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2.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代表作有《屋顶上的轻骑兵》《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写作背景
本文原是让·乔诺因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后来,美国《Vogue》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慷慨(
kānɡ
kǎi
)
水渠(
qú
)
干涸(
hé
)
溜达(
liū
)
山毛榉(
jǔ
)
废墟(
xū
)
坍塌(
tān
)
琢磨(
zhuó
mo
)
酬劳(
chóu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慷慨:大方,不吝啬。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一个好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20):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见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赞颂了牧羊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
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首段的写法有何好处?
明确:用“慷溉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岀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引出下文内容。
3.第2段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地怎样的环境特征?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2段通过描写山地的海拔、野生的薰衣草、废弃的村庄、干涸的泉眼、干早的土地、荒废的房屋、坍塌的钟楼等,表现了阿尔卑斯山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牧羊人在这里生活的艰难,与下文这里几十年后美丽、充满机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的伟大。
4.第5段侧重于哪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与周围荒凉、破败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的环境充满生活气息,表现了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的特点。
5.第7段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明确: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这是对“我”的关照;二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他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6.第9段“我”为什么要“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明确:因为牧羊人细致地挑选橡子,令“我”感到很好奇,“我”“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再加上牧羊人出发前浸泡橡子、不拿木棍而拿铁棍等一系列不寻常的动作,更加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我”决定“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以便更细致地观察牧羊人。
7.如何理解第13段“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具体说说,第19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通过对风的描写,说明这个地方自从有了树之后,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而这一切改变,源自牧羊人辛勤而持之以恒的付出一种树,从侧面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9.第20段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建起了干净的农舍,地里冒出了泉水,搬来的人们幸福、舒适地生活。此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上文描写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艾力泽·布菲老人植树的伟大力量,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10.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结尾运用议论、抒情,起到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人物形象
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牧羊人的描写并分析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①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无私、慷慨
②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自信,果断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积极生活,爱整洁
④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目标远大而高尚
八、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九、文本特色
1.第一人称叙述,真实感人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写“我”的见闻感受,展现了牧羊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只客观地写“我”长期的观察,使牧羊人植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我”亲眼见证高原由“荒地”到“沃土”的巨变,更能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突出牧羊人执着无私的伟大品质。
2.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描写与议论。如第2段对阿尔卑斯山地荒凉景象的描写和第19、20段对充满生机的绿地的描写,前后对比,鲜明地表现了环境变化之大,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3.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千千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表现了牧羊人在生活中的一丝不苟。
课后作业
牧羊人衣服上补丁的针脚很细,挑选橡子时非常认真、仔细……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及文章的主题思想。请你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一个人物吧。(100字左右)
示例:奶奶坐在那间朝阳的房子里,戴着老花镜,倚在躺椅上,花白的头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晶莹的光泽她手里的那本食谱,都被她翻得卷起了角。她一边翻看着食谱,一边喻喃自语:“小丫头正长个儿呢,得给她弄点好吃又有营养的东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
新课导入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代表作有《屋顶上的轻骑兵》《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作者简介
本文原是让·乔诺因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后来,美国《Vogue》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写作背景
慷慨(
)
水渠(
)
干涸(
)
溜达(
)
山毛榉(
)
废墟(
)
坍塌(
)
琢磨(
)
酬劳(
)
读清字音
kānɡ
kǎi
liū
qú
tān
hé
xū
jǔ
zhuó
mo
chóu
慷慨:大方,不吝啬。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20)
第三部分(21)
交代一个好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引出下文。
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见及高原上的变化。
赞颂了牧羊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文章梳理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情况
环境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自信、平和而神秘;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机;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蜂蜜;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八十七岁;
住在原来的地方。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充满生机与活力;人们搬了过来,处处呈现出幸福与安适的景象。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整体感知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首段的写法有何好处?
整体感知
用“慷溉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引出下文内容。
3.第2段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地怎样的环境特征?有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
第2段通过描写山地的海拔、野生的薰衣草、废弃的村庄、干涸的泉眼、干早的土地、荒废的房屋、坍塌的钟楼等,表现了阿尔卑斯山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牧羊人在这里生活的艰难,与下文这里几十年后美丽、充满机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的伟大。
4.第5段侧重于哪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与周围荒凉、破败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的环境充满生活气息,表现了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的特点。
5.第7段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整体感知
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这是对“我”的关照;
二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他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6.第9段“我”为什么要“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整体感知
因为牧羊人细致地挑选橡子,令“我”感到很好奇,“我”“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再加上牧羊人出发前浸泡橡子、不拿木棍而拿铁棍等一系列不寻常的动作,更加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我”决定“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以便更细致地观察牧羊人。
7.如何理解第13段“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整体感知
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
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具体说说,第19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
通过对风的描写,说明这个地方自从有了树之后,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而这一切改变,源自牧羊人辛勤而持之以恒的付出—种树,从侧面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对比
9.第20段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其目的是什么?
整体感知
建起了干净的农舍,地里冒出了泉水,搬来的人们幸福、舒适地生活。此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上文描写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艾力泽·布菲老人植树的伟大力量,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10.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
文章结尾运用议论、抒情,起到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牧羊人的描写并分析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①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人物形象
②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人物形象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积极生活,爱整洁
人物形象
④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文章主旨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写“我”的见闻感受,展现了牧羊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只客观地写“我”长期的观察,使牧羊人植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我”亲眼见证高原由“荒地”到“沃土”的巨变,更能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突出牧羊人执着无私的伟大品质。
第一人称叙述,真实感人
文本特色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描写与议论。如第2段对阿尔卑斯山地荒凉景象的描写和第19、20段对充满生机的绿地的描写,前后对比,鲜明地表现了环境变化之大,突出了牧羊人的贡献。
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
文本特色
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表现了牧羊人在生活中的一丝不苟。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文本特色
牧羊人衣服上补丁的针脚很细,挑选橡子时非常认真、仔细……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及文章的主题思想。请你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一个人物吧。(1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示例:奶奶坐在那间朝阳的房子里,戴着老花镜,倚在躺椅上,花白的头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晶莹的光泽她手里的那本食谱,都被她翻得卷起了角。她一边翻看着食谱,一边喻喃自语:“小丫头正长个儿呢,得给她弄点好吃又有营养的东西。”
答案示例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