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个诗人?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代表作《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现存诗900多首,著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我国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就很机灵。七八岁上,他父亲为了给儿子起个好名,便和他一起对诗,试一试孩子的才华。李父起头吟道:“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他先来”。李母对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话音刚落,机灵的儿子便指着院中盛开的李花,朗声接道:“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听了拍手叫绝,连夸儿子有诗才。他觉得儿子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洁白如雪,很有情味,于是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李白起名
——李白25岁以前,主要在蜀中读书,受个性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任侠好施。
1.读书和任侠时期。
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2.仗剑远游期
——到李白42岁止。离开四川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想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士的推荐,一鸣惊人,从布衣一跃而为宰相。
漫游中,他还曾和一些著名的道士隐居,希望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来树立风气,直上青云。
3.长安三年
——从天宝元年到天宝三年,李白44岁。天宝元年,李白因人推荐被征召到长安,高兴的狂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供奉翰林的闲暇生活使李白感到失望,常纵酒狂饮,最后被玄宗赐金放还。近三年的长安生活,使李白参与了现实政治,感想和愤懑更多。
4.再度漫游时期
——到天宝十四载李白55岁,共十年。漫游中,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在汴州遇到了高适,三人同游了许多地方。分手后,李白在山东临淄正式加入道士籍,以解脱政治失意后的苦闷。此期李白的出世思想表现得最为明显。
5.身经战乱时期
安史之乱次年,李白带着抗敌平乱的报国思想应邀加入永王李麟的幕府,“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但李麟不久因谋反罪被其哥唐肃宗消灭,李白因而获罪被流放夜郎。关于李白之死,有多种说法,有说随李光弼征讨史朝义时战死,有说在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中病死,有说醉游采石矶,入水捉月而死。
二、李白的思想与个性
1、天才横放,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高度的自信、自负, 自命不凡。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其义气。”(《与韩荆州书》)
2、 好剑术,任侠仗义,轻财好施
——他自称“十五好剑术”,且剑术高超,常使“四座皆扬眉” 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轻财好施 :
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禅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
3、傲视权贵, 笑傲王侯
“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
——高力士脱靴
有人说“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他自己也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强调追求个性的独立,自由人格,独立人格。
四十岁以前上书州郡长宫,无半点媚态,充满着自信与自傲。
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与众不同 ,“常欲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4、具有崇高理想、执着的理想信念,乐观豪迈的精神
——他一生无论隐居、漫游,都在追求这种政治理想的实现。
教学目标
1、梳理并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思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奇特、善用夸张的写作手法。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沿蜀道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主要有古栈道、三国古战场遗迹、武则天庙皇泽寺、唐宋石刻千佛岩、剑门关、古驿道翠云廊、七曲山大庙、李白故里等。
朗读指导:节奏
1、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可按音调划,也可按意义划
明背景,知常识
本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乐府诗
乐府原是汉武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收集和创作民间诗歌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与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称为乐府诗。
1、噫吁嚱 2、蚕丛及鱼凫 3、不与秦塞通人烟 4、猿猱欲度愁攀援 5、百步九折萦岩峦 6、扪参历井仰胁息 7、以手抚膺坐长叹 8、畏途巉岩不可攀 9、飞湍瀑流争喧豗 10、砯崖转石万壑雷 11、剑阁峥嵘而崔嵬 12、侧身西望长咨嗟
yī xū xī
fú
sà i
ná o
yí ng luá n
mé n shē n
yīng
chá n
tuā n huī
pī ng
wé i
zī jiē
文言知识归纳(1)
西当太白有鸟道
猿猱欲度愁攀援
雄飞雌从绕林间
使人听此凋朱颜
砯崖转石万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西:名作状,在西面
愁:为……发愁
雄雌:形容词作名词
凋:使……凋谢
名作动,冲击/使…转动
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文言知识归纳(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状语后置
省“于”,状后
省“于”,状后
省“于”,状后
宾语前置
蜀地
天无三日晴
路无三尺平
人无三两银
蜀道的来历
蜀道的高峻
环境凄清
山水险恶
剑阁险要
险象环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蜀道艰难,比上青天还难
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诗人是怎样表现蜀道之难的?
(先找出描写蜀道雄奇高峻的诗句,然后归纳这些诗句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第一组:
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蜀道之高的诗句,归纳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组:
从第二段中找出描写蜀道之险的诗句,分析这些诗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第三组:
从第三段中找出描写蜀地险要的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
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故事写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黄鹤不得飞渡和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之难上加难;
摹写行走蜀道之上时的神情动作,生动传神地凸现危困之状如在眼前;
借描写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极力渲染羁旅之愁和蜀道之悲凉气氛;
运用夸张,写“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蜀道山高壁险之状况。
你觉得李白写此诗仅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吗?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创作主旨?
提示:回归课文,找出相关诗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蜀道难》主题说:
歌颂说(歌咏祖国山川的奇险和壮丽)
送别说 (送友人入蜀)
仕途说 (仕途坎坷)
劝谏说 (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 )
多重寓意说 (“济苍生、安社稷”的仕宦之途失败后,借友人入蜀之机,描写入蜀途中的险阻,抒发理想幻灭的痛苦,怀才不遇的悲哀,备受屈辱的愤懑,以及当时社会阴暗面所引起的种种思想感情。)
我们离李白越近就越需要仰望。他写落自九天的瀑布,写奔腾咆哮的黄河,又写崎岖险阻的蜀道。
沈德潜说 “他不是人,是仙,上穷碧落下黄泉,天马行空,意兴遄飞”
杜甫说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在哪里?
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强烈的感情
多变的语言
难
1.高
蜀道的来历
2.险
3.战祸之烈
蜀道的高峻
蜀道上环境凄清
蜀道上山水险恶
开辟难
(自古难行)
攀越难
(自古可畏)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安居难
(早还家)
总结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