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8 19: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向左走?
向右走?
课程标准: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意义。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政治上:
1927年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制造七一五政变。随后,汪精卫即表示愿意与南京国民政府“和平统一”,时值蒋介石宣布下野,终促成宁汉合流。
|
宁汉合流
(2)1928年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1、政治上:
(1)民族工业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经济上: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定新约运动:
1.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1935年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中央银行、资源委员会、新赣南国民经济建设公司
创办多个实业公司、控制中国银行
任民国财政部长,创办多个票号、实业公司
任民国教育部长,掌管中国农民银行、中央合作金库等。
四大银行:中央银行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农民银行
(2)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定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密切结合,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而形成。


依靠政权,享有特权。
财富聚集速度快。
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2)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而中国的民族资本在萎缩
八七会议
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极左开始泛滥)
1927.8.1
1927.8.7
1927.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
(一)军事上:武装斗争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文家市
三湾
永新
长沙
长沙
进攻长沙失败
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
到达井冈山
进攻城市
转向农村
确定党对军队
的绝对领导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的开辟
左倾—思想倾向
(左派—政治团体、左翼—政治观点):
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
“左”倾(极左):
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右倾—思想倾向
(右派—政治团体、右翼—政治观点)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概念解析: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开辟了思想建党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党的建设独特的政治优势。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新型人民军队政治建军的成功之路,铸造了人民军队的军魂,奠定了中国特色军事制度的坚实基础。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提出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制度和方法,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基础。
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开了一个动员大会,会前,毛泽东曾亲笔写了一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
材料一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引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二)思想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光辉典范。
材料二 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经济上:开展土地革命
1928年12月在井冈山制订的《土地法》规定,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
1929年4月兴国县制订新的《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2月7日至9日,二七”《土地法》。明确规定“没收一切豪绅地主阶级及祠堂庙宇社会的田地、山林、池塘、房屋”。会上,毛泽东提出也应该给豪绅地主及反动派家属分地,所以,“二七”《土地法》也指明地主及反动派的家属、乡村中工商学各业,“得酌量分与田地”。
1930年6月汀州会议上,毛泽东根据寻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提出按劳动力分地(有利富农),抽多补少与抽肥补瘦,并将之写进《土地法》。
(四)政治上:建立苏维埃政权
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意义:正式建立与国民政府相对峙的红色政权,有利于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
(1)长征原因:
①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②根本原因: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三、红军长征












西
瑞金

西






广
西
西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遵义
1935.1.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八万红军剩三万。
台湾
(日占)
(2)长征开始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1934年10月
长征初期,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只剩下三万多人。“左”倾领导人还想去湘西,而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这时毛泽东同志,提议进军贵州,得到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2)长征开始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遵义会议












西
瑞金

西






广
西
西




吴起镇


三军会师会宁1936.10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1935.10.
遵义
1935.1.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想一想: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4)长征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战略转移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保存精华
3、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宣传主张,传播火种,铸就精神
课堂检测
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吴佩孚从武汉赶到北京,指着张学良的鼻子骂道:“国恨家仇,你一个也不顾,你老子的棺材都要竖起来了!”吴佩孚所说的“家仇”是指(  )
A.甲午中日战争
B.皇姑屯事件
C.九一八事变
D.满洲国的成立
B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
A.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
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
A
3.八七会议在《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这里所指的“新的道路”是(  )
A.武装斗争
B.寻找革命的同盟军
C.开展土地革命
D.工农武装割据
D
4.自1931年开始,江西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口口相传,其历史背景应是(  )
A.太平天国政权建立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D
5.“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番话描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是(  )
A.挺进大别山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B
6.“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党内根除了“左”倾错误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