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前预习+课中例题+课中随堂练习+课后同步试)题(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前预习+课中例题+课中随堂练习+课后同步试)题(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09 00:13:12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分子热运动课前
1.分子的运动跟________有关,所以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________越高,________越剧烈.
2.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______.这个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______.
3.感冒冲剂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
4.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____,说明______.
5.“破镜难圆”说明:破镜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距离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分子间________(选填存在较大引力、存在较大斥力、或几乎没有作用力)
6.由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可知:原子由________和核外电子组成.
7.物质是由大量_____构成的,分子间有_____,分子一直处在_____.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1页
参考答案
1.
温度
温度
分子运动
【解析】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2.扩散
间隙
【详解】
[1]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有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也间接地说明了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3.剧烈
【详解】
热水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感冒冲剂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4.斥力变小分子间存在间隙
【解析】
【详解】
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正是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间隔,才会导致混合合总体积变小。
5.较大几乎没有作用力
【解析】
【详解】
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破镜接触处绝大多数分子距离较大,此时分子间作用力就非常小了。
【点睛】
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6.原子核
【解析】
原子是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7.分子
间隙
永不停息地运动中
【解析】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思路分析: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有三条:一是一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二是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答案第2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第十三章分子热运动课中随堂练习
1.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水中放糖后变甜
B.起风后灰尘漫天飞舞
C.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几年后剖开,切面相互渗透
D.量筒中分别注入硫酸铜溶液和清水,静放几天后,界面模糊不清
2.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的是(  )
A.花香满园
B.两铅块被紧压之后吸在一起
C.尘土飞扬
D.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3.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N。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A.不变,玻璃板受到浮力
B.变大,玻璃板与水之间有分子引力
C.变大,玻璃板受到重力
D.变小,玻璃板受到大气压力
4.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的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5.四杯已知质量和温度的水如图所示,其中水分子的热运动最剧烈的是(  )
A.
B.
C.
D.
6.如图所示,有关四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中,抽掉玻璃板,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乙图中,两个铅柱洗净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图丙中,“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图丁中,模拟的是固体分子,分子间距很小,分子间作用力很大
7.夏日清晨,荷塘里荷花盛开,飘来阵阵花香,这是______现象;清风徐来,摇晃的荷叶上两滴水珠滚动合成更大的一滴,这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8.炒菜时香味四溢,这是______现象,锅里菜的内能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放在热菜中的盐比凉菜中的盐化得快,这说明______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9.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请回答
(1)图a和图
_______
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
(2)图b和图
________
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__________

试卷第2页,总2页
试卷第1页,总2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往开水中放些白糖,水会变甜,是糖的分子扩散到水中,故A不符合题意;
B.灰尘是固体小颗粒,属于固体小颗粒做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运动,故B符合题意;
C.一切物质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当铅片与金片接触时,会有一些铅的分子进入金片。同时,金的分子也会进入铅片。长时间地让金片和铅片压在一起,就会使切面相互渗透,这种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量筒中分别注入硫酸铜溶液和清水,静放几天后,界面模糊不清,是因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和硫酸离子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属于分子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
A.花香满园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两铅块被紧压之后吸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B不符合题意;
C.尘土不是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
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
故选B。
4.C
【详解】
气态物质分子间几乎不受力的作用,分子可以自由运动,这使得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图中能形象的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丙图,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
同种物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故选C。
6.C
【详解】
A.抽掉玻璃板,瓶内气体颜色最后变得均匀,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A正确;
B.两个铅柱洗净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B正确;
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由于镜子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所以“破镜不能重圆”,故C错误;
D.分子间距很小,分子间作用力很大,因此模拟的是固体分子,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1)两种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2)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等于平衡位置时,引力等于斥力,即分子力等于零。
7.扩散
引力
【详解】
[1]夏日清晨,荷塘里荷花盛开,飘来阵阵花香,这是扩散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2]摇晃的荷叶上两滴水珠滚动合成更大的一滴,这一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引力让水珠结合。
8.扩散
变大
温度
【详解】
[1]炒菜时香味四溢,这是扩散现象,此现象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炒菜时,锅里的菜吸收热锅的热量,内能变大。
[3]放在热菜中的盐比凉菜中的盐化得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进行的越快。
9.d
e
引力
【详解】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综上所述,
(1)图a和图d都是说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图a和图d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
(2)图b和图e两个实验现象都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答案第2页,总3页
答案第1页,总3页第十三章分子热运动课后
1.百灵鸟是散居型蝗虫的天敌但蝗灾爆发时,聚集型蝗虫会大量分泌苯乙腈,其刺激性气味使百灵鸟放弃捕食,百灵鸟闻到苯乙睛的气味是因为(  )
A.分子体积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N95”型口罩(如图所示)对直径为0.075
μm±0.020μm的非油性颗粒(如粉尘、PM2.5、飞沫、微生物)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它由三层构成:内层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层疏水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B.过滤效率高,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C.中间过滤层通过工艺带上静电,可以增强对颗粒的吸附能力
D.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物理学拓展了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几个分子组成的
B.冬天大雪纷飞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C.宇宙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
D.汤姆生发现了质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分的
4.《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新化的腊肉、猪血丸等食材广受娄底人青睐,其中“三合汤“更是以麻、辣、嫩、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
B.切腊肉前,需把刀磨快,是为了增加压力
C.制好的猪血丸,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
D.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三合汤”的山胡椒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时才运动
5.如图所示,荷叶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摇一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关于荷叶上水珠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静止不动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6.在“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用极薄的金箔贴饰的精美“金器”——黄金面具,如图所示是电子显微镜下的一些金原子。下列有关金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是否处于固态可以从其原子的排列方式上进行推断
B.人们也可以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分辨出它们
C.这些金原子是保持静止不动的
D.金原子之间有间隙,说明金原子间只有斥力
7.如图为液体扩散的演示实验装置(甲、乙、丙、丁为实验中的四种状态),
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先在筒中装一半清水然后用长颈漏斗加入硫酸铜溶液
B.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搅拌
C.常温下从图甲到图丙大约需要
20

D.该实验证明了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8.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9.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温度为0℃的冰,其内部的分子已停止热运动
C.“剥开榴莲后满屋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数目变多了
10.物理学中常常通过可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下列推测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推测出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出分子间存在引力
C.汤姆生发现电子推测出原子是可分的
D.谱线“红移”推测出星系在离我们而去
11.(1)图甲中,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了__________。
(2)图乙中,将玻璃管中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充分翻转混合后的总体积将会减小,说明__________,这种现象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扩散现象。
(3)丙图中,当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会粘在一起,这个现象证实了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
1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气温突然______。
13.取两块表面磨平、干净的铅柱,使它们紧密接触并压紧后,居然可以在它们下面吊起一盏台灯而不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________
;往盛有一半水的氧化长玻璃管中注满酒精,封闭管口,反复翻转几次,发甲丙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______
;如图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碳>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两瓶中气体都变成红棕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处在
______
;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你认为
_______
图放置最不合理。
14.茶叶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把鸡蛋放入用酱油和少量茶叶为主要佐料配制成的汤中煮成“茶叶蛋”,煮好的“茶叶蛋”,外壳和蛋清颜色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是___________现象;除此之外,茶叶蛋变色的速度要比用冷水腌制咸蛋快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___________有关。
15.晓雯将几滴蓝墨水滴入一杯水中,如图甲所示,观察到整杯水慢慢变蓝,这种现象说明分子在
_____
;晓军同学先将注射器筒内吸入适量的水,推动活塞使筒内空气排除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嘴,再用力推活塞,如图乙所示,结果发现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未改变,这一现象表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________

16.将油滴入锅内,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而使油滴聚成球形。同时可以闻到淡淡的油香味,说明分子在_____,随着加热,温度升高,香味更加浓重,是因为温度越高,扩散速度_____。
17.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宮一号”授课时,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了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______
;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水球内注入少量红色液体,水球变成了一枚“红宝石”,如图乙所示,这表明分子在
______

18.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1,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均匀混合后总体积______,说明______。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______的玻璃管;
(2)图2是______现象,说明______。图3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______;
(3)如图4,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了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______。
试卷第4页,总5页
试卷第5页,总5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BCD.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现象叫做扩散,扩散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闻到苯乙睛的气味,说明苯乙睛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2.C
【详解】
A.飞沫是宏观的,用肉眼能看到,而分子是微观的肉眼看不到,所以飞沫传播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
B.由分子热运动知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口罩材料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故B错误;
C.中间过滤层通过工艺带上静电,微小的不带静电的物体当靠近带静电的物体时,由于静电感应现象,靠近带静电物体的一端感应出与带静电物体相反的电性,就会被吸引贴附于带静电物体上,所以可以增强对颗粒的吸附能力,故C正确;
D.因为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分子,因为是吸收所以体现的是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没有体现出来,故D错误。
故选C。
3.C
【详解】
A.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故A错误;
B.冬天大雪纷飞是宏观物质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B错误;
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故C正确;
D.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故D错误。
故C正确。
4.C
【详解】
A.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扩散慢,不是不会扩散,故A错误;
B.切腊肉前,需把刀磨快,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B错误;
C.制好的猪血丸,要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空气的流速,加快水分的蒸发,故C正确;
D.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三合汤”的山胡椒味,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分子在低温时也能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很小的水珠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的,故B错误;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既有斥力,也有引力,故C错误;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才会聚集成一个大水珠,故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
故选D。
6.A
【详解】
A.固态排列比较整齐,液体分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运动,气体分子活动性范围比较广,故A正确;
B.人的肉眼看不见原子,故B错误;
C.这些金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C错误;
D.金原子之间有间隙,金原子间不仅有斥力,也有引力,故D错误。
故选A。
7.B
【详解】
A.硫酸铜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如果容器底部是水,上方是硫酸铜溶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大的硫酸铜溶液会迅速向下运动,所以为了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容器底部的液体应该是硫酸铜溶液,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做实验时,应该静放,不能搅拌,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随着时间的增加,扩散现象越明显,时间越久,硫酸铜溶液和水的界限越模糊,所以从甲到乙大约需要10天,从甲到丙大约需要20天,从甲到丁大约需要30天,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隙,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
A.氧气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玻璃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所以无法复原;不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B错误,符合题意;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是因为路边花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带来的,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错误;
B.在任何温度下,冰内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故B错误;
C.“剥开榴莲后满屋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C正确;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只物体形状的改变,分子数目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0.B
【分析】
(1)推理法: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不能或不容易直接观察或实验验证。
(2)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分子动理论的内容;②原子的结构;③宇宙膨胀理论。
【详解】
A.打开醋瓶能闻到酸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由此推测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并且分子是在运动的,分子进入了彼此的空隙,使总体积减小,因此可以推测出分子间存在空隙,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因此可以推测出原子是可分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谱线红移现象说明了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谱线“红移”说明星系在离我们远去,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有间隙
不是
引力
【详解】
(1)[1]图甲中,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
(2)[2][3]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减小,说明它们占据了彼此的空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造成的,是自发进行的,而题中的现象是在外力作用下进行的,所以这种现象不是扩散现象。
(3)[4]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丙图中,当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会粘在一起,是因为两块铅相互吸引,这个现象证实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12.(无规则)运动
升高
【详解】
[1]闻到花香,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无规则运动。
[2]温度升高,花香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会加快。
13.引力
分子间有空隙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状态

【详解】
[1]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两个铅块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块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挂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2]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减小,表明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彼此进入对方,即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3]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碳>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两瓶中气体都变成红棕色,这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根据题意知道,图甲中,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图乙中,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方,抽去玻璃板后,由于重力的作用,二氧化氮气体会向下运动,所以不能完全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不合理;图丙中,瓶子水平放置,抽开隔板,气体可以自由运动,互相进入对方,能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与甲相比,仍不够典型。综上所述,最合理的是甲图,最不合理的是乙图。
14.扩散
温度
【详解】
[1]把鸡蛋放入用酱油和少量茶叶为主要佐料配制成的汤中煮成“茶叶蛋”,煮好的“茶叶蛋”,外壳和蛋清颜色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是因为酱油和茶叶的色素分子扩散到鸡蛋里面,使外壳和蛋清都变成了茶色,这是扩散现象。
[2]煮茶叶蛋时温度高,酱油分子扩散到鸡蛋里面的速度加快,所以茶叶蛋变色的速度要比用冷水腌制咸蛋快很多。
15.做无规则运动
斥力
【详解】
[1]晓雯将几滴蓝墨水滴入一杯水中,如图甲所示,观察到整杯水慢慢变蓝,说明墨水分子和水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相互进入对方。
[2]用力推活塞,如图乙所示,结果发现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未改变,这一现象表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16.引力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越快
【详解】
[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在油分子引力的相互作用下,滴入锅中的油滴聚成球形。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油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所以我们能闻到淡淡的油香味。
[3]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所以随着加热,温度升高,香味更加浓重。
17.引力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详解】
[1]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水膜依然完好。
[2]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水球变成了一枚“红宝石”。
18.变小
分子间有空隙

扩散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有引力
分子间有斥力
【详解】
(1)[1][2][3]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水,目的是便于记录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该实验结果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选取内径较小的玻璃管。
(2)[4][5][6]图2中,能闻到气味,是发生了扩散现象;图3中,由于热水的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7][8]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斥力。答案第2页,总6页
答案第1页,总6页第十三章分子热运动课中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紧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事实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2.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物质具有流动性,但较难被压缩
B.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
C.乙图中分子静止,甲、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
D.甲、乙、丙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
3.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N。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A.不变,玻璃板受到浮力
B.变大,玻璃板与水之间有分子引力
C.变大,玻璃板受到重力
D.变小,玻璃板受到大气压力
4.物理学拓展了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几个分子组成的
B.冬天大雪纷飞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C.宇宙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
D.汤姆生发现了质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分的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塑料尺子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
D.塑料尺子很难被拉长,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6.关于物质的构成与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破裂处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很微弱
7.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是______;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______(均选填下列序号):
①打扫房间时到处灰尘飞舞
②八月公园里桂花飘香
③有些固体很难被拉伸
④在一杯水中放一些盐一会儿整杯水变咸了
⑤水从高处流到低处
8.炒菜时香味四溢,这是______现象,锅里菜的内能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放在热菜中的盐比凉菜中的盐化得快,这说明______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9.如图所示,是我们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1)图甲中硫酸铜溶液与清水放置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这是
______
现象;
(2)图乙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向上拉动时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
______
玻璃板的重力;
(3)图丙中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
______
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4)图戊中两个铅块紧压后就会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______

试卷第2页,总2页
试卷第1页,总2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为答案.
2.A
【详解】
A.甲图表示液体分子的排列情况,液体具有流动性,但是较难被压缩,故A正确;
B.乙图表示固体分子的排列情况,固体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力力最大,故B错误;
C.乙图表示固体分子的排列情况,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故C错误;
D.甲、乙、丙图分别表示液体、固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故D错误。
故选A。
3.B
【详解】
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
故选B。
4.C
【详解】
A.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故A错误;
B.冬天大雪纷飞是宏观物质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B错误;
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故C正确;
D.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故D错误。
故C正确。
5.D
【详解】
A.分子太小,肉眼是看不到单个分子的,看到的尘土不是分子,故A错误;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大气压的作用,故B错误;
C.塑料尺子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故C错误;
D.塑料尺子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D正确。
故选D。
6.BCD
【详解】
A.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进入彼此的间隙,故C正确;
D.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了,“破镜不能重圆”就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的缘故,故D正确。
故选BCD。
7.②④

【分析】
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很小,用肉眼直接观察不到分子。
【详解】
[1][2]
①打扫房间时到处灰尘飞舞,这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
②八月公园里桂花飘香,是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③有些固体很难被拉伸,表现为分子之间有较大的引力,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④在一杯水中放一些盐一会儿整杯水变咸了,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⑤水从高处流到低处,是重力作用的结果,与分子运动无关,也不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所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是:②④,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③。
8.扩散
变大
温度
【详解】
[1]炒菜时香味四溢,这是扩散现象,此现象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炒菜时,锅里的菜吸收热锅的热量,内能变大。
[3]放在热菜中的盐比凉菜中的盐化得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进行的越快。
9.扩散
大于
小于
引力
【详解】
(1)[1]图甲: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这是扩散现象。
(2)[2]图乙: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3)[3]图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4]图戊: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答案第2页,总3页
答案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