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版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7 21:5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
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
A.
“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B.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
C.
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
D.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即位后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他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禹死后,益让位禹之子启。这说明当时()
A.
受禅让制的影响
B.
开始实行察举制
C.
禹仍然维护禅让制
D.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
三公九卿制
B.
皇帝制度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元朝地方行省权力集中的程度,比中书省略有过之,中书省至少在制度上不掌军权。但行省 实行群官负责制,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这体现出元朝(  )
A.
行省官员取得“便宜行事”的权力
B.
群官负责制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C.
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征
D.
行省权力过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这表明西方民主政治()
A.
体制的弊端暴露日益明显
B.
与启蒙思想相背离
C.
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D.
具有虚伪性欺骗性
英国的行政权和立法权自“光荣革命”后便一直统一于议会之中,首相既是政府首脑又是议会执政党(多数党)的领袖。因此,以首相为首的执政党推行的某项立法往往都能通过。故执政党在任期内往往具有“独裁般的权力”,这一传统(  )
A.
延续了专制制度
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
维护了议会主权
D.
确立了君主立宪
从1973年的“水门事件”起,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该制度的变化说明美国(  )
A.
分权制衡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
B.
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
C.
行政权的扩张势头很难被遏制
D.
政治实践凸显反腐任务的艰巨
“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
A.
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
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
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
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福泽谕吉曾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此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与之相对应的人物组合,正确的是()
A.
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
陈独秀﹣﹣孙中山﹣﹣曾国藩
C.
康有为﹣﹣孙中山﹣﹣曾国藩
D.
孙中山﹣﹣康有为﹣﹣曾国藩
“《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
B.
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
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
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
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其中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共同点是(  )
A.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新中国建立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时期又设立经济特区;港澳回归后,特别行政区建立。以上活动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
A.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B.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北魏在平定中原后,政府把人民迁移到平城周边并分给他们土地,实行“计口授田”;太武帝时期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孝文帝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得到土地后,向国家交纳赋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北魏豪强地主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B.
发展农耕经济是北魏长期国策
C.
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得到满足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以确立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A.
诸侯纷争
B.
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
百家争鸣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
(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周)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其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和发展的基本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东西方“人民”“公民”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理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我邦”“我家”“家邦”体现了体现了家庭,家族和国家关系,说明国家是家庭和家族的延伸和扩大,体现了西周时期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故A正确。
B.秦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故B错误。
C.“世卿世禄制度”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错误。
D.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分封制,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史记》中关于禹在儿子以外,先后举荐、培养了皋陶和益作为接班人的记载,说明当时受禅让制的影响,故A正确。
B.材料与西汉时期开始通过察举制选官无关,故B错误。
C.禹“维护”禅让制与“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不符,故C错误。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依据“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故B正确。
AD.这两项涉及的制度最终都服务于皇权,但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D。
C.该项是西周时期确立的制度,不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
故选B。
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可知C合题意,排除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行使权力要受到中央节制,故排除A。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和西方民主政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叙述的是西方民主实践和启蒙运动民主思想有相背离的地方,说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叙述其民主的弊端,故A项错误。
B.此选项是对题干的误读,题干强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而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
C.通过题干“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可知西方民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故C项正确。
D.题干只是说其民主理论和实践有相背离的地方,而具有虚伪性欺骗性说法片面,故排除D。
故选C。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的政党在执政期间能将行政权与立法权统一行使,行政权与立法权的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正确。
A不符合史实,C不是材料主旨,均排除。
君主立宪制是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的,不是通过“内阁独裁”确立的,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行政权和立法权……一直统一于议会之中”“首相既是政府首脑又是议会执政党(多数党)的领袖……以首相为首的执政党推行的某项立法往往都能通过”。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可以看出美国分权制衡的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8.【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承担国家公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B选项符合题意。
国家官员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
梭伦改革时期通过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公民教育与处理公务之间的关系,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雅典民主政治特征和实质的准确把握。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及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
B.题干中日本学者提到的学习欧洲文明的顺序应该是:先变革人心即学习西方思想,再改变政府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如果按照这个顺序,中国学习西方的事件进行排序应该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和洋务运动,即陈独秀--孙中山--曾国藩,故B正确。
ACD.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针对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所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议会的地位,故BC错误;D说法错误,错在“ 有效防范”,排除。故选A。
11.【答案】C
【解析】A项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是不同点,排除;
B项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是民族自治区,排除;
C项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一国两制构想,具体考查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共同点。
本题考查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共同点,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
12.【答案】B
【解析】A.材料不是强调主权,独立自主。
B.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后设立的经济特区,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设立的特别行政区,这些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治理念。
C.设立经济特区以搁置分歧没有关系。
D.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和民族平等没有关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要搞清楚他们设立的过程特征。
13.【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与北魏“豪强地主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无关,故不选A。
B.北魏政权进入中原后,迁民平城,分给他们土地,到太武帝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再到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反映出发展农耕经济是北魏长期国策,故B正确。
C.题干不能说明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得到“满足”,故不选C。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确立,故不选D。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为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并非根本原因,故A错误。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促进了改革的成功,是主观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B错误。
C.孝文帝改革的有些措施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并非易行,故C错误。
D.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评价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落后的游牧民族向先进的农耕文明学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此改革取得成功,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从题干中的“十数个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正确。
ABC.AC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B对题干信息解读片面,故ABC错误。
故选D。
16.【答案】(1)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主要差别:
①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解析】(1)本题考查周秦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不变”:依据材料一“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可知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根据材料一“下虽无世禄之臣”并结合所学得知皇帝掌握国家大权,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从西周与秦朝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权力是否高度集中等对比分析,即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本题考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概括其观点是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两个方面即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和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进行分别阐述。对于前者,需要指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至于后者:可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进行论述。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17.【答案】(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 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
(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进行概述即可。第二小问由材料“公民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并结合所学可知变化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 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
(2)本题考查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为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由材料“平民经过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为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第6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