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7 21:5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


杜甫
学习任务一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活动1:作者简介: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活动2: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活动3:杜甫的创作历程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读书壮游时期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漂泊西南时期
古代诗歌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要求工对
律诗
律诗(四联,八句)
绝句(四句)
古体诗
近体诗
活动3:我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活动5: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活动6:朗诵诗歌
划出韵脚与节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活动7:读诗歌根据示例标示《登高》的平仄
活动7:标示《登高》的平仄
1、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2、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3、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4、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5、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6、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7、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8、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1、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2、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学习任务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活动1: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活动2: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
学习任务三:
寻意象
品意境
探情感
任务一:赏析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活动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意境)?
活动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意象)?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活动2: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身冷心更冷。
显得天之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听到猿的哀啼,使人内心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哀伤的鸟。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冷色调。更显环境冷清凄凉)。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清澈的江水、白色的沙洲、低飞盘旋的水鸟。
活动2: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意境)?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任务二:赏析颔联
活动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明确:两种景物:
落木、长江。
生命短暂
宇宙永恒


意境:
感情:
苍凉、雄浑
沉郁而悲壮
落木
长江
活动2:颔联联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活动3: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此联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1.颔联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2.这两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
3.这句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4.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5.采用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
出神入化的笔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
活动4:自古以来,借长江抒发情感的名句
很多,你还知道那些?
明确:(1)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2)首联、颔联中的景物,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 
活动5:“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请思考,诗歌的首联、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任务三:赏析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活动1: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你能感受到几层呢?
活动1: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你能感受到几层呢?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家万里之悲,身处暮年之悲,客居异乡之悲,常年漂泊炎悲,肃杀秋景之悲,孤苦无依之悲,高迥凄凉之悲。
活动2: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困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务四:赏析尾联
活动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艰难”:(1)一生颠沛流离、老病孤苦、壮志难酬;
(2)国运维艰。
“苦恨”:极其遗憾
情感:忧国忧民
(杜甫理想:“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活动2: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学习任务四
品诗句
探形象
活动1:合作探究--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试从诗中找一个字或词来表达你的读后情感体验。

景:自然之秋
己:人生之秋
国:国家之秋
活动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四句写景句,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诗人登高远望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
(2)诗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声都充满了悲哀的情调。那冷清的小洲、盘旋的飞鸟、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无一不起着渲染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
(3)“情以物迁,辞以情以。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而这种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浓了景物的感彩。
活动3:《登高》一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1)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个颤颤站立在深秋季节里的满头白发、满脸悲愁、体弱多病、长年漂泊的老者形象。
(2)诗人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信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感叹,对老弱多病的嗟伤,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着,更表现了诗人感时叹逝、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活动4:小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