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仅思想活跃,行为也展现出一种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特立独行、清静无为的特点。他们还颇喜雅集,谈论自然之美和一些玄之又玄的话题,对当时政权分立、民族纷争的现实似乎毫不关心。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道家思想得到复兴
B.士族政治僵化腐朽
C.佛教实现了中国化
D.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2.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
记述
出处
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代慧能《坛经》
孝其至且大矣。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冲击了儒学地位
B.日趋哲学化
C.受到理学的批判
D.呈现中国化趋势
3.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东晋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4.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B.鲜卑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
C.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D.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5.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6.“堂帖”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帖”。“堂帖”的出现表明当时(
)
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7.《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8.“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 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
《魏书 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疾疫暴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10.唐朝前期,敕授官的范围包括员外郎、监察御史、起居郎、拾遗、补阙等官职。这些官职原本由吏部任命,后来逐渐从吏部铨选中分离出来,转由宰相访择和举荐,由皇帝以敕书任命。这一变化说明(
)
A.科举选官扩大官吏来源
B.吏部的职权被宰相侵夺殆尽
C.封建专制皇权有所加强
D.皇帝和宰相的矛盾趋于缓和
11.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12.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由此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
)
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
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
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
13.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14.下表所示为部分汉代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这些体现了(
)
“滇王之印”的金印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卧羊钮“汉归义羌长”印
沙雅遗址(新疆沙雅什格提)出土
《汉书 匈奴列传》
“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
A.分封制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B.汉朝政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D.汉朝形成了册封少数民族的惯例
15.《旧唐书 舆服志》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民族交融推动社会变迁
C.唐人善于学习西洋文化
D.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16.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叹服大国服饰礼仪之美,并在逻些城特为公主建宫殿以处之。直到今天,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供奉着文成公主的雕像。其中的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寺前矗立着一块刻有汉藏两种文字的“唐蕃会盟碑”。由此可见(
)
A.文成公主入藏推动了藏族经济发展
B.唐与吐蕃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消除
C.唐通过册封的方式维持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D.“唐蕃会盟碑”是汉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17.基本意义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唐玄宗时起,差遣之制流行,往往临时差遣某官负责本职之外的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其真正职掌,例如盐铁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这一制度的变化( )
A.造成三省六部制的迅速崩溃
B.使当时的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
C.体现出皇帝自由处置权大增
D.便于重用科举制涌现的大量人才
二、材料题
18.唐代节度使在不同时期发生多次重大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中央集权巩固,“制天下以为十道,统之以都督,遐荒四达,合为一家”。在各地并未设立节度使,而在全国推行府兵制。《历代兵志》曾记道:“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不带节者不称,然犹未以名官”。自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但这时节度使只统兵,州郡政务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
材料二
为了统帅边兵的需要,节度使的权力日益加重,统领地区不断扩大。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2)下令幽州节度使增领卫、相、洛、冀、魏、贝等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有些甚至一人兼领数镇节度使,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朔方、河东节度使,“节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
材料三
节度使所控制的割据势力,以安史之乱为起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军事势力迅速发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曾“举管内户口,壮者皆集为兵”。泽潞节度使李抱真,“籍民每三丁选一壮者,免其租徭,经弓矢,使农隙习射,发暮都试,行其赏罚,比三年得精兵二万”。大历年间,平卢镇拥兵十万,魏博和成德各拥兵五万,襄阳有兵二万。其余一些大的节度使所控制的藩镇兵力也不下万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正文《论唐代节度使的兴起和演变》
(1)指出材料一中节度使的职责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材料二反映出唐代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结合材料三说明唐代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19.古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和“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形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翩起舞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凤鸟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
考古发现的宋代凤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广州是宋代最早设立市舶司的对外贸易港口。为满足陶瓷外销的市场需求,广州西村窑应运而生,生产的凤首壶数量较多,多远销海外。西村窑是北宋时期一个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大规模的民间窑场,被称为“仿造各地名窑产品的工场”。
——摘编自罗佳《唐宋陶瓷凤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材料二
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吐鲁番、楼兰、尼雅、焉耆、库车、和田、穆格山等地都发现过不少各种语言文字书写的文书材料,前人已经利用其中的资料来研究丝绸之路的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尤其以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为集大成之作。但丝绸之路沿线仍然在不断出土新的文书,而国内学人关注不够的西域各种胡语资料中,也有很多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出土文献提供了有关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直接记录,如隋代裴矩的《西域图记》、唐朝贾耽的《皇华四达记》等。如果我们把出土文献整理一下,则可以勾勒出一条详细而贯通的“丝绸之路”。
——摘编自荣新江《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1)根据材料一关于凤首壶的论述,概括指出唐朝的时代风格。说明宋代凤首壶产销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作为一个古丝绸之路的研究者,应该具有哪些技能和素质。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特立独行、不关心政治等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士族政治僵化腐朽,导致很多知识分子追求清静无为,特立独行,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道家复兴,故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佛教实现了中国化,故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儒学丧失主流地位,且汉武帝之后儒学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故排除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佛教的中国化由材料可知,在佛教传人中国后,帮助皇帝教化百姓、在家亦可修行、重视孝道等思想出现.
这体现了佛教在传播中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呈现中国化趋势,D项正确;A项的“冲击了儒学地位”材料无法体现;B项“哲学化”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未涉及佛教受到理学的批判.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晋门阀政治。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故A项正确;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故B项错误;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九品官人法以家世门第为选官标准,重视门第出身,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仍有部分人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其子受到公卿宠爱,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答案为A项;B项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制度改革不彻底,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鲜卑的习俗问题,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在唐初以前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即以世家大族为主;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这得益于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打破了原来阶层的限制,推
动阶层流动,故选B项;材料主旨并非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
“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说明该变化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说明宰相可相机应变,其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故选A项;“堂帖”只是一种公文形式,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且“日益尖锐”一词说法欠妥,故排除B项;三省分工的模式在唐前期就已经形成,“逐步形成”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此时国家的决策机制仍是三省六部制,故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改革。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反映北魏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繁华起来,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南方士族北迁,排除B项;北魏暂时统一了
北方,但没有统一全国,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对外交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都符合唐朝“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故A项正确;马可 波罗来中国经商是在元朝,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赤壁之战的认识。结合两则史料可知疾疫流行对曹军作战有一定影响,说明疾疫暴发影响了赤壁之战的结果,故选A项;疾疫发生在赤壁之战进行中,并非疾病的流行导致军阀混战,故排除B项;《魏书 武帝纪》是西晋时所著,《资治通鉴》是宋代所著,两则史料反映的是后世对赤壁之战的看法,无法据此推知曹操本人对作战失利的责任的推卸,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疾疫蔓延影响赤壁之战战局,故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官吏的选拔。根据材料“逐渐从吏部铨选中分离出来,转由宰相访择和举荐,由皇帝以敕书任命”可知,唐代敕授官的范围扩大,说明皇帝加强了对官员的任命权,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任官权的变化,并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提到任官权被皇帝侵夺,并不是宰相,故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皇帝权力的扩大,并不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的科举制。根据材料“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可知,唐代科举主考官相对固定,易出现请托舞弊等科举腐败问题;根据材料“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可知,宋代科举主考官不固定,且主考官受到多人监督,由此可以尽量避免主考官腐败等问题,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从唐代至宋代科举主考官的任用方式变化,不涉及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从唐代至宋代科举主考官的任用方式变化,不涉及整个官僚政治的发展状况,故排除C项;材料与文人的政治诉求无关,故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并结合所学知识,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政,得出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故选C项。根据据所学知识,王谢家族是为东晋统治江南打下基础,排除A项;材料“王谢风流满晋书”是感叹王谢家族的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不是说明晋书专为世家大族歌功颂德,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政治分裂,经济遭到破坏,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节度使。材料体现的是唐玄宗在边境地区设置节度使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袭扰,且节度使掌握募兵权也是中央财力不足造成的,说明节度使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中唐代节度使的设置与民族交融无关,A项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都是汉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册封,这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故选B项。汉代没有在边疆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的加强,与文化交融无关,排除C项。“惯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贵族与士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这说明当时少数民族文化已经融入了民众的生活,体现出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选B项。“趋同”说法失当,排除A项。“胡”指少数民族而非西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三教合一,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文成公主入藏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已经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和亲政策而非册封,排除C项。
17.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皇帝可差遣某官负责本职之外的工作,之后差遣逐渐发展为正职,表明皇帝的权力在增强,C项正确;这一变化
并没右釭接导致三省六部制的崩溃,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科举人才的重视,故D项错误。
18.答案:(1)职责:唐代府兵制下负责统兵军队将领。因素:唐代前期中央集权较为巩固。
(2)节度使的权力和统领地区扩大,掌握的兵力增多。
(3)安史之乱后,随着节度使的势力增强,拥兵自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代中央集权。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初节度使的职责及形成因素。第一小问“职责”,根据材料一中“在全国推行府兵制”“这时节度使只统兵,州郡政务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归纳即可,即唐代府兵制下负责统兵军队将领。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唐朝前期,中央集权巩固”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中期政治统治发生的变化。“变化”,根据材料二“为了统帅边兵的需要,节度使的权力日益加重,统领地区不断扩大”“节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概括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后期政治统治面临的问题。“问题”,根据材料三“节度使所控制的割据势力,以安史之乱为起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军事势力迅速发展”归纳即可作答。
19.答案:(1)时代风格:开放包容;富于创新;豪放大气。
变化:主要分布于南方,海上出口活跃。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政府的推动;陶瓷工艺的发展等。
(2)技能和素质:熟悉考古学,熟悉各族语言文字;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了解前代有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史料;善于研究等。(或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科技作为研究的辅助手段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手工业发展。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可得出开放包容;根据材料一“隋唐以来,凤鸟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可得出富于创新,豪放大气。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考古发现的宋代凤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可得出主要分布于南方;根据材料一“为满足陶瓷外销的市场需求,广州西村窑应运而生,生产的凤首壶数量较多,多远销海外。西村窑是北宋时期一个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大规模的民间窑场”,可得出海上出口活跃。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广州是宋代最早设立市舶司的对外贸易港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仿造各地名窑产品的工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陶瓷工艺的发展等。
(2)根据材料二“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吐鲁番、楼兰、尼雅、焉耆、库车、和田、穆格山等地都发现过不少各种语言文字书写的文书材料”,可得出熟悉考古学,熟悉各族语言文字;根据材料二“但丝绸之路沿线仍然在不断出土新的文书,而国内学人关注不够的西域各种胡语资料中,也有很多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出土文献提供了有关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直接记录”,可得出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根据“前人已经利用其中的资料来研究丝绸之路”,可得出了解前代有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史料,善于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