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说课课件(3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说课课件(33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7 22:3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鹤鸣湖镇中学
于丹丹
教学定位
1
2
学科前沿
3
学情分析
4
教材分析
5
教学目标
6
教学设计
教学定位
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青铜器一直以来有“国之重器”的美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以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渊源。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它成熟的造字方法,使当时那些说着不同方言的部落或国家,迅速接受殷商文明,中华文明也得以延续三千多年不中断。
学科前沿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情分析
年龄需要
内容需要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还比较陌生,缺乏历史思维的能力,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法需要
本课的内容从文化角度的展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能还不够,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尽可能的激发有效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课涉及到的图片较多,文字部分涵义的跨度也比较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引导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结论。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三目内容,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三目内容共同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国已经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重点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知道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的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讲授
小结
教学设计
导入
检测
讲授
小结
导入
导入
教学设计
材料展示:“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名家论断:历史学家易中天将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概括为“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文明。
问题导入:这由“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灿烂的景象?
教学设计
从青铜器的概念入手,层层铺垫,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分别从用途、功能、工艺和价值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从抽象走向形象。
讲授




青铜器指
四千多年前用铜、锡、铅等合金制成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它们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证据,亦是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明的具体见证!
一、青铜器
教学设计
用途
图表展示
图文演示
依次展示青铜器文物的分类组图:
青铜食器——青铜炊器
青铜水器——青铜酒器
青铜兵器——青铜乐器
表格汇总青铜器的分类。
展示图片与数据:利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四羊方尊高58.3厘米、边长52.4厘米、重34.5公斤;司母戊鼎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并戏称为”超级碗、超大壶、我不背锅”。
提出问题:这些沉重硕大的青铜器到底有怎样的用途?
用途广泛,礼器为主
一、青铜器
教学设计
史料研读
《周礼》记载,贵族在使用青铜礼器的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所用鼎簋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功能
代表地位、反映等级
种类
数量
多少
等级
高低
权力
大小
一、青铜器
教学设计
史料研读
工艺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材料二: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
相互印证
一、青铜器
比例精确
112
厘米
133
厘米
79.2
厘米
6
厘米
46
厘米
一、青铜器
教学设计
经研究考证,
铸造司母戊鼎,
至少需要1000千克以上的原料,
而且需要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
规模宏大
分工细致
工艺
教学设计
工艺
司母戊鼎采用“泥范铸造法”制成
视频剖析
一、青铜器
工艺高超,技术先进
技术先进,步骤严谨
教学设计
文物鉴赏
价值
夔龙纹
饕餮纹
兽纹
兽纹
兽纹
牛角纹
一、青铜器
虎噬人纹
这些纹饰的母题大多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秘动物,与器形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庄严肃穆乃至森严可怖的气氛,从而更加强了青铜礼器的社会功能。
教学设计
文物鉴赏
艺术瑰宝
价值
一、青铜器
纹饰瑰丽
教学设计
文物鉴赏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
赐有事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
相互印证
价值
一、青铜器
文明重器
教学设计
艺术瑰宝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以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渊源。一直以来有“国之重器”的美誉
后人把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也称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自商代至秦代,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价值
一、青铜器
课外拓展
纹饰瑰丽,文明重器
教学设计
过渡
意外的发现——大量的发掘
甲骨窟穴(殷墟遗址)
教学设计
从甲骨文的概念入手,糅合教材内容,从两个全新角度切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从抽象走向具体。
讲授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古人使用的一种文字,因其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而被统称为“甲骨文”,亦称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
二、甲骨文
上、下
依、渔
从、森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指事
形声
会意
教学设计
二、甲骨文
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设计
造字方法
已较为成熟
二、甲骨文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象形
象形
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勾画出来
指事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一字
形声
用声符注音,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设计
方块字体
已基本具备
二、甲骨文




已知最早的汉字
甲骨文又称卜辞,是商周时期巫师进行占卜活动而刻在牛胛骨、龟甲上的文字记载。一条完整的卜辞有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
前辞
记录占卜时间与求问天神的占卜人员姓名
命辞
记录占卜事项或求问天神的相关具体问题
占辞
记录占卜结果根据骨甲裂痕分析天神答案
验辞
记录事后结果评价占卜内容是否得到验证
教学设计
二、甲骨文
已知最早的汉语文献
癸巳卜◎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戚。乞至五日丁酉,允有来戚,自西,沚△告曰:土方征于我东啚,在二邑,邛方亦牧我西啚田。
——殷商卜辞
前辞
时间:癸巳
姓名:◎
命辞
事项:旬亡祸
占辞
结果:有祟
验辞
验证:沚△告曰
评价:允有来戚
占卜吉凶
教学设计
二、甲骨文
已知最早的汉语文献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教学设计
内容十分丰富
体系较为完整
二、甲骨文
已知最早的汉语文献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为后人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教学设计
二、甲骨文
也许,我们无法知道它们的读音,但能够知道它们的意思。正因为不是拼音文字,当时那些说着不同方言的部落或国家,才有可能迅速接受殷商文明,中华文明也得以延续三千多年不中断。
——
《中华文明史》
夏商周的
灿烂文明
体现等级
彰显身份
艺术瑰宝
文明重器
用途
功能
工艺
应用广泛
礼器为主
价值
工艺高超技术先进
已知最早
的汉字
已知最早
的汉语文献
造字方法
字体结构
丰富内容
完整体系
青铜器
甲骨文
铭文
著史
汉字源头
历史史料
卜辞
叙事
青铜铸就
甲骨绘成
思维导图
 
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周时期已经掌握了青铜器铸造的精确比例 
②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 
③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④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主要采用“泥范铸造法”
1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D
巩固练习
 
下列关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②指事字是指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③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的新字 
④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2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D
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注重对历史资料的引导阅读,加强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有助于强化“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注意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将历史知识与艺术鉴赏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文物图片与文字符号解析,提升学生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接受掌握本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