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用事实揭露了日军滥杀无辜的罪行
C.表明日本侵华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
D.说明中国军民的抗日征途艰难而漫长
5.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针对边区出现的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进行革新和治理,社会风貌焕然一新。边区政府的社会治理( )
A.实现了男女地位的平等
B.阻碍了“三三制”的实施
C.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形成
D.适应了抗日形势的需要
6.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工农红军的长征已经胜利结束
B.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已经实现
C.已将民族利益让位于阶级利益
D.对国内外局势有较清醒的认识
7.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
D.《论联合政府》
8.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9.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是为了( )
A.实行粮食统制
B.掠夺地矿资源
C.消灭抗日力量
D.解决物资短缺
10.下图中蒋介石的言论反映出国民政府( )
1937年2月,蒋介石制定《本年政策》,提出“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同时更前所未有地提出“开放党禁”“开放政党政治”等内容。
1937年12月21日蒋介石日记云:“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此时对共党应放宽,使之尽其所能也。”
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
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
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
11.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就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中村粲的叙述意在( )
A.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
B.为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辩护
C.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危机寻求出路
D.为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寻求策略
12.刘吉在其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记述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记述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A.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的根本改变
B.意味着国家政治统一的最终完成
C.推动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D.成为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13.《刘公连仁祭》中写道:“平民刘公,在乡农耕,祸从天降,被抓劳工。在高密,逃跑未成遭痛打。经青岛,轮船押运北海道。……终日挖煤,劳动繁重。……穴居林中,苦苦挣扎,十三暑寒。”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侵华日军的罪行
B.军阀混战下的民生
C.国共内战的影响
D.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动荡
14.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写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诗中提到的中国的“胜利”主要归功于( )
A.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B.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C.中国国民党的抗战
D.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15.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多个院系开设了航空、无线电、通讯、军事工程等课程,并编译军事教材、参考书等,以供教学、训练部队,以及普及军事知识之用。西南联大的这些做法( )
A.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B.增强了军事战斗力
C.提高了人民的素质
D.推动社会观念变化
16.“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1937年,卢沟桥成为全中国的焦点,主要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 )
A.四一二政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7.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的主要意图是( )
A.警惕共产党人出现骄傲情绪和腐败政治
B.证明共产党人无往不胜
C.说明敌人的糖衣炮弹比枪炮更加厉害
D.告诉大家全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18.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19.如图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
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20.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在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是“人民”;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极其危险”。这表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广大民众的支持
C.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D.土地革命的开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对解放战争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
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登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
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
《人民日报》刊发纪念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
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
《人民日报》在《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一文中表述:“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人民日报》刊发了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
《人民日报》在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上,不同时期有何差异?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归纳影响历史研究、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
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
解析:据材料中“主动的进攻”“华北”“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可知,该战役为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百团大战,摧毁了大量敌人据点,打破了日军“囚笼”。
2.D
解析:根据题干中“抗战中”“从正太路到京汉线”“破公路”“割电线”等信息可知,该歌曲的描述对象是百团大战,它的胜利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D项;百团大战发生在敌后战场,而不是正面战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胜利,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B项;百团大战与“马保三”无关,排除C项。
3.B
解析:材料“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说明当时的解放战争处于胜利的前夕,与此相关的是1949年春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选B项。
4.B
解析:结合题干时间可知,该照片反映的是淞沪会战中日军对上海人民犯下的罪行,故选B项;题干“引起了强烈反响”表明西方的关注,不能体现“直接促进”,排除A项;题干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能体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排除C项;上海南站现场照片不能说明抗日征途“漫长”,排除D项。
5.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对社会问题进行革新和治理,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故D项正确;边区政府的社会治理没有实现男女地位平等,也不会阻碍“三三制”实施,排除A、B两项;统一战线已经于1937年形成,排除C项。
6.D
解析:瓦窑堡会议召开于1935年12月,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明对时局有较清醒的认识,故D项正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民主革命纲领的任务的实现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B项错误;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故C项错误。
7.A
解析:根据材料“1936年”“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并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故选A项。B项是在1935年12月,不符合“最早”的要求,排除;C项是在1937年,D项是在1945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8.D
解析:根据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可知,“新气象”指国共两党合作,全国性抗战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1938年10月之后,故B项错误;此时国民党军队没有扭转战局,故C项错误。
9.C
10.D
解析:1937年2月尚未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故A项错误;根据“开放政党政治”“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等可知,是在探讨国共合作事宜,并非争夺抗战领导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国民政府与中共合作的意图,并非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故C项错误;根据“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等可知,国民政府希望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故D项正确。
11.A
解析:中村粲把入侵中国东北说成是基于当时的情况下“不得不”发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为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故A项正确;华北地区不属于“满蒙”,故B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摆脱经济大危机,而材料是为此做掩饰,把侵略归结于受到美苏的排斥,故C项错误;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只是借口,目的是美化侵略,故D项错误。
12.D
解析:“中国革命性质的根本改变”和“国家政治统一的最终完成”的标志都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B两项;“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排除C项;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才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保证,故选D项。
13.A
解析:解读题意可知描述的是中国农民被抓劳工,押运到日本,遭受非人虐待,可以用来研究侵华日军的罪行,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国内形势,不会导致“押运北海道”的现象,排除。
14.B
解析:题干材料所阐述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故选B项。
15.A
解析: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做法,普及了军事知识,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故选A项;西南联大开设军事课程,普及了军事知识,但材料体现不出增强了军事战斗力,排除B项;西南联大的做法与人民素质的提高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6.B
解析:依据题干“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可知,这是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7.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情况下,毛泽东要全党注意警惕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以及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防止骄傲自满和腐败政治,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共产党人的能力,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8.B
解析: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中央要求对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入城市,转向国家建设方面,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农村,且此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移,A项错误;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C项错误;“执政”“社会主义生产”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19.C
解析:A项只反映出日本的野心,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排除;B项只反映出英美等国态度,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排除;漫画中,面对日本的侵略,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只有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故选C项;1937年10月中日全面战争已经爆发,“一触即发”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0.B
解析:根据材料“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极其危险’”可知,人民力量的伟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指导”,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国民政府的腐败”,C项错误;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反映的解放战争时期不符,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1)措施: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
(2)意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推动了战略转折;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由材料“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得出参军参战,军事动员;从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可知开展生产运动;依据所学,1947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改革;材料“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可知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依据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得出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根据材料“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可知正确的战略战术。第(2)问,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得出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依据材料“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结合所学1947年战略反攻可知推动了战略转折;由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胜利可知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22.(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共产党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特点:民族性,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
23.差异及原因:①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十周年庆祝时强调苏联的作用。②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二十周年庆祝时只字不提苏联的作用。③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左”倾错误的批判,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中央政府对台方针由武装统一到和平统一的转变。四十周年庆祝时比较客观地看待了国民党的抗日贡献,认为全民族抗战是获胜的主要原因。④20世纪末,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五十周年庆祝时认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也对抗战胜利起了一定作用。
影响因素:国际国内形势、意识形态差异、国家政策的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等。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得出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恶化,80年代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五十周年庆祝时认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第二小问,由材料“《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得出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十周年庆祝时强调苏联的作用;由材料“《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得出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二十周年庆祝时只字不提苏联的作用;由材料“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得出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左”倾错误的批判,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中央政府对台方针由武装统一到和平统一的转变。四十周年庆祝时比较客观地看待了国民党的抗日贡献,认为全民族抗战是获胜的主要原因;由材料“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得出20世纪末,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五十周年庆祝时认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也对抗战胜利起了一定作用。第三小问,由材料“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得出国际国内形势、意识形态差异;由材料“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国家政策的调整、思想观念变化。
24.(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
(2)原因: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等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作者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第(3)问,根据设问中时间限定,主要从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作用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