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唐】李白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诵读;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3.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豪放,旷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贬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62岁病死在当涂令李阳冰家。李白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 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作者介绍
他也是五七言绝句的圣手。五言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诗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疏通字词,诵读全文
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历井
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 wéi)
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此曲只应天上有,请听诵读:
噫吁唏,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噫吁唏,危呼高哉!
听诵读
地崩山摧壮士死,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栈道1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剑门关
夫当关
万夫莫开
开篇:一显主旨句
一叹 高 : 难 行
蜀道之始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可 畏
景物凄清——
山恶水险
以“何时还”起
二显主旨句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
申戒
剑阁险要
人祸之惨——以“ 早还家”结
结尾:三显主旨
结构分析
按文章思路背诵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难在隔绝(蜀道来历)←难在峻绝(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难在愁绝(景物凄清)← 难在险绝(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难在危绝(剑阁险要)← 难在惨绝(杀人惨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蜀道艰难,比上青天还难
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分析诗歌艺术特色(背诵相关语句)
一、大胆的夸张(雄伟奇险、强烈深刻)
写蜀道难、写山高峻 、写激流瀑布、写蜀地历史、写人的惊恐
二、奇特的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写连绵高峰
三、强烈的感情(赞叹惊异、震撼人心)
反复出现的惊叹、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感受、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
四、变幻的语言(长短不齐、纵横崛崎)
全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多用四字句,跳荡有力,表现惊恐情绪。
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
使人听此凋朱颜
砯崖转石万壑雷
侧身西望长咨嗟
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文言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
(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匪:同“非”)
(介词结构后置)
重要实词
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
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为“迂回,绕道”)
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
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总结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三,l.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课后作业处理
再见
噫吁 口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pīng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的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按: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长。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则当发生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也找不到佐证。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为讽刺章仇(Zhāng 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释。主要之点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这就纯属臆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