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 武术概述 课件(32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 武术概述 课件(32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1-10-08 11: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武术概述
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始于原始社会狩猎劳动和部落之争。从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石木兵器变为“五兵”,“五刃”,“十八般兵器”和各种多刃兵器;简单的射、砍、刺、击、发展为规范的刺、劈、崩、点、撩、挂、扎、斩、扫、缠、穿、架、踢、打、摔、跌等。明代武术专著出现后。各拳种、流派泾渭分明,理论、技术自成体系。
1927年6月南京建立“中央国术馆”。1928年和1933年两次举行国术国考,1936年组队赴柏林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武术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955年国家体委设立武术研究室,并将武术列为体育院
、系专业课,1956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
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1978年武术列为大学生体育课教学计划。80年代以后,通过专家出访、国际武术邀请赛、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往来,特别是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中,武术被列为国际体育比赛项目,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
武术的概念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竟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术,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竟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属性。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二、武术的形式、内容与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套路运动
、搏斗运动。
套路运动:
是武术动作以攻收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
(一)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它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长拳、太极拳、南拳、行意拳、八卦掌、通背拳、象形拳等。
(二)器械:器械的种类很多,分为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刀、枪、剑、棍是长短器械的代表。目前在武术竞赛中,刀、枪、剑、棍也是重点竞赛项目
(三)对练:是在单练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攻防的假设性实战练习。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四)集体表演:是以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演练,可变换队形与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搏斗运动:
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开展的有散手、短兵、推手等。
(一)散手:
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二)推手:
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挤、按、采、挒、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
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三)短兵
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规定的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进行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三、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它以独特的技术风格和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享有美誉。
武术的特点
(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所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为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不完全相同。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打、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打、推手、短兵,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受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
(一)改善和增强体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体健身的作用,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使人体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二、武术的作用
武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好手段。
(二)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地训练,掌握技击术,可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
(三)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坚持有恒。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良好手段。武术在长期的延绵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培养武德是武术的传统。武德教育作为培养共产主义精神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性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赛场上两人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搏斗,还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套路演练,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此外,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武术将会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