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8 15:0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这是一个思想自由,人才辈出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目光转向思想启蒙,唤起了国民的觉醒。民众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新的主义、新的信仰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技术
制度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开端
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了更为深刻的民族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新文化运动

一场乱局引发的思考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5年—1916年,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
1、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
2、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3、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中认定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号召人民进行思想解放,所以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严密体系的儒家思想有区别,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

两个阵地孕育的思潮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阅读课文,自己完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表格:
时间/地点
标志事件
代表人物
重要阵地
主要内容
1915年;上海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1879年-1942年
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
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因为思想认识出错被开除党籍;
1932-1937年遭国民党被捕入狱;
1942年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
外文副标题为何是法文
历经磨难而成为美国钢铁大王的卡内基;陈独秀希望中国青年能像卡内基一样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
这位男士是谁?置于封面有何用意?
法语“青年”
这群青年学生或深思、或交流,呈现出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鲁迅
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被称为“民族魂”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一生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被军阀张作霖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1927年英勇就义。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重要阵地
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他们热情宣扬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1916年23岁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毛泽东
1916年29岁
“上午,看《新青年》。往访林士及执信。下午,看《新青年》。”
——《蒋介石日记》
看看他们的感受:“空谷之足音,暗室之灯光”“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

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就职)
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
1917年,陈独秀受聘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带《新青年》迁往北京
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重要阵地
1920年,鲁迅来到北大国文系任教,并参与北大校徽的设计
1917年12月,李大钊入职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兼任经济学教授
北大红楼: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在蔡元培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形成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
有信奉美国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胡适;
有讲佛教哲学的梁漱溟;
还有穿袍褂留辫子的辜鸿铭。

一次思想解放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内容
前期
思想革命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文学革命:
提倡使用白话文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旧道德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新道德
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自由、平等。
鲁迅以他坚定清醒的现实主义立场和坚忍持久的战斗精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代表。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代表作品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DEMOCRACY--民主
SCIENCE--科学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提倡民主与科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民主
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①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内容
内容
文学革命
《新青年》从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成为当时第一个全部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规定白话为“国语”,通令全国中小学采用白话课本。
到1922年止,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的“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能否拯救困境中的中国?
是希望的曙光?还是无力的呻吟?
大梦将醒……
在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陆续创办
1918
1
1918
2
一批推崇新思潮的社团应运而生
新民学会
(代表人物:毛泽东)
觉悟社
(代表人物:周恩来)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1919
3
一群爱国青年在思潮中觉醒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1920
4
一些陈旧的风俗伦理逐步打破
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
1920
5
一些新的文化形式逐渐被认可
新文化运动能否挽救中国?


根据教材并结合数字故事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2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
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4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中国封建制度与文化一文不值,急需改弦更张。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化的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西方政治制度再到西方思想文化,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开启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
开启政治制度近代化
开启思想文化近代化
一场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最后的觉悟。那么这场运动过后,谁是挽救中国的人呢?
“静待青年五四之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