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历史部编版
纲要上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意思是说辽和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与汉唐时期仅有单一游牧经济的北方民族政权相比,更加难以对付。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时,还越来越深入地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右图为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反映了契丹人游牧民族的特色。
辽与西夏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
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1)政治上: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
(2)经济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文化上: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史料阅读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皇帝的陵墓。
西夏
(1038-1227)
北宋(960-1127)
辽(916-1125)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金朝入主中原
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朝迁都中都,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建都北京,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中期,又在北京域南面加修外城。这样,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形成。
史料阅读
宋人徐梦莘所撰史书《三朝北盟会编》卷3这样记载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租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R(choumou)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女
真
大蒙古国
(1206-1271)
南宋(1127―1279)
1127年金灭北宋
1125年金灭辽
金
(1115年-1234年)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占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此后半个世纪,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萨班灵骨塔遗址
1247年,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怡萨班与豪古望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政权达成协议。这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开端。后来萨斑在凉州去世。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将统治重心从漠北转移到汉地,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作为首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此后蒙古在西方的统治区脱离元朝独自发展,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yá)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思考点
就现实角度而言,元朝统一全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那么,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文天祥的抗元和牺牲
一、肯定元朝的统一是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来说的,而赞扬文天祥是从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来说的,角度不一样。
二、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①蒙古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文天祥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有积极意义的。②文天祥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值得我们学习
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于吐蕃地区,则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宣政院进行政教合一的管理。
行省
路、府、州、县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
—————
—————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的辽阔疆域,维持时间都不是很长,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元朝的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着蒙古的征服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人,成为回族的前身。
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等级
名称
民族
目的
实质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其他各族等
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
时间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206(蒙古)
1271-1368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中都
大都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
民族称谓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灭亡于
金
蒙古
蒙古
蒙古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