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 单元测试 走进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八下·江州期末)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和后一句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青山、青山 B.竹排、青山 C.青山、竹排 D.竹排、竹排
2.(2021·福建)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
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3.(2021·烟台)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红坐在车厢向另一列火车观望。突然她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了,但是“驶过”对面列车的车尾时,小红发现她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原来是对面的列车向反方向开去了。“开始前进了”和“停在站台上”是因为小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另一列火车;自己乘坐的火车 B.自己乘坐的火车;站台
C.站台;另一列火车 D.另一列火车;站台
4.(2021·龙岗模拟)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是运动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人看到地面在向下运动,他是以身边的电梯为参照物
C.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
D.我们看到宇航员出舱后能够静止,这是以地球为参照物
5.(2021八下·铜官期末)某同学在上学去的路上,用0.8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用1.2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0.8m/s B.1.0m/s C.0.96m/s D.1.2m/s
6.(2021·宿迁)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长约200m的复兴号列车,若以288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000m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 )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
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5s 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2.5s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2018八上·深圳期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是3:4,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则两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
A.9:10 B.5:3 C.5:8 D.8:5
8.(2017·大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
B.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9.(2019八上·龙岗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10.(2017八上·富顺期中)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11.(2018八上·永定期末)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12.(2018八上·成都期中)“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图所示的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该图片记录了在相等时间内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已知水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从图片上看,蜻蜓的运动方向是沿x轴方向以及比较蜻蜒飞行的速度v1和水波的传播速度v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蜻蜓向左飞行 B.蜻蜓向右飞行
C.蜻蜓向右飞行 D.蜻蜓向左飞行
二、填空题
13.(2020八上·颍州期末)如图甲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cm,图乙秒表的读数共计为 。
14.(2020八上·通榆期末)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与甲车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15.(2019·吉林)长吉高速公路全长约110km.一辆轿车以1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通过长吉高速公路约需 h;以正在行驶的轿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护栏是 的。
16.(2017八下·鄂托克旗期末)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乙所示.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是 的,轿车是 的,骑自行车的人是 的.(均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17.(2018·桂平模拟)端午节,贝贝全家一起在海河岸边观看划龙舟比赛。发令枪响,几艘龙舟上的参赛选手奋力划桨,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贝贝激动地说:“龙舟跑得真快啊!”,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其中一艘龙舟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4m/s,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6 m/s,则该龙舟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18.(2017八上·梁子湖期中)某人上午8:00从起点出发,途经三个不同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较平直的路,最后是一段下坡路,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1:2:3,此人中午12:00正好到达终点.则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 路段(填“上坡”、“下坡”或“平直”).
三、实验探究题
19.(2019八上·伊川月考)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B= m/s;VBC=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 ,是在做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20.(2019八上·荔湾期末)如图甲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 (选填“路程”或“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 AB 段的距离 SAB= cm,测得时间
tAB=1.6s,则 AB 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3)如果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 vAB会偏 ;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5)BC 段的平均速度 vBC vAC (填“>”、“<”或“=”);
(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乙中能反映图甲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选填“(a)”或“(b)”).
四、计算题
21.(2020八上·长沙期末)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以后,过了0.6s开始刹车(这0.6s称为反应时间),刹车后又经过4.4s滑行42m,车停止,求:
(1)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内,车前进的距离;
(2)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车的平均速度。
22.(2021八下·铜官期中)2020年初,全国数支援鄂医疗队纷纷奔赴湖北,支援防疫工作。3月,我省援鄂医疗队所有医护人员光荣凯旋。英雄们乘坐的专车总长为15m,以 的速度匀速行驶,如果途中通过一条隧道的时间为1分钟,求:
(1)此隧道的长度;
(2)所乘坐的专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3)专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 的大桥时,该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小小竹排江中游”,这句话研究的对象是竹排,竹排在江中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研究对象是青山,竹排游走过程中,与青山的位置发生改变,青山相对于竹排在运动,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2.【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朝辞白帝彩云间”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A不符合题意;
B.“千里江陵一日还”,既能知道路程也能确定时间,所以可以估计速度,B符合题意;
C.“两岸猿声啼不住” 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C不符合题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速度表示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答案】D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觉得“开始前进了”这是以另一列火车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另一列火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感觉是运动的;而发现认为“停在站台上”是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只有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4.【答案】B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A.拖拉机和收割机收割庄稼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人,是以身边的电梯为参照物,看到地面在向下运动,B符合题意;
C.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是以云为参照物的。C不符合题意;
D.我们看到宇航员出舱后能够静止,这是以飞船为参照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5.【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总路程为2S,
根据速度公式前半程的时间为
同理后半程的时间为
那么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C
【分析】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
6.【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的位置在变化,故列车相对于隧道是运动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的位置在变化,故隧道相对于列车是运动的,故②符合题意;
③列车在隧道中匀速运动的速度v=288km/h=80m/s
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运行的路程s1=6000m+200m=6200m
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通过的路程s2=6000m-200m=5800m
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
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确定研究对象、参照物,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物体是运动的;若不改变,物体是静止的。
(2)已知列车长度、速度,隧道的长度,由t==求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
7.【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速度公式v=得:t甲=,t乙=,
t甲:t乙=:=×=×=。
故答案为:D。
【分析】已知甲、乙两汽车通过的路程和速度之比,根据公式t=可求时间之比。
8.【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 ,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
C、由图知,t2﹣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
D、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辆小车的运动快慢情况;然后再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2)根据图象判断各段的运动情况,根据v= 判断出各段的速度.
9.【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A不符合题意;
B、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
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 =32.0cm/s;B符合题意;
C、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 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C不符合题意;
D、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根据斜面的长度和测量的时间可以计算速度的大小。
10.【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B、因为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则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通过的路程,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因为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C不符合题意;
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中速度图像的理解情况。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与乙的速度保持不变,在相等时间内,s甲<s乙,由v=s/t可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11.【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A错误;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B错误;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甲的运动速度为v= = =10m/s,C正确;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由图可知,可求出甲乙分别通过的路程;B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甲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根据公式可求出速度;D.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可知它们不是同时出发的。
12.【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如图所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则圆圈越小,则时间越短,所以飞行方向则为从大圆到小圆,即向左飞行;若蜻蜓飞行的速度和水波的速度相同,那么蜻蜓的每一次点水的时候都会是在上一个水波的边线上,而第二个水波和第一个水波都在以相同的速度运动,所以每个圆都应该是内切的.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出蜻蜓的运动方向;根据蜻蜓飞行的路程和水波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3.【答案】7.50;371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铅笔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8.50cm刻度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7.50cm。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5min中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6”上,分针指示的时间为6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1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1s,即秒表的读数为6min+11s=371s
【分析】测量时间的长短需要用秒表来测量,小表盘是分钟,大表盘是秒钟,结合指针读数即可;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量,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14.【答案】乙;向后运动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根据甲图,甲车速度为4m/s,根据图乙,乙车速度为,丙车速度为,乙车的速度和甲相同,由于丙速度慢,以甲为参照物时,丙车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乙;向后运动。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相对于较快的物体,速度慢的物体向后运动。
15.【答案】1.1;运动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这辆轿车通过长吉公路的时间为:;
(2)以正在行驶的轿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护栏相对于轿车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它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1;运动
【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计算速度;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16.【答案】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
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小轿车超过了卡车,因此,轿车是向左运动的;
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骑自行车的人的位置向右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
故答案为: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才可以做出判断.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有可能不同.结合图片可逐一分析判断.
17.【答案】地面;4.8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说明龙舟是运动的,并且运动速度非常快,参照物可能是地面或岸上站立的观众.岸边的物体等;
设前一半路程为s,则后一半路程为s,总路程为2s, 由v=得前一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t1=, 后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t2=,
全程的平均速度v= =4.8m/s.
故答案为:地面;4.8.
【分析】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说明是运动状态,相对于哪个(些)物体是运动状态,这个(些)物体就是参照物;分别求出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时间,再根据v平=求解。
18.【答案】上坡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已知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设每一路段的长度为s,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 ,由 可得,
三路段行驶时间之比 ,
某人行驶全程共用时间t=12:00-8:00=4h,
因此上坡时间 ,
上午8:00从起点出发,所以 ,
因此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上坡路段。
故答案为:上坡.
【分析】已知三个路段长度相同,已知平均速度之比,根据公式S=Vt可求所用时间之比,进一步求出每一段所用的时间,从而判断出上午10:00时他行进的路段.
19.【答案】(1)v=s/t
(2)小
(3)40.0;1;0.2;0.5
(4)大;变速直线
(5)大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原理为;
(2)为方便计时,斜面的坡度应较缓;
(3)如图所示,刻度尺分度值为1cm:sAB=100.0cm-60.0cm=40.0cm;sBC=60.0cm-10.0cm=50.0cm;
tBC=15:35:23-15:35:22=1s;tAB=15:35:22-15:35:20=2s;
小车上半程速度:;
小车下半程速度:;
(4)由vAB<vBC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5)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偏小,由可知,计时出小车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2)小;(3)40.0;1;0.2;0.5;(4)大;变速直线;(5)大。
【分析】(1)“测量物体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进行计算;
(2)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的时间较长,便于计时;
(3)根据图片读出路程、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速度;
(4)分析不同路段的速度大小,判断小车运动状态;
(5)分析计时错误对时间的影响,利用速度公式分析。
20.【答案】(1);时间
(2)40.0;25.0
(3)小
(4)同一位置(同一高度)
(5)>
(6)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首先要测速度,需要路程和时间,所以原理就是 ;由于时间受人的影响,偶然误差大,需要多次测量。(1)由图中刻度尺的A/B点的读数可知: , ,根据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2)如果让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可知,平均速度会变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4)小车从到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5)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 。(6)通过实验可知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大,a 图表示匀速运动,b 图表示加速运动,因此选 B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21.【答案】(1)解:在司机的反应时间0.6s内,车前进的距离为s车=vt=30m/s×0.6s=18m
答: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内,车前进的距离为18m
(2)解: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用时t总=0.6s+4.4s=5s
通过的路程为s总=18m+42m=60m
则车的平均速度为
答: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车的平均速度为12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汽车的速度和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路程;
(2)求解汽车的平均速度,利用汽车走过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即可。
22.【答案】(1)专车的速度v=54km/h=15m/s
通过隧道的时间t1=1min=60s
隧道长度为s1=vt1=15m/s×60s=900m
答:此隧道的长度是00m;
(2)专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总路程为s2= s1+s车=900m+15m=915m
所需时间
答:专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是61s;
(3)专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为s3=s桥+s车=1200m-15m=1185m
专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
答:专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 的大桥时,该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79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速度和时间,根据公式s=vt求出隧道的长度。
(2)、专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车长加隧道长,根据公式 求出通过隧道时间。
(3)、专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是车长加隧道长 ,根据公式 求出通过大桥时间
1 / 1鲁教版五四制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 单元测试 走进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八下·江州期末)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描述的运动物体和后一句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青山、青山 B.竹排、青山 C.青山、竹排 D.竹排、竹排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小小竹排江中游”,这句话研究的对象是竹排,竹排在江中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研究对象是青山,竹排游走过程中,与青山的位置发生改变,青山相对于竹排在运动,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2.(2021·福建)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
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朝辞白帝彩云间”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A不符合题意;
B.“千里江陵一日还”,既能知道路程也能确定时间,所以可以估计速度,B符合题意;
C.“两岸猿声啼不住” 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C不符合题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速度表示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2021·烟台)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红坐在车厢向另一列火车观望。突然她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了,但是“驶过”对面列车的车尾时,小红发现她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原来是对面的列车向反方向开去了。“开始前进了”和“停在站台上”是因为小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另一列火车;自己乘坐的火车 B.自己乘坐的火车;站台
C.站台;另一列火车 D.另一列火车;站台
【答案】D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觉得“开始前进了”这是以另一列火车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另一列火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感觉是运动的;而发现认为“停在站台上”是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只有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4.(2021·龙岗模拟)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是运动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人看到地面在向下运动,他是以身边的电梯为参照物
C.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
D.我们看到宇航员出舱后能够静止,这是以地球为参照物
【答案】B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A.拖拉机和收割机收割庄稼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人,是以身边的电梯为参照物,看到地面在向下运动,B符合题意;
C.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是以云为参照物的。C不符合题意;
D.我们看到宇航员出舱后能够静止,这是以飞船为参照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5.(2021八下·铜官期末)某同学在上学去的路上,用0.8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用1.2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0.8m/s B.1.0m/s C.0.96m/s D.1.2m/s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总路程为2S,
根据速度公式前半程的时间为
同理后半程的时间为
那么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C
【分析】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
6.(2021·宿迁)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长约200m的复兴号列车,若以288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000m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 )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
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5s 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2.5s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的位置在变化,故列车相对于隧道是运动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的位置在变化,故隧道相对于列车是运动的,故②符合题意;
③列车在隧道中匀速运动的速度v=288km/h=80m/s
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运行的路程s1=6000m+200m=6200m
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通过的路程s2=6000m-200m=5800m
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
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确定研究对象、参照物,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物体是运动的;若不改变,物体是静止的。
(2)已知列车长度、速度,隧道的长度,由t==求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
7.(2018八上·深圳期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是3:4,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则两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
A.9:10 B.5:3 C.5:8 D.8:5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速度公式v=得:t甲=,t乙=,
t甲:t乙=:=×=×=。
故答案为:D。
【分析】已知甲、乙两汽车通过的路程和速度之比,根据公式t=可求时间之比。
8.(2017·大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
B.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 ,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
C、由图知,t2﹣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
D、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辆小车的运动快慢情况;然后再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2)根据图象判断各段的运动情况,根据v= 判断出各段的速度.
9.(2019八上·龙岗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A不符合题意;
B、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
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 =32.0cm/s;B符合题意;
C、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 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C不符合题意;
D、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根据斜面的长度和测量的时间可以计算速度的大小。
10.(2017八上·富顺期中)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B、因为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则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通过的路程,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因为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C不符合题意;
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中速度图像的理解情况。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与乙的速度保持不变,在相等时间内,s甲<s乙,由v=s/t可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11.(2018八上·永定期末)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A错误;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B错误;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甲的运动速度为v= = =10m/s,C正确;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由图可知,可求出甲乙分别通过的路程;B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甲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根据公式可求出速度;D.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可知它们不是同时出发的。
12.(2018八上·成都期中)“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图所示的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该图片记录了在相等时间内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已知水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从图片上看,蜻蜓的运动方向是沿x轴方向以及比较蜻蜒飞行的速度v1和水波的传播速度v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蜻蜓向左飞行 B.蜻蜓向右飞行
C.蜻蜓向右飞行 D.蜻蜓向左飞行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如图所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则圆圈越小,则时间越短,所以飞行方向则为从大圆到小圆,即向左飞行;若蜻蜓飞行的速度和水波的速度相同,那么蜻蜓的每一次点水的时候都会是在上一个水波的边线上,而第二个水波和第一个水波都在以相同的速度运动,所以每个圆都应该是内切的.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水面波纹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出蜻蜓的运动方向;根据蜻蜓飞行的路程和水波传播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填空题
13.(2020八上·颍州期末)如图甲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cm,图乙秒表的读数共计为 。
【答案】7.50;371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铅笔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8.50cm刻度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7.50cm。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5min中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6”上,分针指示的时间为6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1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1s,即秒表的读数为6min+11s=371s
【分析】测量时间的长短需要用秒表来测量,小表盘是分钟,大表盘是秒钟,结合指针读数即可;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量,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14.(2020八上·通榆期末)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与甲车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答案】乙;向后运动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根据甲图,甲车速度为4m/s,根据图乙,乙车速度为,丙车速度为,乙车的速度和甲相同,由于丙速度慢,以甲为参照物时,丙车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乙;向后运动。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相对于较快的物体,速度慢的物体向后运动。
15.(2019·吉林)长吉高速公路全长约110km.一辆轿车以1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通过长吉高速公路约需 h;以正在行驶的轿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护栏是 的。
【答案】1.1;运动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这辆轿车通过长吉公路的时间为:;
(2)以正在行驶的轿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护栏相对于轿车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它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1;运动
【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计算速度;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16.(2017八下·鄂托克旗期末)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乙所示.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是 的,轿车是 的,骑自行车的人是 的.(均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答案】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
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小轿车超过了卡车,因此,轿车是向左运动的;
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骑自行车的人的位置向右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右运动的.
故答案为:向右运动;向左运动;向右运动.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才可以做出判断.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有可能不同.结合图片可逐一分析判断.
17.(2018·桂平模拟)端午节,贝贝全家一起在海河岸边观看划龙舟比赛。发令枪响,几艘龙舟上的参赛选手奋力划桨,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贝贝激动地说:“龙舟跑得真快啊!”,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其中一艘龙舟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4m/s,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6 m/s,则该龙舟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地面;4.8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解:“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说明龙舟是运动的,并且运动速度非常快,参照物可能是地面或岸上站立的观众.岸边的物体等;
设前一半路程为s,则后一半路程为s,总路程为2s, 由v=得前一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t1=, 后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t2=,
全程的平均速度v= =4.8m/s.
故答案为:地面;4.8.
【分析】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疾行,说明是运动状态,相对于哪个(些)物体是运动状态,这个(些)物体就是参照物;分别求出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时间,再根据v平=求解。
18.(2017八上·梁子湖期中)某人上午8:00从起点出发,途经三个不同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较平直的路,最后是一段下坡路,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1:2:3,此人中午12:00正好到达终点.则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 路段(填“上坡”、“下坡”或“平直”).
【答案】上坡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已知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设每一路段的长度为s,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 ,由 可得,
三路段行驶时间之比 ,
某人行驶全程共用时间t=12:00-8:00=4h,
因此上坡时间 ,
上午8:00从起点出发,所以 ,
因此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上坡路段。
故答案为:上坡.
【分析】已知三个路段长度相同,已知平均速度之比,根据公式S=Vt可求所用时间之比,进一步求出每一段所用的时间,从而判断出上午10:00时他行进的路段.
三、实验探究题
19.(2019八上·伊川月考)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B= m/s;VBC=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 ,是在做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1)v=s/t
(2)小
(3)40.0;1;0.2;0.5
(4)大;变速直线
(5)大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原理为;
(2)为方便计时,斜面的坡度应较缓;
(3)如图所示,刻度尺分度值为1cm:sAB=100.0cm-60.0cm=40.0cm;sBC=60.0cm-10.0cm=50.0cm;
tBC=15:35:23-15:35:22=1s;tAB=15:35:22-15:35:20=2s;
小车上半程速度:;
小车下半程速度:;
(4)由vAB<vBC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5)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偏小,由可知,计时出小车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2)小;(3)40.0;1;0.2;0.5;(4)大;变速直线;(5)大。
【分析】(1)“测量物体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进行计算;
(2)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的时间较长,便于计时;
(3)根据图片读出路程、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速度;
(4)分析不同路段的速度大小,判断小车运动状态;
(5)分析计时错误对时间的影响,利用速度公式分析。
20.(2019八上·荔湾期末)如图甲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 (选填“路程”或“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 AB 段的距离 SAB= cm,测得时间
tAB=1.6s,则 AB 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3)如果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 vAB会偏 ;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5)BC 段的平均速度 vBC vAC (填“>”、“<”或“=”);
(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乙中能反映图甲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选填“(a)”或“(b)”).
【答案】(1);时间
(2)40.0;25.0
(3)小
(4)同一位置(同一高度)
(5)>
(6)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首先要测速度,需要路程和时间,所以原理就是 ;由于时间受人的影响,偶然误差大,需要多次测量。(1)由图中刻度尺的A/B点的读数可知: , ,根据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2)如果让小车过了 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可知,平均速度会变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4)小车从到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5)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 。(6)通过实验可知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大,a 图表示匀速运动,b 图表示加速运动,因此选 B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四、计算题
21.(2020八上·长沙期末)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以后,过了0.6s开始刹车(这0.6s称为反应时间),刹车后又经过4.4s滑行42m,车停止,求:
(1)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内,车前进的距离;
(2)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1)解:在司机的反应时间0.6s内,车前进的距离为s车=vt=30m/s×0.6s=18m
答:在司机的反应时间内,车前进的距离为18m
(2)解: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用时t总=0.6s+4.4s=5s
通过的路程为s总=18m+42m=60m
则车的平均速度为
答: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车的平均速度为12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汽车的速度和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路程;
(2)求解汽车的平均速度,利用汽车走过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即可。
22.(2021八下·铜官期中)2020年初,全国数支援鄂医疗队纷纷奔赴湖北,支援防疫工作。3月,我省援鄂医疗队所有医护人员光荣凯旋。英雄们乘坐的专车总长为15m,以 的速度匀速行驶,如果途中通过一条隧道的时间为1分钟,求:
(1)此隧道的长度;
(2)所乘坐的专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3)专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 的大桥时,该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答案】(1)专车的速度v=54km/h=15m/s
通过隧道的时间t1=1min=60s
隧道长度为s1=vt1=15m/s×60s=900m
答:此隧道的长度是00m;
(2)专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总路程为s2= s1+s车=900m+15m=915m
所需时间
答:专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是61s;
(3)专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为s3=s桥+s车=1200m-15m=1185m
专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
答:专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 的大桥时,该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79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速度和时间,根据公式s=vt求出隧道的长度。
(2)、专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车长加隧道长,根据公式 求出通过隧道时间。
(3)、专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是车长加隧道长 ,根据公式 求出通过大桥时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