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课件(7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课件(7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7 15:33:45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诗经>两首》
采薇
·岁亦莫止
·

·靡室靡家
·

·玁狁之故
·
xiǎn
yǔn
·载饥载渴
·
zài
·王事靡盬
·

·维常之华
·
táng
huā
·四牡骙骙
·
kuí
·小人所腓
·
féi
·象弭鱼服
·

·雨雪霏霏
·

读准字音


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却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把握情感
【小组讨论】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思乡曲,有人认为是一曲个人哀歌,也有人认为是一段卫国颂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采薇》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然而久戍又使诗人心生思归之情;同时个人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却无能为力,担忧家人更显悲哀。
总之,士卒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虽有保家卫国的豪迈,有对敌人的痛恨,更有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还有历尽艰辛的苦涩。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拓展延伸
背景补充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
重章叠句
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艺术效果: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体会手法
关键词语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发了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限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加强了诗的感染力,突出了主题。

反复咏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内容上:
形式上:
前三章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修改下列诗歌译文,运用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
章一:(李书涵)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破土出
说回家啊说回家,已到岁末难回家。
没有屋来没有家,我因玁狁去厮杀。
无暇休息真苦啊,我因玁狁去厮杀。
章二:
(王鑫)
采薇菜呀,采薇菜呀,刚长出来的薇菜十分柔嫩啊
要回家了,要回家了。我的心里也担忧起来了。
可我却忧心如焚,又饥饿又口渴。
我驻守的地方定不下,无人可委问消息。
章三:(朱嘉琦)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已变枯黄了。
说回家呀道回家,一年又快到尽头
征役战争无休止,欲居安处恐说难
忧忧心绪苦满肠,念家思乡已成梦。
参考译文
采薇菜,采薇菜,薇菜刚刚抽新芽;
说归家,说归家,一年不觉到尾啦。
没有妻室,没有家,抵御玁狁戍边疆;
没闲休,无暇息,抵御玁狁保家乡。
采薇菜,采薇菜,薇菜嫩芽成柔条;
说归家,说归家,内心忧伤又急躁。
忧心忡忡似火烧,又饥又渴日难熬;
驻地不定常调动,不敢劳人问信捎。
采薇菜,采薇菜,薇菜枝条硬且刚;
说归家,说归家,寒日渐渐转暖阳。
国家差使无休止,无休无息夜夜难;
忧心忡忡如油煎,自从出征家难返。(共21张PPT)
《诗经》两首

《诗经》简介
相关图片
整体把握
难句疏通
问题探究
语法现象
目录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

、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书影
相关图片
求婚
始乱终弃
一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 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三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四 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决绝
婚变
恋爱
整体把握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你占卜算卦,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男人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难句疏通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女子没有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了。男子爱情没有准则,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5、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对我逐渐虐待了。)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地说笑。)
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誓言是诚恳的样子,没料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1、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恋爱
婚变
决绝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强
送子过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沉醉爱河
心如帷湿
回头是岸
问题探究
 
2、综观全文,你认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女主人公
婚前:生活幸福
婚后:受尽屈辱


“氓之蚩蚩”

“信誓旦旦”

“二三其德”

“至于暴矣”
热情、温柔、纯真。
刚烈,认识清醒
用情不专、暴虐
没有责任心
心情急切、热烈
写作手法——对比:男女主人公婚前后的对比。
3、《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
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1)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2)内容上: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吻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作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5、第四节中把“我”喻为“桑”又表明什么? 
 
4、第三节里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
。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明确:形象描绘女子因经历苦难、悲惨的生活而失去了青春的光华。
 
6、第三节第一、二句和第四节第一句起兴分别有何作用?
  明确:
  ⑴第三节以“鸠食桑叶”起兴类比说明女子
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
  ⑵第四节以桑叶的“黄而陨”起兴烘托女子
年长色衰。
7、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1、通假字
说——脱
泮——畔
于——旴
2、古今异义
(1)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文指“那个人”;
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2)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3)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宴会
语法现象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中的“夙”和“夜”,分别指在早
晨、在晚上
(2)使动用法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中“贰”“二三”。
(3)形容词用作名词
“三岁食贫”中的“贫”,贫苦生活
4、特殊句式
(1)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2)子无良媒(判断句)(共15张PPT)

骚(节选)

战国·楚国)屈原
教学目标
1.赏文:反复吟诵古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2.品人: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关键语句,体悟诗人情感,背诵课文。
听读,
读准字音,感受一段音乐美:
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断句、节奏。


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01


识记语基:
读准字音
01
读准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01
读准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拍

太息
以掩涕兮,哀
民生
之多艰。


好修姱
以鞿羁兮,謇
朝谇
而夕替。
民生
各有
所乐兮,余

好修
以为常。


骚体诗一般是一句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
/
/
/
/
/
/
/
/
/
/
/
/
/
01
意读,读通文意,触发一份《离骚》情: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己或者同桌交流学习疏通文意。合作探究找出文中关于作者遭遇的句子,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找一找哪些是屈原面对如此遭遇表白心志的诗句?
02


如: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指怀王;荒唐。
——君王不信任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喻高尚德行;诽谤
——小人谗言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群众不理解
02
遭遇悲惨


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死不从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信念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绝不改变
02
表白心志:
美读,读准感情,与尔同销万古愁。
03
总结全文
在我们课前我曾问同学们为什么屈原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尊重?想必答案已然知晓。沈从文先生的姨妹曾经给沈从文先生写得挽联评价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老师觉得用来评价屈原也是很合适的;而对于《离骚》这样的千古奇文我们没有理由不牢牢地记住它。
牛刀小试
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_______。
4.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
3.__________
固前圣之所厚。
5.__________,
吾不忍为此态也!
6.____________,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_________。
7.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不吾知其亦已兮,________。
8.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哀民生之多艰
虽九死其尤未悔
谣诼谓余以善淫
偭规矩而改错
鸷鸟之不群兮,
宁溘死以流亡兮
悔相道之不察兮
及行迷之未远
集芙蓉以为裳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苟余情其信芳
牛刀小试
长________,哀________。余________,謇朝谇而夕替。
既_______,又________。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
怨灵修_______,终_______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_______,偭规矩_______。背绳墨_______,竞周容_____。_;
忳郁邑余侘傺兮,________。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
________,自前世而固然。________?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
第一段默写:
牛刀小试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________。回朕车以复路兮,及________。
步________,驰椒丘且焉止息。进________,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不吾知其亦已兮,________。
高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芳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________。佩缤纷其繁饰兮,芳________。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默写:
作业
请同学们以《离骚之我见》或者《屈原之我见》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谈谈你的个人看法。(共39张PPT)




1、了解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情节来刻划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学习托物起兴、排比铺陈的表现手法。
2、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表现人物特点的主要方法。
3、认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4、掌握“相”
“自”“见”等词的用法。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乐府双璧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歌》)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最长的叙事诗。选自南朝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文学常识
本是汉代的音乐机关,后来指古代的一种诗体,可以配乐歌唱的民间歌谣和文人诗。《敕勒歌》《木兰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乐府诗。
①西汉时:音乐机关。乐指音乐,府指官府。
②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称“歌谣”)也叫“乐府”。
③唐代:撇开音乐,注重诗的社会内容,成为一种新乐府。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未入乐,但自名为乐府。这里的“乐府”实际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④宋元后: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机关名称
新体诗名称
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词曲
叙事性强:情节较完整,人物有个性。
艺术手段丰富:比兴能继承,描写见细
节,人物重刻画,对话有个性。
形式多样:以五言为主,兼有四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字,被称为
“古今第一首长诗”。
《孔雀东南飞》背景资料:
“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
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好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故事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
汉时,社会不看重妇女的贞节问题,女人丧偶或离婚仍可再嫁。西汉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汉代,婚姻重视门第。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只十多天,县令、太守相继就为儿子说婚。说明刘兰芝的貌美
德高,同时也见当时的婚俗。县令、
太守为子求婚,于刘家有择门第的意
思,家人是为一己私利,寡妇不嫁反
而受到种种欺凌。刘兰芝被兄长逼嫁
投身清池,是当时不少寡妇悲惨命运
的反映。
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秦汉时,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床,一般较笨重,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较轻便,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过后收藏。
诗中“床”“榻”都是坐具。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很早就
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冥冥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摧藏
仕宦
聘礼
磐石

遗施

m
pīng

wēiruí
pìn
pán
f
p

zhízhú
míng
zàng
huàn
注意文中生字词
chuí
wèi
cōng
课文解读
主题: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孔雀起兴,引出全篇故事。
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
表白内心委屈
无奈请遣归去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君 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约 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 便可作婚姻
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0-23
守府忙碌迎娶
兰芝含泪制衣
媒人下床去 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 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 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 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 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 斋钱三百万 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门
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反衬焦母的没有眼光;反衬刘兰芝鄙视权贵的品德;反衬刘兰芝不贪图富贵、忠贞于爱情高尚情操;热闹场面与兰芝同焦仲卿的绝望痛苦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悲剧效果。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新妇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府吏谓新妇:“……”
  新妇谓府吏:“……”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24-26
相约黄泉聚首
鉴赏“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仲卿先贺,继怨,后誓“吾独向黄泉”。兰芝先体谅同情,后誓“黄泉下相见”。仲卿的“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兰芝的“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作者的叙述语“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都是极精妙诗句,艺术表现力极强。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27-29
府吏作计尔立
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
阅读课文最后三节,讨论后面两个问题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1、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尾声化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托物起兴
兰芝请归
被遣归家
家兄逼嫁
双双殉情
合葬化鸟
誓别
迎娶
死别
揭示封建宗法制度罪恶歌颂青年男女反抗精神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求情
赠物
严妆
辞归
伤归
拒婚
逼嫁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
殉情
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你认为应该怎样塑造刘兰芝这一形象才能充分揭示封建礼教对她的摧残?
课文又是怎样塑造的?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1、诗中有两段诗句几乎完全一样,请找出来,简析这种繁笔(不厌其烦,细加描述)的作用。
2、在兰芝离开焦家时,诗中特意写她的晨起严妆。其作用是什么?
3、比较兰芝与婆婆、小姑离别时的言行,试作简要分析。
4、诗中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太守迎娶的排场,作用何在?
5、兰芝投水,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
1、诗中有两段诗句几乎完全一样,请找出来,简析这种繁笔(不厌其烦,细加描述)的作用。
——在第⑵段和第⒀段。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是个本应无所指摘的好媳妇。为下文的被遣作铺垫。
——不仅巧妙地对兰芝的美作了必要的补叙,为下文县令和太守的两度求婚作了张本,而且有力地突出了兰芝那种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
2、在兰芝离开焦家时,诗中特意写她的晨起严妆。其作用是什么?
3、比较兰芝与婆婆、小姑离别时的言行,试作简要分析。
对婆婆:
突出其倔强
貌似谦卑,实含激愤不平之意
有修养,识大体
并没出口伤人
对姑姑:
心地善良,“知礼节”。
4、诗中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太守迎娶的排场,作用何在?
——突出表现兰芝形貌美,人品好(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反衬其悲剧命运,加剧悲剧气氛。
5、兰芝投水,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
——忠于爱情。
兰芝形象赏析
形体美







精妙世无双
品质美
勤劳:兰芝自诉
善良:与小姑别
知书达礼:与婆婆别
精神美
反抗性
焦母
兄长
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善良、知书识礼、坚强忠贞、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运用衬托的手法。
县令之子
求婚者地位
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娇逸未有婚
求婚者才貌
说媒者身份
太守家迎娶的排场
太守之子
1、你认为焦仲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
2、仲卿对兰芝的感情始终如一,而对母亲的感情却有所变化。试指出这种变化,并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开始——既孝又怨,不敢违抗。
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抗。
一个忠厚善良,忠于爱情,由顺从到抗争的叛逆形象。
造成焦刘夫妻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
封建制度规定:
妇女有“七出”(“七去”“七弃”):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
无子,淫泆yì
,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恶疾
(《仪礼·丧服》)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无过被休——长兄逼嫁——以死殉情
被逼休妻————————以死殉情
——都是封建宗法势力的代表
1、焦母
——专横暴戾,心胸狭窄。
塑造该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刻划)
⑴斥责兰芝“无礼节”和“槌床”骂子。
⑵兰芝道别时“怒不止”。
⑶得知儿子要殉情仍骂兰芝下贱。
侧面描写(通过兰芝之口说出)
2、刘兄:
——尖酸刻薄,冷酷无情,贪财慕势(趋炎附势)。
塑造该人物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
人物形象
焦  家
刘  家
仲 卿
焦 母
兰芝
刘 兄
刘 母








懦弱孝顺忠于爱情
骄悍无理专断蛮狠
自私横暴趋炎附势
坚强、持重、善良坚贞不渝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
艺术特色:
1、结构完整,情节曲折。
2、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鲜明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⑴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的刻划;
⑶环境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
全文线索:
1、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矛盾。
2、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的爱情。(共36张PPT)
一:导(约3分钟)
(1)、导新课:
(2)、识作者:学生课下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曹操其人、曹操诗歌、建安风骨
(3)、解文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devil[英][devl]
n.魔鬼;家伙;淘气鬼;
说曹操,曹操就到。
问:历史上谁跑的最快??
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定文学,开创建安文学。
他雄视古今,绝立苍穹……他就是——
《短歌行》
题解:
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
《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
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
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
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
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
愁和苦闷。
关于“歌行”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都是古代诗歌的体裁。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
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
作为政治家: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魏王。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
作为文学家: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风格苍劲悲凉,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他招募文人学士,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155
—220)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二、整体感知及自学深思
(约13分钟)
1、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
3、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层次、内容及艺术手法。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yàn
诵读

三、议(约7分钟)
学生合作讨论全诗结构及内容。
(一)、赏析全诗
第一节:
这首诗是在什么场合上写下来的,曹操一边在干什么,一边在吟诗?
并借此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用一个字概括)?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是什么?(用原诗的语句回答)
第二节:
曹操感叹人生的短暂难道只是感叹他自己人生的短暂吗?若不是,作者还表达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查资料相互讨论明确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候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第三节: 重点鉴赏“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试从手法和思想情感层面)
第四节:重点鉴赏“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景物描写背后更深刻的内涵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原文是什么?什么意思?诗人引用是要说明什么?)如何理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
(二)、总结:纵观全诗,曹操的“忧”总共有哪几个层次的内涵?
(三)、探究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四、展(约7分钟)
各小组展示全诗内容。
五、评(约7分钟)
把握全诗结构(8句一层

教师结合学生答案评析全诗
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酒一直是一个很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在文学史上也有很多的文人骚客写过与酒有关的诗文,比如李白,有“会须一饮三百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浇愁愁更愁”,这些诗句表达的都是一种比较悲伤忧愁的情感,我们常说借酒浇愁,酒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悲伤,忧愁这方面的情感相连

这首诗是在什么场合上写下来的,曹操一边在干嘛,一边在吟诗?
那么曹操是否也是如此呢,他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如果让你从诗中找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哪个字呢?
那么作者到底 “忧”什么?大家从原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露:
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比喻)
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曹操感叹人生的短暂难道只是感叹他自己人生的短暂吗?若不是,作者还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不仅说自己的人生短暂,还告诉那些贤士们,你们的人生也同样短暂,在还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情况下,为何不来投靠我曹操呢?我帮助你们实现你的梦想。
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这一节八句中其实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大家找出是那两句?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那么其它诗句出自何处的?
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诗句、故事,这种手法是什么?
用典
《诗经》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
忧伤正从心中而来,连绵不绝(从未停止)。
远方宾客越过田间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拜访我。
(彼此)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心中重温着往日的恩情

第三层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是什么手法?这里诗人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怎么解释?
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这一节诗中也有一个字,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尊重和渴求,是哪个字?
“枉”字,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尊重。
第四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亮皎洁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绕着大树徘徊不止,有哪个枝头是可以依附的呢?
高山从不满足于自己的高大,大海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深广。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时,所看到的景象)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明确: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原文是什么?什么意思?诗人引用前人的诗句是要说明什么?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用用典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广纳贤才,人才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是运用了典故,怎样理解?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他怕失掉士人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
后四句用典:作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一忧:人生短暂
二忧:贤才难得
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
姑娘思念爱人
曹操思念贤才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表现天子宴请群臣佳宾的盛况,后来也用于贵族宴请宾客。
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艺术手法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


六、检测反馈(约3分钟)
1、呦呦鹿鸣
我有嘉宾
2、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
3、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共20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又名_____,字_____,
_____(朝代)浔阳柴桑人。

元亮
东晋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作者简介
注音并释义:
适俗韵
羁鸟
守拙
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樊笼
sh

zhuō
yìn
ài

fán
察言观色通诗意
循声辨情识其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分组合作,口述描摹美景
示例:
吟诵着“
……”,
我仿佛听到了
……,
我仿佛看到了
……,
我分明感受到了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茅屋草舍远胜××××)
(树环花绕远胜××××)
(朴素村落远胜××××)
(鸡鸣狗吠远胜××××)
(清静悠闲远胜××××)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茅屋草舍远胜官府高堂)
(树环花绕远胜前呼后拥)
(朴素村落远胜繁华闹市)
(鸡鸣狗吠远胜车喧马嚣)
(清静悠闲远胜摧眉折腰)
出仕有因
田园如此静美,陶渊明也说:“性本爱丘山。”既然如此,又为何出仕呢?
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大济苍生
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
为何出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
为何归隐?
人生悲剧注定无法避免
东晋:政治腐败
结党营私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叶嘉莹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与本性
安守清贫,保有本真。
归隐有爱
1.陶渊明在诉说: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以陶渊明的口吻,表述感悟心得。
2.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以上两题任选一题来完成,要求精诚、精致、精彩。
课堂练笔展风采
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这便是你,
五柳先生。
你用力挣脱生命的藩篱,
坚守心中的净土。
因为热爱,
苦难只是生命的插曲;
因为热爱,
心灵便有了幸福的归宿!
从此后,
闲看世间纷扰扰,
守我本真乐逍遥。
教师示例
当身处乱世,
积极抗争,固为上策;
随波逐流,才是下策;
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当物换星移,生逢盛世,
让我们于朗朗乾坤中,坚守气节;
让我们于滚滚红尘中,保有本真;
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
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不断内化。
2.推荐阅读:
⑴林语堂《人生的爱好者》
⑵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⑶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共18张PPT)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
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题材
4
1
2
3
古诗十九首
“五言之冠冕”
——
《文心雕龙》
“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诗品》
古诗十九首
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五言诗
意境浑融一体,用字贵重精巧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请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wèi
赠送
回头看
无边无际
这首诗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分别用三字短语概括出来。
采芙蓉
思远道
望旧乡
忧伤老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游子思乡
问题探究
这首诗中四幅画面的主人公都是谁?请将每张画面的主人公填写出来,并讲述这个故事。

)采芙蓉(
)思远道(
)望旧乡

)忧伤老
将采芙蓉的主人公理解为女子,是否有道理?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
季节。”
——《荷塘月色》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从对面着笔来抒情。
也叫做“悬想”、“主客移位”、“以亲心写己心”。
问题探究
对写法:
①丰富诗文内容,将不同的画面展现在同一首诗中,让读者跨越时空。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
对写法的使用效果:
②通过写对方思念自己间接抒发自己对对方的情感。使得思念之情委婉、含蓄、深刻。
从对方着笔来写情,让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变成了双倍的浓情。
请欣赏对写法在其他诗歌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
想象兄弟们重九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时因感到少了客居在外的自己而倍生思念之情。将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意表达得曲折浓郁。
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冬至佳节,深夜时分,家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在外的远行人吧!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一首小诗,语辞凝练,感情深挚。多样视角,多种解读,留给我们无限的美感。诗歌因多种解读而张力无穷,因巧妙的手法而情感隽永。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