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21
创造宣言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陶行知
二、自主学习:字词积累,读准字音
中(
)伤
遁(
)词
鲁钝(
)
懦(
)
夫
豢(
)
养
灌(
)
溉(
)
zhòng
dùn
dùn
nuò
huàn
guàn
gài
字词积累
望洋兴叹: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顾影自怜:
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顾:转过头看。
遁 辞:
也写作“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自暴自弃: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众叛亲离: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带着问题默读
把握一般默读的要求: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整体感知
第四段的中心句: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第三段开头的中心句: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注意关键词:可见、所以、但、不仅,而且等
第三段结尾的中心句:因此,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该怎么表达?
教育者不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1.本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5.找出文章的论据,分析他们分别论证了哪些观点?
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5.找出文章的论据,分析他们分别论证了哪些观点?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
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
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即使平凡,也能创造。
驳论点、举例论证
创造宣言
驳—
举例
立
环境太平凡 (白纸、石头——杰作、不朽的塑像)
时时
生活太单调
(监牢里——《正气歌》)
处处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音乐家)
人人
太无能了
(慧能——传黄梅教义)
走投无路
(玄奘——取得佛经)
创造
小
结
观点与材料一致
先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休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再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列举事例,批评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有了这样的理念,进一步指出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最后一段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已“汗”“血”“热情”去创造。
论证思路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案】“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当堂检测
2.请找出文章的排比段、排比句,揣摩排比在议论文的作用。
这些排比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
语言的气势,增强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
模仿下列句子,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课堂练笔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朱 耷
(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
菲狄亚斯
(飞帝亚斯)
公元前5世纪初—431年,主要活动时期公元前490-公元前430年)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建筑设计师,雅典人。擅长神像雕塑。作品有建立在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铜像、有用象牙嵌金的奥林匹亚的宙斯像和巴台农的雅典娜,这些作品已不存在。据说巴台农神殿的装饰雕塑,也是在他领导设计和监督下完成的。这些装饰雕塑的主要部分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全盛时期的代表作。
(雅典娜头像)
菲狄亚斯
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建筑设计师,雅典人,主要活动时期在约公元前490-公元前430年,政治家伯利克利的挚友和艺术顾问,是当时最负圣名的艺术家。希波战争中,雅典受到严重毁坏,菲狄亚斯为雅典的重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擅长神像雕塑,主要作品有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普罗迈乔司的雅典娜》,《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奥林匹亚的《宙斯》和《帕提农的雅典娜》等,但都已失传,所见到的只是复制品。另外著名帕提农神庙的装饰性雕塑,也是在他的领导、设计和监督之下完成的,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命运三女神》。
《命运三女神》,大理石雕塑,菲狄亚斯主持作于公元前447-公元前438年,现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命运三女神》是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刻西斯的雕塑,原来位于帕提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都已受到了损坏,但仍然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
米开朗基(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作品有雕像《大卫》、巨型天顶画《创世纪》、雕像《晨》、《暮》、《昼》、《夜》和壁画《最后的审判》等。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体现出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
(大卫像)
米开朗基罗
(1475-1564年),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论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创造亚当
米开郎基罗
壁画
1510年
280×570厘米
藏意大利西斯廷教堂
大洪水
最后的审判
米开郎基罗
1536-1541年
祭坛画
13.7×12.2米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庭教堂所作的祭坛画,场面恢弘,人物众多,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空间。画面中央是耶酥基督挥动着手臂,把右边负有罪孽的人们投进地狱,把左边善良的、遭到不幸的人们的灵魂带进天堂,表现了宗教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劝诫人们要扬善除恶。画面构成关系极为复杂,充满着悲壮的效果,而其表现风格已成为17世纪巴洛克艺术之典范。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
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
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
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
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当他死
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
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
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
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
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
,“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无一丝一毫的张惶,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
,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
古的七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正气歌》
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不愧为状元出身的诗人,他在关押三年期间,写作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说要“以一正气而敌七气”,他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国际歌》
国际歌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1816年—1887年)在1871年所作(当时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彼尔·狄盖特(1848年—1932年)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
(欧仁·鲍狄埃)
团结起来!
只要是还能唱《国际歌》,
就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道:“
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事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国际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苏彝士运河(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
苏伊士运河全长17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工建设到1869年峻工。
莫扎特
(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1年起随父、姊往德、法、英、荷等国旅行演出。1769年三度游历意大利各地,演出其所作歌剧。1773年返故乡萨尔斯堡,任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因不满大主教阻挠其社交活动,愤而辞职。此后在贫困处境中,继续创作出大量作品,其中包括:具有鲜明反贵族倾向的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反映贵族荒淫生活的意大利式歌剧《唐璜》等。其作品以清丽流畅、结构工致为特点。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
(今山东嘉祥人)。
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惠能
惠能大师(公元638至713年),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惠能赴新州入灭,享年七十有六。
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我国佛教学界负有崇高声望的大德,而且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翻译家。神话小说《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中的“唐僧”,指的就是他。虽然《西游记》只是玄奘法师西游行程为背景的幻想的神
话,而玄奘法师则不只实有其人,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
玄奘法师本姓陈,名___,河南洛洲缑氏县人(今偃师)人。曾祖陈钦,在南北朝时代作过后魏的上党太守。
祖父陈康,在齐朝作国子博士。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是唐代的高僧,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二十六岁时,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至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从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
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正月归国,受到长安“空城出观”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又在东京洛阳亲自接见了他
。他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十九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8卷,1,300多万字。佛教由是渐盛,玄奘法师为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名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安魂曲》
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生于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学过法律。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著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作是《浮士德》。
罗丹(Augusta
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家,深受米开朗琪罗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罗 丹
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