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1、时间:
2、指导思想:
3、内容:
4、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只有坚决地平反假案、纠正错案、昭雪冤案,才能巩固党和人民的团结,维护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崇高威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平凡冤假错案:
1、“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都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
3、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4、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5、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
6、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7、重申侨务政策。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至1984年12月,全国规模的拨乱平反、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在这期间,平反纠正了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复查改正错划右派54.7万人,纠正“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2.5万人;为47万多名中共党员恢复了党籍。再加上数以千万计的受牵连的干部、群众及亲属,解决了殃及1亿人的问题。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落实民族、宗教、侨务、投诚人员政策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3)意义:
(2)新内容:
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
1982年
(1)时间:
一九八二年宪法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城市推进
(1)农村突破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
“分田到户”契约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开始实施:对内改革
改革的进程
二、改革开放进程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
(1)经济特区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始实施:对外开放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改革的进程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南方谈话
逐步深化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改革的进程
1987年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1982年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2001年加入世贸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1992年十四大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逐步深化
改革的进程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稳步推进
改革的进程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是在中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前提下,允许外国公司、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基本概念
萌芽
酝酿
形成
保证
确立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
80年代后邓小平全面阐述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1.和平统一策略的形成过程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
1982年中英首次谈判
英:主权换治权
中:主权没商量
2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3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香
港
回
归
的
历
程
2.一国两制的实践
港澳回归的意义
对祖国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国际地位、民族自信等)
对港澳
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对世界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思考
对理论
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把武力统一改成了和平统一;
80年代初,大陆和台湾的人员交往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增加;
1992年,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
1993年4月,两岸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内容: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
意义: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课堂检测
1.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雅克曾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文中的“中国的转变”是指(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B.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D
2.“真正政治意义在于改革,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重新构建社会与政治、经济秩序,并且首次宣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高全喜教授评论的这部法律文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3.1985—1988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3年的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高达16.5%。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
4.“开着门,世界能够走进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2017年,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上的生动描述,让全世界听懂了中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全方位”主要是指( )
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
B.全行业对外开放
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D
5.1986年5月,香港《广角镜》杂志曾记载一位台湾老兵的一段话:“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凛于严厉的禁制,我们将人性中最大的需求,压在心灵深处,只在深夜梦回之时,放枕痛哭。多少人等不及见到家人,客死台湾,饮恨终身。”此呼声( )
A.有利于打破两岸交往的坚冰
B.表明台湾民众支持和平统一
C.说明了“一国两制”深入民心
D.直接促成两岸关系发展
A
6.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是达成“九二共识”,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 )
A.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台湾改变现有社会制度
D.台湾肃清“台独”势力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