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课件:10《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苏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版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课件:10《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苏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2 08: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千古词帝——李煜
李煜(937~978),原名李从嘉,字重
光,世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
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是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他前半生,词的
题材狭窄,风格绮丽柔靡,亡国后,孤寂
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绝笔传千古——《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宗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结果被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时四十一岁。
宰相词人——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四六、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予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才子词人——柳永
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有《乐章集》。
惜别成佳作——《蝶恋花》
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值仕途失意之时,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就觉得痛苦万分,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深婉情挚的佳作。
词中女杰——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
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李清照
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
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
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
国破家亡相随属——《声声慢》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
《虞美人》
《虞美人》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上片:写诗人在秋月之夜登楼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怀念。
下片:抒发作者怀念故国的悲伤之情。
《蝶恋花》
《蝶恋花》用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思念的悲苦。
上片:写庭院及室内的景物。
下片:写词人登楼望远时的所见所感。
词中还含蓄地表露出难言之意,给读者以想像的空间。
《雨霖铃》
《雨霖铃》通过写送别和别后情况的层层设想,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
上片: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
下片:写别后痛苦的想像,重在刻画心理。
《声声慢》
《声声慢》表现出了李清照年衰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上片: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片:由远及近,由景入情,以物寓人,诉凄苦之情。
《虞美人》
主题:赏析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1.《虞美人》结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仿佛看到词人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墙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
2.《虞美人》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它的好处。
明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地汪洋恣肆和如春水般地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将一己之悲化为人类的悲情。
具体说来好处有三:①以有形的“水”喻抽象的无形的
“愁”,使“愁”具体形象可感;②“一江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愁情之多、之深、之重;③江水东流喻愁情之长,写出了愁的连续不断,无穷无尽。
《蝶恋花》
主题:把握词中意象,品读词的意境美
1.作者在词的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先写秋晓庭圃中的菊花和兰草,兰和菊含有品格高洁之类的象征意味。作者让菊花含愁,让兰草啜泣,将花草人格化,将主观情感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出主人公的哀愁。
接下来又写到了双飞的燕子,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实际是写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的感觉。
接下来作者写到了穿越朱户的月光,恰恰是对月光任性的埋怨,让人看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无眠的情景。
2.在沉浸于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怜,有的却冷漠无情。阅读《蝶恋花》,指出词中所写的这两种景物,并就此谈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明确:上片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情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3.《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有人说此句气象阔大,境界高远,你怎么理解这一名句?
明确:“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极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睡,卧听西风吹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肃杀,“凋”字正传达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办法排遣,于是,主人公便“独上高楼”。前面抒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寂寥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障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目。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雨霖铃》
主题:鉴赏艺术手法,品味情景交融
1.《雨霖铃》写到了哪些景色?作用是什么?
总结:三处写景,异曲同工,眼前景清冷萧索,想像景空旷压抑,别后景凄惨悲凉,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词人离别时的落寞情怀。
明确:
2.全词是怎样做到虚实结合的?
明确: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两句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与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反映的是词人的孤苦、寂寞的情绪,哪怕是“良辰好景”也不能替他排遣痛苦。
3.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表现出的凄美意境?
明确:从情境上看。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浇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从画面色调上看。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寄托拳拳之情。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凄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从全诗旨趣上看。这首诗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点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清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像和遐思。
这两句暗含旨趣,画面生动,诱发想像,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丽句。
《声声慢》
主题:赏析叠字作用,把握思想感情
1.分析《声声慢》一词中叠字的作用。
明确:本词中多处运用叠字,将词人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将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体现出不事雕琢的本色。如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词,极富“顿挫凄绝”之感。当作者正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简直不能自已。
2.梁启超说:“《声声慢》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你是如何理解词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
明确:纵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悲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作者的感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之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渐渐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此诗句句都用了叠字。前六句是写环境,突出了清冷、幽寂的特点。后两句才直接表现诗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照常理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中,而现在却出现在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中,是否有些矛盾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交流:观点一:我认为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对以后的前途感到茫然,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抒发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
观点二: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同一个词人既可以有婉约的作品,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所以即使这句话被视为“豪放”,也并没有产生矛盾。我们现在所说的“豪放”也好,“婉约”也罢,都是后人评论的——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些词人自己可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属于哪一派的,更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被归为某个派系,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在鉴赏宋词时,需要体会和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却没有必要拘泥于风格的划分,作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
一、基础积累(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堪(kān) 雕阑(lán)
玉砌(qiè) 虞美人(yú)
B.槛菊(jiàn) 熟谙(yīn)
彩笺(jiān) 晏殊(shū)
C.笼罩(zhào) 凝噎(yē)
骤雨(zhòu) 渲染(xuàn)
D.暮霭(ǎi) 乍暖(zuò)
凄惨(qī) 憔悴(cuì)
















【解析】选C。A项,“玉砌”的“砌”应读qì;B项,“熟谙”的“谙”应读ān;D项,“乍暖”的“乍”应读zhà。
2.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C.念去去、/千里烟波
D.怎/敌他、晚来/风急
【解析】选D。应为“怎敌他、/晚来风急”。
3.下列诗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暮霭沉沉楚天阔(深厚的样子)
B.最难将息(休息,调养)
憔悴损(枯萎凋谢)
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束)
D.欲寄彩笺兼尺素(书信的代称)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
【解析】选C。了得:意指包含得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小楼昨夜又东风 B.昨夜西风凋碧树
C.都门帐饮无绪 D.执手相看泪眼
【解析】选B。A、C、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B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解析】选B。①③⑥属于婉约派风格,②④⑤属于豪放派风格。
6.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透过词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接受。
C.“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言闺中秋风穿入,稍感寒冷。
D.“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暗指闺中人一夜未眠。
【解析】选B。“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错,应该是物是人非。
7.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此词表达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B.“寻寻觅觅”,写她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影孤单、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言心情之悲怆,七组叠词创意奇巧。
C.下阕道出词人的心境和物境。她想养好身体,振作一下精神,偏偏遇上“乍暖还寒”的天气;想喝酒解愁,却碰上“晚来风急”。
D.最后的设问句式,以“愁”作答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解析】选D。应是反问句式。
二、名句默写(5分)
8.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
(3)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欲寄彩笺兼尺素
(3)杨柳岸、晓风残月
(4)凄凄惨惨戚戚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面对的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此而产生了怎样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寂寞、惆怅。
10.这首词是如何写词人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词人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了出来,做到了情景结合,浑然一体。
11.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的感受相似,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1分)
参考答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2.上阕作者写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
13.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感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四、语言表达(6分)
1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种境界所体现的内涵。(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忍得寂寞,不懈努力,豁然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