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 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 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7 15:2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修辞无处不在
——修辞在诗词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修辞”概念,理解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在诗词中的运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鉴赏品味,点拨引导总结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借鉴比喻、比拟诗句品味理解诗词意蕴内涵。
2、难点:把握“词语修辞”的运用效果,鉴赏优美诗词语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鉴赏、小组探究、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诗歌情境导入:
学生齐读齐背婉约派词人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指导品读鉴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赏析,指出其中的妙处。
词人李煜把心中无形抽象的亡国之痛比喻成一江向东滚滚而逝的江水,形象的表达出愁绪的连绵不断,写出愁之多,愁之长。这是运用表达技巧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理解“大修辞”概念
“大修辞”——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
《左传》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张志公先生说:“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结论:修辞就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修辞无处不在。
三、理解修辞——比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1、理解比喻概念及在诗歌中作用效果
比喻概念:以此物喻彼物,分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效果: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象化
2、分小组品读鉴赏比喻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
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别康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
甫《旅夜书怀》
小组交流品读:…
3、结合诗歌例题品读赏析,把握修辞--比喻的运用
庐山瀑布
徐凝(唐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研讨:这首诗歌第三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并结合全诗加以品读赏析。
学生交流品读:…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研讨: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以解读赏析。
学生交流品读:…
品读赏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四、理解修辞——比拟在诗歌中的运用
1、理解比拟概念及在诗歌中作用效果
比拟概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
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
作用效果: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传神的表达感情。
2、分小组品读鉴赏比拟诗句: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苏轼《新城道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相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周邦彦《苏幕遮》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王
维《归嵩山作》
小组交流品读:…
3、结合诗歌例题品读赏析,把握修辞手法比拟的运用
移家别湖上亭
作者:戎昱 (唐代)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学生交流品读:…
品读赏析: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含蓄的表达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五、课堂作业:
1、运用修辞手法品读两首诗
2、搜集课内外所学优美诗词语句,理解品味修辞的运用,并交流心得体会。
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PAGE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