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老子》四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学课件
★★
《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他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如:其一,道的特征是“不可名状,无形无象”;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其三,道是无。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老子企图通过无为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辞官隐居,孔子曾向他问礼。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据考证,这部著作并不是老子自己写的,而是成于老子后学之手,大体上是汇集老子的语录。它大约是在战国前期由道家后学纂辑、加工而成。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分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左右。前三十七章为上篇,又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又称《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思想性极强,很有韵味,多排比、对偶之句。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用词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
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第十一章)
[注释]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2)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3)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4)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5)户牖(yǒu):门窗。
(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居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黏土做成器具,
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一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所举三个事例之中,“无”都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轮毂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有空间,才使本体可以使用。作者因此总结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者不明③,自是者不彰④,自伐⑤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⑥。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⑦,故有道者不处⑧。(第二十四章)
[注释]
(1)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2)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3)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4)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5)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6)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7)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8)处:为,做。
翻译: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章重在“修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其中蕴含着自然之理。为了显得高就踮起脚尖,这样立不久;为了走得快就跨步(迈大步)前进,这样走不远。这与“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意思相似——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由此,作者指出了四种相似行为的不良后果:“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认为这些做法像剩饭和赘瘤一样令人讨厌,有道之士不会这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①。不失其所者久②,死而不亡者寿③。(第三十三章)
[注释]
(1)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2)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3)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翻译: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克服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第三章同样重在“修身”。这一章共四个分句,每个分句字面意思都不难理解,但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另一种观点认为,破解这段话的关键在于“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中的“知足”和“强行”。“知”是名词,与“自知者明”呼应,“知足者富”意为能充分自知的人称得上富有;“强行”与
“自胜者强”呼应,“强行者有志”意为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按照这样理解,知足者不失其所,强行者死而不亡,后文亦可通。
当然,这两种说法也有不尽合理之处,但基本符合道家观念。
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谋②,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④。为之于未有⑤,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⑧,执者失之⑨。是以圣人无为⑩,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⑾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⑿,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⒀,复众人之所过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11)几(jī):接近。
(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翻译: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望人所不想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第四章重在“治国”。第一层共两句,从“其安易持”到“治之于未乱”,讲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第二层从“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举了三个现象,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第三层从“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对比来谈,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第四层从“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第五层从“是以圣人欲不欲”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
结构梳理
有无相生之道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做人不可自大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正确认识自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事无为无执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主旨归纳
本文节选了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四则论断。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化不居的,天地间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有时会向相反的一面转化。
检测:
一、一词多义
1、之
(1)有车之用
(2)故有之以为利
(3)为者败之
(4)民之从事
检测:
一、一词多义
1、之
(1)有车之用
(助词,的)
(2)故有之以为利
(代词,代指车子、器皿、屋室)
(3)为者败之
(助词,无实义)
(4)民之从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伐
(1)自伐者无功
(2)齐师伐我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伐
(1)自伐者无功
(动词,夸耀)
(2)齐师伐我
(动词,讨伐,进攻,声讨)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动词,砍伐)
3、足
(1)知足者富
(2)始于足下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足
(1)知足者富
(形容词,满足)
(2)始于足下
(名词,脚)
(3)不足为外人道也
(动词,值得)
(4)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副词,足够)
4、强
(1)自胜者强
(2)强行者有志
(3)赏赐百千强
(4)挽弓当挽强
4、强
(1)自胜者强
(形容词,刚强)
(2)强行者有志
(形容词,强劲)
(3)赏赐百千强
(形容词,有余)
(4)挽弓当挽强
(名词,强有力的弓)
二、翻译句子
1、自矜者不长。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名句填空: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能够真正了解、认识别人才叫作聪明,能够认识、了解自己才算
真正的圣明,这正如《老子》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老子》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
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答案: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