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后汉书》记载:“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表明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适合时代
2.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3.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统治者均把兴学作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汉书》《后汉书》列入《循吏传》中的官员几乎都在地方办学方面作出了突出政绩。汉代统治者此举意在
A.扩大地方官吏的来源
B.宣扬儒学的教化功能
C.推动教育发展平民化
D.完善官员的考核机制
4.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5.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六年,李忠迁丹阳(今安徽宣城)太守,……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李忠的这一举措
A.有利于汉朝太学规模的扩大
B.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
C.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
D.标志着汉代私塾教育的兴起
6.“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主要体现于罗马法
A.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D.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7.罗马法规定;倘若任何人杀死属于他人之男女奴隶或可牧之畜,则他须偿付被损害物于损害前一年中的最高价值。倘任何人由焚烧、折损或折断造成他人的的不法侵害,那么无论争讼之物是什么,都应赔偿其在尔后30日内的价值。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诉讼的形式
B.把奴隶等同于畜生
C.深受习惯法的影响
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8.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由此可知《民法典》
A.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体制
B.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
C.为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D.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
9.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关于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资产阶级提出自己的法律原则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和原则
C.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
D.资产阶级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10.2015年,习近平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这反映出
A.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B.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操作性
C.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D.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地位
11.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A.国家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B.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
C.“依法治国”方针已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12.邓小平说:“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重要讲话发表于
A.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B.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全国人大常委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3.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进行五次修正,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人宪法。由此可知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随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D.法律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14.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这体现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15.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景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
A.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二、材料分析题
16.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四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演讲: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材料一中“委员制”指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概述该制度实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2年宪政改革的孕育,应该说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开始了,而在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之后,旨在根本改革旧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宪政改革得以正式拉开帷幕……1982年宪法的创制过程,实际上伴随着一次较为全面的宪政改革。1978年宪法虽然也体现了一些宪政的要求,但宪政要素严重残缺。以1954年宪法为主要参照,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一些十分重要的宪政原则或要素被较为系统地贯彻到了八二宪法的文本中,其中包括:宪法在中国整个行为规范体系中的至上性、违宪必究;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充实保障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批评权等基本权利;取消公民必须拥护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合理义务;完善代议民主制即人大制度;重新确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等属于司法独立范畴的要求。可见,1982年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八二宪法与宪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宪法创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宪法创制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2.A3.B4.A5.C6.D7.D8.B9.D10.A11.A12.C13.C14.B15.C
16.(1)制度:三省六部制;评价: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目的:明确革命的意义;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3)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4)政治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基层民主选举、依法治国等);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若答香港、澳门的回归或大陆与台湾的深度交往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等);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其他大国或第三世界国家的具体外交史实也可。
17.(1)背景:“文革”十年民主和法治遭到严重践踏和破坏的教训;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需要。
(2)意义:完善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完善民主宪政国家的政治建设;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