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一代文宗——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庐陵(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强调“道”(内容)对“文”的决定作用。他的散文多以议论为主,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造诣很高。他在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等。
苦闷心境的流露——《秋声赋》
景祐三年,欧阳修因为范仲淹辩护而得罪吕夷简,被贬官夷陵,庆历五年又被贬官滁州。欧阳修虽然有志改革,但他的仕途是不平坦的。此文作于嘉祐四年开封府任上。当时,他在政治上有了转机,但这年他已重疾缠身,开始衰老了。这篇赋所抒发的正是他此时的一种心境,是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是仕途艰难中的自爱与放达。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立意上有所创新。
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第三段:作者由感慨自然进而感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第四段:作者从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面对静夜,只有秋虫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主题:鉴赏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内心情感
1.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秋之声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1)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把秋声比做“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等。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2)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2.朗读第二段,思考前半部分是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3.作者面对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欧阳修极力摹写秋声,其意在于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草木无情”,已暗中写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时刻受到外界事物刺激的人们,比起无情的草木来,不是更容易衰老吗?有情的人易衰老,更何况有非分之想,企图去做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情呢?倘要这样做,那么朱颜也要变枯,黑发也要变白。是谁在“戕贼”呢?正是感心劳形的人们自己,何必去怨恨秋声呢?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①暮,彩笔②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①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②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这里用彩笔代指美人才情高妙。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被誉为绝唱,用博喻的手法表达词人无限愁苦的内心世界,请试着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一川烟草”以面积广大比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的梅雨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用烟草、风絮、梅雨三种景物,将不可触摸的虚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体味的实的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秋声赋》的主题思想历来为人们争论不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交流:观点一:悲秋,即此赋宣扬人生易老的悲秋情绪。
观点二:消极,认为此赋表达出老庄清心寡欲、养生全真的思想。
观点三:苦闷,认为此赋是欧阳修因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发出的感叹。
观点四:学者认为此赋为欧阳修为表达对政治对朝廷的失望而作,虚则描物,实则感叹,藉以秋暗喻着宋代朝廷的残困积弱。
一、基础积累(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欧阳子方夜读书 方:将要
B.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敛:收,聚
C.草拂之而色变 拂:掠过,拂拭
D.悚然而听之 悚然:惊惧的样子
【解析】选A。方:正在。
﹒
﹒
﹒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解析】选C。C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项,代词,它/助词,表可能。D项,介词,在/介词,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解析】选C。“星星”在文中指点点白发。
﹒
﹒
﹒
﹒
﹒
﹒
﹒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如波涛夜惊 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C.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解析】选D。D项中的“精”,是“精神、精气”的意思,不属于活用现象。A项中的“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中的“实”,名词作动词,“结出果实”;C项中的“四”,数量词用作名词,“四下里,四处”。
﹒
﹒
﹒
﹒
5.下列句中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秋声也 B.是谓天地之义气
C.夫秋,刑官也 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解析】选D。D项是定语后置句,A、B、C三项都是判断句。
6.下列对文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文体上属于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二、名句默写(1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2)其色惨淡,____________;其容清明,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佳木葱茏而可悦。
答案:(1)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2)烟霏云敛 天高日晶
(3)丰草绿缛而争茂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向四周看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依照
C.今滁介江、淮之间 介:处在、位于
D.掇幽芳而荫乔木 掇:采摘
【解析】选B。按:查看。
﹒
﹒
﹒
﹒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解析】选C。C项均为表目的连词。A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在。B项,①助词,衬音作用,不译/②结构助词,的。D项,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叙述作者治理滁州,开地建亭的事。开门见山,紧扣文题,也为末段的点明中心埋下伏笔。
B.文章的第二段着力叙写五代战事频繁,唐朝豪杰并起,这正是为了烘托当时“丰乐太平”的政治局面。
C.文章由“丰乐”二字贯穿其中,但意义则有转换,第一段的“丰乐”意为丰山美景可乐。第三段的“丰乐”则为丰年可乐。这种暗换概念的写作技巧,堪称绝妙。
D.《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均写于作者贬谪滁州时,文章开篇虽有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而随后则是为朝廷歌功颂德,并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选D。文章没有流露“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
(2)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此游乐,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3)更为庆幸的是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