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检测卷——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检测卷——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8 19: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人认为,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  )
A.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958年4月,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三年自然灾害
3.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
B.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D.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4.1963年,在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分析了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的情况,指出这一成绩得益于“贯彻执行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说明此时我国经济生活的关键词是(  )
A.“调整”        
B.“跃进”
C.“改革”
D.“改造”
5.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包括(  )
A.参加万隆会议     
B.重返联合国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建交
6.1960年冬,党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计划管理上注意了综合平衡。该方针作出的背景是(  )
A.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确定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7.“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为克服这一困难局面,党和国家(  )
A.实施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C.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8.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9.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间……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的提出(  )
A.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C.消除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矛盾
D.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0.“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地方在审讯所谓走资派和反革命等案件中,按照《审讯工作的十五个怎么办?(草稿)》进行审讯。在这十五个问题中,一律使用了“敌人”的概念,如:当敌人矢口否认罪行时,怎么办?一律使用了“敌人”的概念的主要背景是(  )
A.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B.出现严重“武斗”局面
C.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D.被审讯人主要出身地主家庭
11.有学者说:“政府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和分配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性。……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点,毛泽东后来(1958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此可知,该总路线实质上是一种(  )
A.物质刺激      
B.意识形态的对抗
C.精神鼓励
D.不均衡增长战略
12.从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构成来看,1957年总产值达到1
606亿元,比1952年增长70.9%。其中,农业产值537亿元,增长24.8%,所占比重降为33.4%;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1倍多,所占比重上升到43.8%。这说明我国(  )
A.国民经济已得到了基本恢复
B.初步改变了以农为主的局面
C.已建成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D.“大跃进”取得了重大成果
13.1964年10月17日,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的这一爆炸及随之发表的声明会“使世界风向改变”;其他媒体建议工党新政府首先将中国拉进联合国,并进而使中国参加裁军谈判。由此可知,这一爆炸(  )
A.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加速了美苏冷战的结束
C.促使英国政府与我国建交
D.引发了英国国内剧烈恐慌
14.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大庆工人身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奉献、助人为乐
B.精益求精、敢于创新
C.团结友爱、与人为善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5.8.5月21日开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
的大型网络活动,随即全国中小学也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课。若让你选择一位战斗英雄在班会课上作事迹介绍,你应该选(  )
A.黄继光
B.邓稼先
C.王进喜
D.雷锋
16.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以下内容节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0月1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指示,辽东、辽西省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秋冬两季,辽东省5
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由55户组成。
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山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
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有10
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
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
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2)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在各个领域还做出了哪些贡献?请你补充相关史实。
18.中美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还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明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全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
——摘编自李潜虞《中美关系缓和的多角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现行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70多年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
——摘编自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新中国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向各国留在北京的领事馆发送了包括上述内容的毛泽东的声明和他本人的信函,请他们转交各自政府。
10月5日,英国留驻北京的总领事格雷厄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信件,作为对10月1日周恩来信函的回答:“英国政府正在认真研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的局势。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有鉴于此,英国政府建议,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以使两国政府更便于接触,并推动两国间的贸易。”
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
——金光耀《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请你对“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作出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符合材料“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故选D项;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而三大改造结束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之后,计划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但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其意义并不太显著,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不是三大改造,排除C项。
2.B 
解析:据材料“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可知这一“左”倾错误指导下的判断导致了“大跃进”运动,故选B项;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与材料所述时间“1958年”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赶上英美”的生产力进步不符,排除C项;三年自然灾害是1959年到1961年,与材料所述时间“1958年”不符,排除D项。
3.B 
解析:“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反映出糖料产量呈大幅下降趋势,油料产量、棉花产量也有所下降,且处于低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困难,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经济并未呈现健康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从1960年底开始,成效在1965年才显现,故C、D两项错误。
4.A 
解析:据材料“贯彻执行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可知,“大跃进”之后我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重新调整工农业发展,说明此时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故选A项;“跃进”是“大跃进”时期的关键词,排除B项;“改革”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关键词,排除C项;“改造”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关键词,排除D项。
5.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有: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不是20世纪70年代“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20世纪70年代“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
6.C
7.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为此1960年冬中共中央会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项正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的,排除A项;1957年党的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B项错误;1958年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其指导下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C项错误。
8.C
解析:1958年我国开始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变化图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从变化图上看农业总产值并没有下降,A项错误;三大改造是1953年到1956年,从图上看1956年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不是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9.D 
解析: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相符,故选D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与材料中“1953年”不符,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与材料中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排除B项;“消除”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
10.A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人民内部矛盾也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具有阶级斗争特色的概念“敌人”被大量使用,故选A项;B、C两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而非条件,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被审讯人的主要出身是否为地主家庭,排除D项。
11.C 
解析: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总路线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状态下的鼓励,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是物质刺激,属于精神鼓励,故A项错误;材料中总路线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抗问题,故B项错误;总路线没有提出具体的发展战略,故D项错误。
12.B 
解析:农业比重降为33.4%,工业比重上升到43.8%,这初步改变了以农为主的局面,故选B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得到了基本恢复,排除A项;仅据社会总产值的构成状况无法推知工业体系如何,排除C项;“大跃进”始于1958年,排除D项。
13.A 
解析:题干时间信息“1964年10月17日”“其他媒体建议工党新政府首先将中国拉进联合国”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14.D 
解析:材料“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体现了大庆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D项正确;乐于助人、敢于创新以及与人为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三项。
15.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符合题意。B、C、D三项中的人物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英模人物,不是战斗英雄。故选A项。
16.B
解析:在冷战背景下,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但中英两国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需要,仍不断改善两国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中英关系取决于两国的利益需要,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不起决定作用,A项错误;1972年时,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中英关系的改善与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中英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抗,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
材料
类型
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有参考价值
政治
新中国成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村改为乡制
可以用来说明农村基层行政建置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经济
金县第一个集体农庄;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全省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或生产关系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一五”计划(或工业化建设)
外交
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91个企业
可以用来说明中苏关系友好(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及落实)
(2)贡献:抗美援朝、劳动模范孟泰、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
解析:第(1)问,据材料“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得出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有参考价值;政治方面,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得出新中国成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村改为乡制,结合所学可以用来说明农村基层行政建置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经济方面,据材料“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山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
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得出金县第一个集体农庄;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全省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结合所学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或生产关系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一五”计划;外交方面,据材料“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得出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91个企业,结合所学可以用来说明中苏关系友好。第(2)问,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得出,抗美援朝、劳动模范孟泰、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18.(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的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2)影响: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中美对抗;实现了中国对外的战略调整;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19.示例:
论题:新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阐释: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中国政府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面临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威胁毫不妥协,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动摇。20世纪8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提出不结盟的政策,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奉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极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方针,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虽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做出了适当调整,但没有改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基础。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取一到两条信息,紧扣“新中国外交”,提出明确的论题。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论题,结合当时的国际格局、国际形势以及标志性外交政策等所学知识,合理引用史实,按照不同的年代对论题进行阐释,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20.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愿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新的外交关系;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英国在信件中没有正确认识近代的中英关系,并幻想保留在华侵略权益;没有明确对新中国的承认,没有申明尊重中国领土主权等原则性内容。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提出与中国建立非正式的关系,而中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并未回复。解释这一问题可以从中英两方面进行分析。中国方面可以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及外交环境考虑,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愿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新的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而英国方面,据材料“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可知英国对旧有在华特权的保留,据材料“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可知英国并没有明确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而且对中国局势持观望态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