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家》课件(26张ppt)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家》课件(26张ppt)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7 17: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名著导读之
巴金的《家》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现、当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说,是“五四”给了他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则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实的材料库。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小社会”在1919—1924年间的故事,巴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产儿”的不无矛盾的社会观和文化观。
《家》是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讨论问题一:主题内容
《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批判矛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
讨论问题二:分析《家》中的人物形象。
方法把握: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家中的长房长孙。
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他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梅是他青梅竹马的爱人,但对父亲为他与李家定的亲事,他并不反抗,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了一场,与瑞珏完了婚。
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生产。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觉新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他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内心的矛盾和搏斗是“家”的人物中最丰富和最激烈的。
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
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觉新的二弟。
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
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
觉民与觉慧的愤怒不同,觉民更多的是轻蔑。没有效果的反抗和斗争,他是不会轻易干的。觉民决不作无谓的牺牲,更不会作祭品。
觉民的爱情缺乏情趣,共同的境遇促使他与琴走到了一起,为共同志向奋斗取代了谈情说爱。
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
觉民
觉新的三弟。
热情、纯洁、直率,可说是高公馆中的一个“异数”。
他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所认定的道理,决不妥协,哪怕是他至亲的人。年轻的觉慧既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还不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
“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
正因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勇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与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勇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反顾的走出了家庭。
觉慧
觉慧性格中的单纯幼稚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它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做出完全科学的分析。
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隔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高老太爷即使不死这隔膜也无法消除,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觉新的表妹。
容貌秀美,她的神态很容易被人看作是略带病容,但其实是因为心事太重,又十分内向的结果。
她和觉新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但终于没能和觉新结合。她被迫嫁出省去,最终落得守寡回归娘家。
在高家兄弟的眼里,梅表姐的举止永远是高贵的,她冰清玉洁、优雅而秀美。
梅是觉新的灵魂与梦想所在。梅异常聪慧,也善解人意,同样的善良使得她能和瑞珏成为知交好友。
她的性情是刚烈的,绝对不能容忍任何闲话和轻视,她不能象母亲一样计算着每一天的利益得失,庸俗、日渐衰微地活着,她宁可选择高傲孤独地死去。
梅芬
觉新的妻子。
她具备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她对于觉民、觉慧所追求的东西和感受到的苦闷完全理解。
初进高家,她遭到了兄弟姐妹们的一致拒绝,因为大家心里认同的嫂子是梅而不是她。瑞珏努力争取大家的好感,并不是想讨好众人,而是出于天生的善良和忍耐。她明白作为长房儿媳的地位,她甘愿为此承受很多委屈,她要协助觉新成为这个家中的顶梁柱。
瑞珏是一个伟大的女性。瑞珏对觉新的爱,是绵长深厚的,只要他在自己身边,瑞珏便可以坚强默默地承受一切,她是因爱存在,为爱坚强。
瑞珏对弟妹们的照顾无微不至,高家的姊妹们也逐渐由拒绝变为依赖。但这个最善良的人却被封建陋习折磨而死。
瑞珏
高家的一个小丫鬟。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美丽聪明,柔中有刚.
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鸣凤
高家的表亲,觉民的表妹。
在高家长辈眼里,她是个乖巧贤淑的女孩。她健康、活泼、有活力。她跟别的公馆中的小姐大有不同,她是自由自在的,因为寡居的母亲比较开明,她上了女子学堂,这使她有了见识,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她几乎是个新女性。
琴主张男女同校,男女平等,她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
她热烈赞成新生事物,喜爱着一切积极、健康的新思想,喜欢和进步的学生们交朋友。

年迈衰老、面目可憎、严厉专横的老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
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
他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终于广置田产,修建房屋,造就成这份大家业,并且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圆满的家庭形式——四世同堂。
高老太爷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严厉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高老太爷以为他真的能够按着自己的意志来统治和主宰这个王国。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子孙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他的繁荣与衰败都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盛衰。当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时,他的专制、权威、招牌都不足以挽救这个制度内部的腐烂与日趋衰败的前途。他能在表面上打儿子、斥媳妇,靠发脾气来震慑家奴,但他无法驱除心灵上的末世感。纨绔子弟的荒淫无耻从内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从外面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
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处处讲道德说仁义,其实是个放荡不羁,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
为挽救封建大家庭没落崩溃的命运,他竭尽全力弹压以觉慧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力量。虽然拼命挣扎,但也力不从心,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高老太爷这个艺术形象最完备地体现了高家专制者的全部德性与特征。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
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鸣凤投湖
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问题讨论三:重点情节
觉新的五叔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嫖妓,高老太爷愤怒地责罚了他,然后一病不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克定受罚
陈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使人痛快淋漓。
捉鬼风波
为了避讳高老太爷的灵柩,高家长辈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血光之灾
课堂小结:
一、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
恶;
二、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三、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