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7 15:48: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本文在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时,采用直接批驳的方式。①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②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
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1.①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人”等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1.“脊梁”
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是人体的中轴等特点。
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仿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热爱和平的人,有一身正气的人,有为民谋利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即使岁月流逝,也掩不住他们明珠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
2.[示例]①“埋头苦干的人”指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
②“拼命硬干的人”指不怕流血牺牲,坚持抵御外敌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林则徐等;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包拯、海瑞等;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奋不顾身、追求真理正义而敢于牺牲的人,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五、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参考答案:
正方:逆境有利于人成长。
逆境不但可以锻炼、提高人应对各种难题、挫折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炼人的心志,使人更加坚强理性。
反方:逆境不利于人成长。
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失去自信,甚至可能使人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能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了解驳论的特点,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3.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识记“抹杀、脊梁、渺茫、前仆后继”等易考词语。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3.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难点)
4.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2019阅兵盛典,国歌响起的瞬间泪目了”
2.建国70年大阅兵举国欢庆,建国70年大辉煌震撼世界,国人精气神激荡天宇。相信同学们一定记忆犹新,一定历历在目。但是86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中国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你们想知道吗?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
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威胁与中国封建传统的压迫,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3.文体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二)字词积累
1.读读写写
渺miǎo茫
诓kuāng骗
家谱pǔ
脊jǐ梁
污蔑miè
拜佛fǒ
脂zhī粉
摧cuī残
前仆pū后继
倘tǎng若
抹mǒ杀
笼lǒng罩zhào
玄xuán虚
慨kǎi叹
省xǐng悟
切qiè实
摧cuī残
宰zǎi相
2.解释词语
搽:涂抹。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夸:自己夸耀自己。
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自信:自己相信自己。
自欺:自己欺骗自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倘若:连词,表示假设。
脂粉:胭脂和香粉。
三、整体感知
(一)明确论点论据
通读全文,分别找出对方的论据、论点及作者的论据、论点。
(二)朗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谬误。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
【学法指导】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常见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
请简要分析第X段的论证思路;
请分析选文第X段与第X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答题技法:
划分层次。
概括层意。
合理表达。
四、课文精讲
1.这篇文章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作用:①交代了时代背景。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4.请将“我们”换成“他们”,再模仿鲁迅先生的口吻转述第1段,并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叙述。
嘲讽、戏谑的语气语调,这样更能凸显鲁迅语言的尖锐犀利,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他们失掉的究竟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信过“自己”——他们失掉的是他信力
一味地求神拜佛——他们发展自欺力1
6.读课文第3—5段,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直接批驳。
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
7.第3自然段中“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仿拟,是按照已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修辞手法。根据仿照的对象,仿拟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
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
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五、合作探究
诵读课文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反动派删掉它说明了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们的痛处。
六、课堂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建国70年大阅兵举国欢庆,建国70年大辉煌震撼世界,国人精气神激荡天宇。相信同学们一定记忆犹新,一定历历在目。但是86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中国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你们想知道吗?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学习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能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了解驳论的特点,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3.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单元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识记“抹杀、脊梁、渺茫、前仆后继”等易考词语。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3.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难点)
4.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介绍
出处
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时间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
背景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威胁与中国封建传统的压迫,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意图
背景链接
立论
定义
思路
驳论
定义
思路
驳论
方式
直接
批驳
间接
批驳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倒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摆敌观点——批驳——树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文体知识
驳论点
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
驳论证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驳论证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反问语气,对有人说中国人失去自信力表示怀疑、愤慨。
解释文题

玄虚
渺茫
摧残
诓骗
前仆后继
不足为据
省悟
脊梁
诬蔑
脂粉
怀古伤今
埋头骨干
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字词学习
chá
xuán
miǎo
cuī
kuānɡ


xǐnɡ

miè
zhī
字词学习
mái
多音字

)笼罩

)鸟笼

lǒnɡ
lónɡ

)埋头苦干

)埋怨

mái
mán

)抹杀

)抹布

)拐弯抹角




【串句记忆法】 
为了改变奴仆(
)的地位,他们前仆(
)后继地进行着斗争。


渺(
)渺茫
缈(
)缥缈
miǎo
miǎo
诓(
)诓骗
框(
)门框
眶(
)眼眶
kuānɡ
摧(
)摧残
催(
)催促
璀(
)璀璨
cuī
【串句记忆法】 
虽然他只是一个收入不多的篾(
)匠,但他蔑(
)视那种唯利是图的经营之道。
miè
miè
kuànɡ
kuànɡ
cuī
cuǐ
形近字
搽:涂抹。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词语集注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夸:自己夸耀自己。
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自信:自己相信自己。
自欺:自己欺骗自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倘若:连词,表示假设。
脂粉:胭脂和香粉。
词语集注
词语巧辩
前仆后继—前赴后继
相同点
都有“后面的紧跟前面的,勇往直前”的意思。
不同点
“前仆后继”侧重于不怕牺牲,多形容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前赴后继”侧重于奋勇前进,多形容不怕艰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1.无数革命先烈(
),不怕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2.战士们(
)地冲锋向前,终于拿下了敌方阵地。
前仆后继
前赴后继
通读全文,分别找出对方的论据、论点及作者的论据、论点。
敌论据
敌论点
己论点
己论据
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古今的“中国脊梁”
(他信力)
(自欺力)
整体感知
分析结构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谬误。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请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清晰准确地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树(树靶子)
驳(驳敌论)
立(立己论)
结(作结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分析文章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
请简要分析第X段的论证思路;
请分析选文第X段与第X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划分层次。
概括层意。
合理表达。
这篇文章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课文精讲
树靶子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两年以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只希望着国联
现在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排比
作用:①交代了时代背景。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自我炫耀
夜郎自大
仰人鼻息
抓救命稻草
软弱无能
寻敌论据
请将“我们”换成“他们”,再模仿鲁迅先生的口吻转述第1段,并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叙述。
嘲讽、戏谑的语气语调,这样更能凸显鲁迅语言的尖锐犀利,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他们失掉的究竟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他们失掉的是他信力
信“地”、信“物”、信“国联”
没有信过“自己”
他们发展自欺力
一味地求神拜佛
驳敌论
读课文第3—5段,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直接批驳。
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
失掉
他信力
现在
自欺力
都不是“自信力”
第3自然段中“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
仿拟,是按照已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修辞手法。根据仿照的对象,仿拟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
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诵读课文1—5段,讨论探究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们的痛处。
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反动派删掉它说明了什么?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是“他信”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直接反驳
“他信力”
是信“地”
信“物”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