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021年中考选择题专项练习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021年中考选择题专项练习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2 16: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选择题
1.(2021·广西中考真题)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的第一站是桂林全州县湘江战役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追忆历史,“湘江战役”是发生在
A.辛亥革俞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红军长征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湘江战役”是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1934年11月,湘江战役打响。由于大部队携带辎重过多,行动迟缓,遭受优势敌军的夹击。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前行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经过五昼夜苦战,红军最终突破第四道防线。湘江战役是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渡过湘江后,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万多锐减到3万多,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2.(2021·河南)这次会议是在红军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的,它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这次会议
A.创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D.为人民指明了抗战后的奋斗方向
【答案】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故B正确;
1928年,朱、毛两部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AC与题意不符,故错误;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故D错误。综上故选B。
3.(2021·黑龙江中考真题)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教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教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国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D项符合题意;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927年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的又一次著名武装起义,均与题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4.(2021·黑龙江中考真题)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古田会议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选项C符合题意;古田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A排除;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排除;中共八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D排除。故选C。
5.(2021·山东中考真题)“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这段材料应出自下列哪一会议的决议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因此,题干这段材料是指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
“围剿”的经验教训,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据此可知,这段材料应出自遵义会议的决议,故D项正确;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方向,与题干“苏区(中国第一个苏区诞生于1927年11月)”不符,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与题干“苏区(中国第一个苏区诞生于1927年11月)”不符,排除B项;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与题干“退出苏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1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历史试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瓜面进行的一次生死牧关、征途没漫的掀进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做关转析点的重大事件是
A.遵义会议
B.加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可知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结合课本所学,红军长征途中,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军扩大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符合题意;BC项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但不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D排除。故选A。
7.(2021·江苏)“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会师,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材料评述的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
C.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
【答案】C
【详解】
依据“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会师一”和所学知识可知与长征有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或工农红军的战略战役胜利结束,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C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A排除;1928年,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B排除;1946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D排除。故选C。
8.(2021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历史试题)有人将长征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收官之时,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是
A.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B.避敌主力进军贵州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答案】A
【详解】
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故选A;避敌主力进军贵州,无法体现“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排除B;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1938年国民党取得台儿庄大捷,排除D。
9.(2021·四川中考真题)“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材料反映的应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A.中共三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详解】
1935

1
月在遵义召开会议。会议内容是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
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C符合题意;中共三大提出建立国共统一战线,排除A;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B;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指导思想,排除D。故选C。
10.(2021·四川中考真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体现了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向上的精神
C.万众一心共御外辱的精神
D.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
【答案】B
【详解】
依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和所学知识,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B正确;“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对应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A排除;“万众一心共御外辱的精神”对应的是全民族抗战,C排除;“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作风,D排除。故选B。
11.(2021·云南中考真题)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正确;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1929年召开古田会议,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故ABD错误。
12.(2021·四川中考真题)“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

A.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D.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B正确;度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都不是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排除ACD。故选B。
13.(2021·四川中考真题)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某校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应选择的路线是
A.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突重围
B.追寻江姐革命足迹,感受红岩英烈精神
C.跟随川军出川抗战,重走铁血征途
D.重温建党建军原则,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最终于1936年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完成长征,故选A;江姐是被杀害在重庆的渣滓洞,B错误;C是川军抗日,排除;D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古田会议,D错误。
14.(2021·山东中考真题)“有这么多军事领导人出席会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答案】C
【详解】
根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所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故选C;综上所述可知,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1.(2020年安徽)“这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长达3万字的八个决议’,确立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系统性的建党与建军文件,使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日益成为一支精干而富有战斗力的力量。“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
考查点:古田会议。解题思路:依据题干的“确立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系统性的建党与建军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故B符合题意;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排除A;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C;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故选B。
2.(2020年四川乐山)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数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A.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解析】
考查点:长征。依据题干“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避开蒋介石的魔爪、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危在旦夕的战斗。”从而得出这里的“行军指的是1934年——1936年的红军长征。结合所学知识,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不符合题意;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B不符合题意;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020年重庆A)曾参加红军长征的萧华将军在《长征组歌》中写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诗歌突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①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②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
③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
④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精神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可知体现了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可知体现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以及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精神,①②④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③排除。
故选B。
4.(2020年贵州遵义)近年来,遵义市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长征故事”系列活动。某中学讲长征故事:生死攸关——遵义会议;战略转移——瑞金出发;转危为安—会宁会师;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按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讲解,“得意之笔——四渡赤水”应排在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此之后,红军轻装前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所以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5.(2020年贵州黔西南)贵州省黎平县老人任时若回忆说:“我见过红军,那是冬天。虽然他们很苦,身上穿的衣服很薄、很烂,但他们对老百姓都很好……到各家各户借的东西,用过后都归还。”从老人的话中可知
A.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B.红军纪律严明
C.遵义会议是重要转折
D.红军胜利会师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虽然他们很苦,身上穿的衣服很薄、很烂,但他们对老百姓都很好……到各家各户借的东西,用过后都归还”。
【解答】据材料“我见过红军,那是冬天。虽然他们很苦,身上穿的衣服很薄、很烂,但他们对老百姓都很好……到各家各户借的东西,用过后都归还。”可知,这反映了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选:B。
6.(2020年黔南州)电视节目《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对下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解说词中的会议是指
中共二大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
图片是遵义会议会址。长征中,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C符合题意;中共二大、八七会议、中共七大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ABD,故选C。
7.(2020年贵州铜仁)红军长征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它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以下是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发生在贵州省境内的是
A.渡过湘江
B.遵义会议
C.飞夺泸定桥
D.会宁会师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突围西进,开始长征。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呈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因此发生在贵州省境内的是遵义会议。选项B符合题意;渡过湘江,在湖南,A排除;飞夺泸定桥,在四川,C排除;甘肃会宁会师,D排除。故选B。
8.(2020年重庆B)某校将以“百年历程”为题筹办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的大型图片展。下列对中共中央在如图所示会址召开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解说,正确的是
A.通过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D.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与遵义会议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选项C符合题意;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A排除;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B排除;十一届六中全会,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D排除。故选C。
9.(2020年山东济宁)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主要是因为它
A.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B.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我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重要会议。D正确;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A错误;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B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C错误。综上故选D。
10.(2020年黑龙江齐齐哈尔)长征创造了人类的奇迹。在长征途中,红军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A.四渡赤水
B.平型关大捷
C.长沙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A
【解析】
考查点:长征。解题思路:紧扣“红军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结合世所学知识回答。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故A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的著名战役,排除B;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中,排除C;枣宜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故选A。
11.(2020年湖南岳阳)“五岭速迤腾细浪,乌蒙磅确走泥丸。”这体现了长征中的
A.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集体主义精神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这体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A项正确;革命英雄主义主要体现在勇于战斗,无坚不摧,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爱国主义,C项错误;集体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善于团结,顾全大局,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集体主义精神,D项错误。
12.(2020年江苏南京)3月21日夜,中央红军以突然行动闪电式四渡赤水。突出重围。该行动发生在
A.南昌起义时
B.长征途中
C.淞沪会战时
D.百团大战中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通过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B正确;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A错误;淞沪会战和百团大战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军队的番号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不是红军,CD错误。综上故选B。
13.(2020年四川广元)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请你以长征进程为序,将下面这首顺序颠倒的诗歌恢复原貌
①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②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③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④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在奔何处?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②④①③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突围西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经过了千难万险: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之后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这首诗正是描了写这一段历史,按照长征顺序应该是②④①③:“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在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故选D。
【点睛】
要求学生熟知长征路线,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及意义,善于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
14(2020年辽宁丹东)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面临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生死攸关的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D;中共二大的召开制定了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中共三大上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决议,排除B;“八七会议”做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开展土地革命的决定,排除C。故选D。
15.(2020年青岛)周恩来总理在阐述中日交流史时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干戈。”下列史实不属于“五十年干戈”的是
A.黄海海战
B.四渡赤水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日交流史”结合所学知识,五十年干戈指的是近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四渡赤水属于长征中的史实,不属于中日“五十年干戈”,B符合题意;黄海海战属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役,A不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C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大规模战役,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2020年天门、仙桃、潜江、江汉)“扩大会最后作了下列的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材料所示是某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下列结论与该次会议相匹配的是
A.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C.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D.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答案】C
【解析】
考查点:遵义会议。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和“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可知,这是遵义会议。在遵义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正确;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故排除B项;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故排除D项。故选C。
17.(2020年山东临沂)《决议》指出,在领导作风上,“华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在军委内造成了不正常现象,博古同志不但不批评纠正、反而支持。他们的错误是“严重的政治错误”。据此判断,这个《决议》的作出,是根据下列哪次会议的决定?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在军委内造成了不正常现象,博古同志不但不批评纠正、反而支持”可知这个《决议》的作出,是根据遵义会议的决定。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是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排除;D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故选C。
18.(2020年湖南张家界)1935年11月19日,遵照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1.7万余人在贺龙、任弼时等的领导下开始长征。其长征的出发地是
永定区
慈利县
武陵源区
D.桑植县
【答案】D
【解析】
考查点:地方史。解题思路:紧扣“红二、六军团1.7万余人在贺龙、任弼时等的领导下开始长征。其长征的出发地。”结合湖南地方史回答。红二、红六军团胜利完成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任务后,作为最后一支出发的红军队伍,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共计一万七千余人。故D符合题意;永定区、慈利县、武陵源区不是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出发地,排除ABC,故选D。
19.(2020年广东深圳)“这是长征途中的一次会议,它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面临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生死攸关的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符合题意;八七会议是在长征之前召开,A排除;古田会议是在长征之前召开,B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1978年召开,D排除。故选择C。
20.(2020年山东潍坊)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其精神本质是
A.为人民谋幸福
B.进行战略转移
C.坚持北上抗日
D.挽救中国革命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长征精神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立地解决问题,高扬革命理想主义,坚守自强不息精神,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等内容.在长征过程中锻造出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故A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A。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