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7 08:0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主要官员,属吏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这主要表明了
A.三省六部制已经全面实施
B.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吏部已经位居六部之首
D.隋唐政府加强中央集权
2.钱穆指出,中国自秦而后,“政府中由人民直接参加而组成,即政府也就是人民自己的。我们竞可以说这才是现代人所谓的“直接民权”。下列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古代政权重视维护人民权利
B.古代政权为现代民主奠定了基础
C.封建政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D.封建政权的构成体现了人民民主
3.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1%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上出自中民。这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文中“唐代的公开竞选”是指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
5.宋代改变了唐代谏官无举劾权的旧制,使台谏对上至宰执大臣下至一般臣僚都拥有弹劾纠察特权,出现了“宰相之尊反隶于台谏举劾之内”局面,起到“失在庙堂,救在台谏”的作用,“委事执政而台谏实参论议”成为世代相承的宋代家法。材料反映了
A.谏官行政职权得到强化
B.谏官讽谏君主职能弱化
C.台谏官员政治地位提高
D.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6.西方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依法办事,廉洁奉公,遵守纪律。材料说明,西方的文官制度
A.有效防止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B.和本国政党相互牵制利于民主
C.有利于保持政府政策的稳定性
D.保证了政府各项工作的高效性
7.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他形容说:“如果前院起火,我都无法去救。”1881年7月2日,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在华盛顿的一座火车站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身受重伤,两个多月后不治身亡。这表明
A.“政党分肥”影响政治稳定
B.美国总统权力失去制度约束
C.恩赐官职制度已在美国泛滥
D.美国政治制度具有不稳定性
8.“那些其才能使他们没有希望在其职业中取胜的人一因为在那些职业中他们必须与他们的同年代人竞争一和那些天性懒惰或体质虚弱而不能积极奋发的人”就被安排为文官。这样他们只需很少的劳动和不胃风险,就能得到谋生之道。材料强调
A.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较快
C.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可行性
D.英国社会竞争意识淡化
9.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常任文官制度法》(又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以平等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  )
A.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B.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C.择优录用、素养考查
D.综合考核、政治中立
10.西方文官制下,高级文官不仅是主管大臣的重要助手,而且还握有某些“控制部门大臣的权力”,他们可以通过沉默不语让大臣犯错误。所以高级文官敢于在政策上提出并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大臣解雇。这是因为(

A.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B.文官是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
C.法律赋予文官的制约权
D.文官违背了政治中立的原则
1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党的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这些政策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12.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确立议会制共和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废除八股取士
13.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共设12个比赛项目:跑带跳一百码;赛掷重物;跑带跳二百二十码;先跑后长跳;先立后长跳;跑袋法;跑围场一周;跑兼拾物;绕场围跑三周;持棍高跳法;先跑后高跳;赛递物法。据此可知
A.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功能
B.全民健身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
D.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受西方文明影响
14.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5.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B.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标志着美国现代意义上的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制度的建立,该法律规定“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须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政务类官员对政党负责,事务类官员对上级服从,后者“并非服从他个人,而是服从那些非个人的制度,因此,仅仅在由制度赋予他的、有合理界限的事务管辖范围之内,有义务服从他”…“在行政体制的半科学、准司法、办事和幕僚的那个部分中,就应该做出长期任职规定。而在行政体制的较高层次上,即在那些任职官员对政策问题具有影响性的地方,特别是对那些行政首脑来说,则应该避免长期任职”。
材料二
1920年,美国通过了《文官退休法》。1923年、1949年美国分别通过了《职位分类法》和《新职位分类法》,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1939年通过的《哈奇法》(《政治活动法案》)重申禁止文官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1950年通过了《工作考绩法》,1958年颁布《培训法》,1970年制定了《联邦文官收入比较法》,等等。这些法案在《彭德尔顿法》的基础上对美国文官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调整,直到1978年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才对美国文官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的改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施雪华《不断自我调适中的美国政治体制》
(1)有学者认为美国文官制度实行“三个分离”,根据材料一对其进行表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在确立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宋代科举》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2.C3.D4.A5.D6.C7.A8.A9.B10.B11.C12.C13.D14.B15.B
16.(1)表述:①政治与行政分离;②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离;③长期任职与非长期任职分离。
(2)特点:①历时长;②与时俱进;③曲折性和渐进性;④通过立法方式得到规定;⑤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意义:①稳定了文官队伍,提髙了文官质量;②保障了国家政局稳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③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17.(1)特点: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使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丰富考试内容,比较注重实用。
(2)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