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过程评价问卷(原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共3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酝酿(niàng)
澄清(chéng )
黄晕(yùn)
咄咄逼人(zhuō)
B.粗犷(kuàng)
宛转(wǎn)
萧瑟(sè)
人迹罕至(hǎn)
C.济南(jǐ)
贮蓄(zhù)
莅临(lì)
淅淅沥沥(xī)
D.静谧(mì)
棱镜(líng)
吝啬(lìn)
抖擞抖擞(sǒu)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瞭亮
喉咙
烘托
绿茵茵
B.化装
肌肤
地毯
迫不急待
C.水藻
高邈
屋檐
呼朋引伴
D.窠巢
干涩
骄媚
花枝招展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今天又吃蛋炒饭,小胖用筷子在碗里翻来覆去,一脸不快。
B.
运动会迎面接力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C.
每个微博网友都有“麦克风”,所有人都能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进行咄咄逼人的“围观”。
D.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惊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寄托哀思。
C.许多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了“世界读书日·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D.为了后代能仰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D.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6.
下列关于语法和修辞的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子中两个加点词的词性不同)
B.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句话运用了反复和拟人修辞手法)
C.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这两句话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通过盼春、绘春、赞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态度。
B.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抓住了冬天温晴的特点,为我们深情地描绘出一个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般的世界,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C.《雨的四季》是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的一篇优美散文,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中调,“天净沙”是其曲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在这首曲中作者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8.根据提示默写。(10分)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4)___________
__________,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5)“乡思”是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许多诗词中都流露出作者的离愁别绪。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
”两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唐朝诗人王湾也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
”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是
,
。
9.综合性学习。(8分)
升入初中,同学们组建了新的班集体,班级开展了“展示自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如下活动。
(1)【精彩开场】如果你是活动的主持人,在大家自我介绍前,你需要说几句开场白,你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自我介绍】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竞选演讲】班内竞选班长,你也想参加,请写一段竞选班长的演讲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本部分共4篇,共61分。)
(1)观沧海(共14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11.本诗以“_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_景,再写_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分)
13.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动静结合,既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也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2分)
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共22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济南的冬天》)
15.下列对第
②句中划横线一句的本体、喻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16.下列对文段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总引下文,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B.文中多次使用色彩的词语,使丰富的色彩相互映照,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秀美。
C.选文按空间顺序,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地描写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景物。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丝遗憾。
17.选段中的文字主要描绘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8.选段开头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你结合选段具体内容阐述雪后山景“妙”在哪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从加点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樟树下,外婆家
朝
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
⑤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
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1]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
[1]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
20.
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樟树下的红色故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3分)
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品析这样表达的妙处。(3分)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地方政府拟将欧阳汝明家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请你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
宋人或①得玉,献之于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②,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释
①或:有人。②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2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子罕弗受(
)
(2)故敢献之
(
)
(3)皆丧宝也(
)
(4)不若人有其宝(
)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4分)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了本文,你觉得子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共50分)
28.作文。
未来的精彩永远生长在努力的枝干上,前方究竟是贫瘠的土地,还是葱郁的原野,取决于每个阶段的努力。不想在未来留下遗憾,就要不断刷新自我。
请以“刷新自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过程评价问卷(解析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共3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酝酿(niàng)
澄清(chéng )
黄晕(yùn)
咄咄逼人(zhuō)
B.粗犷(kuàng)
宛转(wǎn)
萧瑟(sè)
人迹罕至(hǎn)
C.济南(jǐ)
贮蓄(zhù)
莅临(lì)
淅淅沥沥(xī)
D.静谧(mì)
棱镜(líng)
吝啬(lìn)
抖擞抖擞(sǒu)
【答案】C
【解析】A.
应为咄咄逼人(duō);B.
应为粗犷(guǎng);C.正确;D.
应为棱镜(lé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瞭亮
喉咙
烘托
绿茵茵
B.化装
肌肤
地毯
迫不急待
C.水藻
高邈
屋檐
呼朋引伴
D.窠巢
干涩
骄媚
花枝招展
【答案】C
【解析】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有误,应为“嘹亮”;B项有误,“化装”应写作“化妆”;应为“迫不及待”;D项有误,应为“娇媚”。故选C。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今天又吃蛋炒饭,小胖用筷子在碗里翻来覆去,一脸不快。
B.
运动会迎面接力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C.
每个微博网友都有“麦克风”,所有人都能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进行咄咄逼人的“围观”。
D.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答案】C
【解析】A项,“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或者多次重复,后面通常跟动词。B项,“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这里不合适。D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用在这里不合语境。故本题选C。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惊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寄托哀思。
C.许多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了“世界读书日·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D.为了后代能仰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A.有误,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该在后半句的“形成”前面加“能否”。B.正确。C.有误,有歧义。应该改成“学校的许多学生”。D.有误,搭配不当,“增强”和“方式”搭配不当,应该把“增强”改成“改变”。故本题选B。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D.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答案】C
【解析】C.“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与“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是并列的分句,所以这两句之间应用分号。
6.
下列关于语法和修辞的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子中两个加点词的词性不同)
B.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句话运用了反复和拟人修辞手法)
C.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这两句话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
【答案】B
【解析】A项,“小草”和“里”都是名词,词性相同;C项,这两句话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D.判断错误,修辞方法应该是反问。故选B。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通过盼春、绘春、赞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态度。
B.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抓住了冬天温晴的特点,为我们深情地描绘出一个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般的世界,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C.《雨的四季》是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的一篇优美散文,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中调,“天净沙”是其曲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在这首曲中作者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理解和文学常识。《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小令,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故选D。
8.根据提示默写。(10分)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4)___________
__________,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5)“乡思”是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许多诗词中都流露出作者的离愁别绪。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
”两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唐朝诗人王湾也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
”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是
,
。
【答案】(1)秋风萧瑟
(2)闻道龙标过五溪
(3)沾衣欲湿杏花雨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5)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6)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解析】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萧瑟”“酝酿”“雁”等字词的书写。
9.综合性学习。(8分)
升入初中,同学们组建了新的班集体,班级开展了“展示自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如下活动。
(1)【精彩开场】如果你是活动的主持人,在大家自我介绍前,你需要说几句开场白,你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示例:同学们,我们步入了一个新的集体,你一定想尽快地让同学和老师认识你,那么,就用你的笑语、你的歌声、你的幽默,真诚地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吧!(2分)
(2)【自我介绍】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大家好,我的名字叫王刚。我的性格和我的名字配合得非常默契,刚毅沉稳而不乏柔和。我优点很多,缺点更多,但我相信,生活就是哲学,只要用心去思考,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希望能和大家成为朋友,希望同学们多多关照,谢谢!(3分)
(3)【竞选演讲】班内竞选班长,你也想参加,请写一段竞选班长的演讲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在这个温馨而充满活力的班集体里,我想竞选班长。我会团结同学,热心助人,积极管理班级事务,做老师的好帮手。我会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班风,请大家多多支持我,谢谢!(3分)
二、阅读理解(本部分共4篇,共61分。)
(2)观沧海(共14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11.本诗以“_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_景,再写_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分)
13.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动静结合,既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也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2分)
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C
【解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所以“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错误的。故选C。
11.观;实;虚;宽广胸怀、豪迈气概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2.苍凉慷慨
13.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4.这句诗借助奇特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气势雄浑,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基本手法的运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诗歌常见情感基调的判断;对诗歌表达情感的理解。在作答理解题时,注意先分析诗句含义,再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或哲理。
(二)课内文段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共22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济南的冬天》)
15.下列对第
②句中划横线一句的本体、喻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16.下列对文段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总引下文,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B.文中多次使用色彩的词语,使丰富的色彩相互映照,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秀美。
C.选文按空间顺序,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地描写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景物。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丝遗憾。
17.选段中的文字主要描绘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8.选段开头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你结合选段具体内容阐述雪后山景“妙”在哪里。(6分)
19.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从加点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案】
15.D
16.D
17.雪后山景的秀美。(意思相近即可)
18.雪后山景“妙”在以下几方面:(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应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想象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19.(1)“镶”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秀美景观。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夕阳斜照下呈粉色的薄雪拟人化了,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羞涩、娇美、可爱的情态。
【解析】15.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辨析。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句的喻体是日本看护妇,本体是树尖儿上顶着白雪的矮松;所以D项正确。故选D。
1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突出了济南的小山秀气的特点,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所以D项错误。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概括。从第③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
可概括出主要内容:雪后山景的美丽。
18.考查景物描写赏析。景物描写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修辞手法角度,多种感官角度,炼字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动静结合、正侧面相结合、虚实相生、声色结合、白描彩绘等)。对选段中雪后山景“妙”处赏析还可以这样:妙在虚实相生。“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写出清爽冷冽的雪后山景,这是实写,后面“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开始步入想象,而且这想象还有变化“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浮想联翩,由雪后小山联想到秀美的少女,写出了小雪给山带来的娇柔情态。
19.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一般具体从这四个角度入手:修辞手法、人物描写、词语句式、深刻含义,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语,还要写出具体的表达效果。句子(1)要求从加点词语运用角度赏析。对“镶”进行结合语境分析,“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即一道银边围住蓝天,写出蓝白相连,天山相接的秀美景观。句子(2)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把薄雪人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夕阳斜照下的雪似羞非羞、娇美、可爱的情态。
(三)课外阅读,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樟树下,外婆家
朝
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
⑤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
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1]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
[1]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
20.
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樟树下的红色故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3分)
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品析这样表达的妙处。(3分)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地方政府拟将欧阳汝明家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请你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①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为我煎荷包蛋。(答成“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也可)(1分)
②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1分)
21.“村庄的符号”,老樟树己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标志”答成“特征”“象征”“代表”也可),村庄名叫“樟树下”。(1分)“几代人的记忆”:当年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时代;我读书前外婆家生活艰辛的年代;如今脱贫致富的生活。(2分)
22.
①交代外婆去世的信息,表达了对外婆去世的遗憾、感恩、追念和怀想。
②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
③是对第④段内容的承接和收束。
4
与第9
段形成呼应。(任答2点即可)
23.把自己比拟为樟树,物我相融,(1
分)表明作者与樟树都是村庄历史变革的见证者,(1分)写出了村庄给我滋养,给改希望。(1分)
24.各位游客:欢迎来到“七子参军之家”,这家主人叫欧阳汝明,1928年,他做通老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服七个儿子投身革命。后来,七个儿子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这种革命精神,多么令人敬仰!(事迹3
分,意义价值1分)
【解析】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应通读文章,梳理文章行文思路,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概括作答。第一处横线,根据原文第④段可知小的时候“我”很瘦弱,没有食欲,外婆担心“我”的身体出问题,便悄悄为“我”单独准备一个宝贵的荷包蛋。第二处横线,根据原文第⑧段“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可知,精准扶贫政策推动村庄产业发展,让当地百姓开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21.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句子含义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词语内涵及作用。根据文章标题“樟树下,外婆家”可知,外婆居住的村庄名字叫“樟树下”,这个名字来源于围绕着村庄的五十六棵老樟树,这些老樟树成为了村庄的标志,所以说它们是“村庄的符号”。根据原文第④段可知,“我”在樟树下与外婆居住过一段时间,这里有“我”的童年记忆。根据原文第⑦段“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可知,过去樟树下有很多人投身革命,老樟树见证了这段历史。根据原文第⑧段“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可知,由于精准扶贫政策开展,这里的百姓富裕起来了,老樟树见证了新时代百姓的生活。由此可以得出,从过去到现在,老樟树见证了一段段历史,存在于几代人的记忆之中。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2.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析段落作用即可。根据原文第④段“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可知,第④段是在叙述“我”小时候与外婆相处的经历,原文第⑥段紧接着写“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呼应了第④段内容,也交代了外婆的结局。根据第⑨段“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可知,如果第⑥段不讲清楚外婆已经去世,第⑨段假设外婆还在世的描写就显得十分突兀。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根据画线句“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可知,该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樟树,“我”与樟树融为一体。根据原文第⑥段“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可知,樟树是村庄历史的见证者,“我”把自己比作樟树,“我”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根据原文第④段“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可知,“我”也曾在村庄居住过,树是需要土地滋养才能存活的,这片土地像滋养树木一样滋养了“我”。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与运用能力。解答时,在阅读文章相关段落、厘清景点故事的基础上,撰写导游词即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
宋人或①得玉,献之于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②,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释
①或:有人。②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2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子罕弗受(
)
(2)故敢献之
(
)
(3)皆丧宝也(
)
(4)不若人有其宝(
)
【答案】(1)不
(2)所以,因此
(3)丢失,失去
(4)如(4分,每处1分)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4分)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以不贪图富贵为宝,你以美玉为宝。如果(你把美玉)给了我,那么我们都丢失了宝贝。还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贝。(4分)
27.读了本文,你觉得子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清正廉洁,坚守底线(2分)
三、写作(共50分)
28.作文。
未来的精彩永远生长在努力的枝干上,前方究竟是贫瘠的土地,还是葱郁的原野,取决于每个阶段的努力。不想在未来留下遗憾,就要不断刷新自我。
请以“刷新自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示例:
刷新自我
一切事物都需要时时刷新自我。不及时刷新自我,电脑不会接受到新的东西,手机不会收到新的信息,而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不时时刷新自我,就接触不到新鲜事物,眼界变得狭窄,思想停滞不前,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知识和能力水平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就会被社会淘汰。
刷新自我,可以使我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吾日三省吾身”便是古代圣贤刷新自我的方式,正是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才可以写出为后世传颂的著作,才可以对每件小事都有所感悟。
刷新自我,可以使我们增长自己的才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种刷新自我的方式并不是老天赐予的,而是一种修行,一种能量的积蓄,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刷新自我,可以使我们保持一颗谦和的心。纵观古今,谦虚、和善是最为宝贵的品质;骄横、冷漠却是最为致命的性格缺陷。只有时时刷新自我,才可以摒弃一切枯枝败叶,保持人生这颗大树的主干完整,得以汲取阳光,长成参天大树,将正能量的果实洒向四方大地。
刷新自我,才可以分清主次、懂得取舍。正是通过刷新自我,才使基督山伯爵停止了对梅尔塞苔丝的复仇。所以,正是自我刷新,我们才会认识自己的处境,从而做出对的选择,选定正确的职责和任务。
刷新自我,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做到时时刷新自我,认真审视自己,敢于改过自新,积极乐观地茁壮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以“刷新自我”为题目进行作文创作。首先抓住关键词“刷新”。“刷新”可以理解为告别过去的自己,忘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对过去的一种清理,不要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刷新自我,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面对新生活;时时刷新自我,才能眼光长远,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文章内容可以写自己刷新自我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事,也可跨越历史,写古代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等。立意可为:告别懒惰,刷新自我,不断进步;告别胆怯,告别逃避,刷新自我,成就未来等,立意应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展现学生的新风采。
第二,文体选择。本篇习作未明确要求使用某种具体的文体进行创作,本题适合写记叙文、议论文、叙事散文。
若写成记叙文,尽量从自己家发生的事情中,选取典型事例进行创作,更容易抒发真情实感,感动读者;适合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进行创作,在选材上要突出“小”的特点,表达积极健康的主题。应明确写作方向:自己有怎样的变化。接下来思考所用事例,若以“告别逃避,刷新自我,勇敢面对”为主题,事例可为:初三时成绩起伏变化很大,我不清楚是知识点的记忆不扎实,还是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发挥,我甚至有时候产生了放弃学习的想法。直到有一天,我在学校走道里磨磨蹭蹭的向教室走去,发现一位拄着拐杖的弟弟不小心滑倒,身边的人本想帮助他,他只是摇头示意——谢谢,不用帮忙,我自己可以,他吃力地爬到拐杖旁边,继续向墙的方向移动,先是背靠到墙上,借助拐杖和墙的力量,屁股一拱,他终于站起来了,我深受感动,知识只要努力就可以学会,逃避不是办法,正是今天的事刷新了我对学习与生活的认知,让我勇敢面对问题等,事件内容要详略得当,体现自我的成长变化或思考。
若写成议论文,论题可围绕“刷新自我、改变自我对于成长的意义”等论题展开。选择的事例要能够突出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题展开论述,做到不偏题不跑题。在议论文创作过程中可用到道理论据增加文章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