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了解并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小标题及多种叙述手法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教学目标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技巧点拨
04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了解作者
袁隆平,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了解袁隆平
感动中国颁奖词
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shū)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含义】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新闻人物的行动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换言之,人物通讯书写的不只是人物,还有时代精神,要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培育社会共识,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了解人物通讯
【写作对象】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了解人物通讯
【结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
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了解人物通讯
新闻六要素
【5W】①When:何时
②Where:何地
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
【1H】How:如何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1)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解题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解题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稻菽(shū)
签署(shǔ)
山麓(lù)
一蔸(dōu)蕴藏(yùn)
籼稻米(xiān)
分蘖(niè)
悲怆(chuàng)屏息(bǐng)
预习检查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鹤立鸡群: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问题思考
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①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①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①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年份
事件
精神品质
2001年春节第二天
领奖前仍在稻田里
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
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
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
写信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
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概括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有何特点?
明确
全文通过把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问题探究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表达方式
记叙
议论
描写
说明
抒情
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即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文本研读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
(1)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课文选取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的宝贵品质。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鉴赏细节描写
明确
通过一系列细微的动作,详尽地刻画出了袁隆平这位农业科学家、“泥腿子院士”深入实践的独特形象,活灵活现更真实,展现其严谨认真的态度,突出了袁隆平的敢于实践,丰富了人物通讯的信息。
②片段: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鉴赏细节描写
明确
通过“挽起裤腿”这一典型细节,写出了袁隆平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凡事亲力亲为,与土地与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
③片段: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鉴赏细节描写
明确
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了他的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
④片段: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鉴赏细节描写
明确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总结】细节描写的效果
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使人物形象真实,内容丰富充实,主旨鲜明突出
鉴赏细节描写
文本研读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
(1)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课文选取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的宝贵品质。
(2)细节描写。
多处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出袁隆平的思想品格,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细腻丰满的农民科学家的形象,收到了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几个细节动作就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品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表达方式
记叙
议论
描写
说明
抒情
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即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文本研读
本文多处运用数据,请找出来并谈谈他们的作用。
①“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
②“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③“有人统计过,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1999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④“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达到了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
作用:这些准确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文本研读
【总结】运用数据的作用
◆
在人物通讯中,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
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
◆
用数据说话,增强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
文本研读
这篇人物通讯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文章表达方式上,种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先记叙研究成果,然后用议论的方式写出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洋溢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例如文章还写道:“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作者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①通俗易懂。如:记录了袁隆平“泥腿子专家”的称号;“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②真实准确。文章用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
③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
⑤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语言特点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明晰主旨
怎么写的
写了什么
筛选信息:时间、人物、事件
分析信息
概括信息:精神品质
布局谋篇:标题与结构的巧妙
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议论、
抒情、描写、说明
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真实性
运用数据:准确性
总结
(1)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2)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体现了典型性。
(3)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体现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
(4)准确的运用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准确性。
(5)灵活的表达方式,体现人物通讯的文学性。
写作特色
细节出神韵,妙笔添亮点
——细节描写
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我的作品还比较好的话,那是我不断寻找细节的结果。
——托尔斯泰
作家说细节
唯有细节描写能组成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细节描写:
环境细节描写:
以“形”传“神”
细节描写对于一篇记叙文的作用:
·使内容具体生动;
·使中心突出;
·可读性强,有感染力。
优秀的记叙文离不开细节描写!
【失误段】
我们孙老师长得非常漂亮。
孙老师脸若银盘,眉不画而翠,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身材高挑,体态轻盈。即使我再匆忙再烦躁,都会因见到你的刹那间安静下来。同学们总会在遇到你的时候忘却了自己,忽略了世界,只会驻足凝视你,认真欣赏你的容颜。
【升格段】
选用典型细节,真实细致描绘
抓住人和物的典型特征,运用美术笔法,精工细笔,描画出人物的细部相貌和事件的细微进程。这是细节描写最常见常用的方法之一。
方法探究
细节描写——肖像描写
注意:抓住人物典型的外在特点,反映其个性。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魏巍《我的老师》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注意:
1、
要写出人物动作的生动性,努力写出细节。2、
反映人物的特点。
【例1】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所绘之形:老师不是真的要打我。
所绘之魂:老师爱我们。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例2】
·他见菜端齐后,便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米挂在嘴角上。
【失误段】他/她端起碗,拿起筷,夹了菜放进嘴里,吃起来。
·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拿起筷,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用餐巾纸擦拭嘴角的余渍。
描写“莽汉”吃相
描写“淑女”吃相
注意:
反映人物的特点。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注意: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语言力求简洁,能反映人物的特征
“怎么卖?”
“三块。”
“芹菜也这么贵?”
“过年什么不贵?”
“还不如买肉吃呢。”
“肉是肉味,菜是菜味。”
“便宜点吧。”
“进货就贵,怎么便宜?”
“那就没法买了!”
“你上别的摊也是这个价!”
卖菜的哄抬物价,唯利是图。
买菜的斤斤计较,勤俭节约。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失误段】
【升格段】
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黄老师”,黄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我只好勉强的笑一笑,喊了一声“黄老师”,连声音都有几分颤抖了。黄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我的心又是一阵紧缩:我犯的错真的那么严重吗?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联想和想象
·超越时空,把心理感受展现得更丰满。
【心理描写小技巧】
【例句】我知道自己考得很差后十分焦虑。
【升格段】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看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想象)
典型真实
文章的细节是从生活中来的,是靠我们平时细致的观察得来的,而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从生活中选取的细节才是真实的。如果不注重细节的真实,文章往往会失实,变得苍白无力。
例:她骂他混蛋。(5字)
1.尽你最大的努力,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2.运用你的想象,可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场(情)景等。
如何使你的作文写得详细、具体?
添加“语言描写”
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11字)
添加“动作描写”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18字)
添加“肖像描写”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37字)
添加“心理描写”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71字)
添加“场(情)景描写”
真是冤家路窄,刚好在操场上俩人不期而遇,由于上次她发现他抄别人的作业,便报告了老师,结果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今天,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他竟然嬉皮笑脸地拦住她,一个劲地说她是:小报告、小内奸……她对他的挖苦、讽刺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1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