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综合测试(2份)(word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人与环境综合测试(2份)(word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0-09 11:03:59

文档简介

第四章人与环境综合测试(2)
过模拟
2年模拟精编精练
1.关于人口増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口増长往在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衣田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2.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湿地具有蓄洪防早、调节气等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
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D.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自然恢复
4.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龙血树的中药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5.“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下列叙述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A.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瀕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
B.将作物結秤当燃料燃烧,加快了物质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C.提高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
D.“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6.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污染程度超过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引种芦苇、香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
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D.“水清”“景美”等观赏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7.水葫芦的引人导致太湖中水葫芦泛滥,水面被单一的水葫芦覆盖。它们不但耗竭了水中溶解的氧,而且植物死后,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植物性毒素,使水体不再适宜鱼、虾等生物的生活。针对上述实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实例说明水葫芦的引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B.该实例说明引入水葫芦时没有遵循协调原则
C.太湖是水葫芦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
D.从最终结果来看,水葫芦的引入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8.生态农业不仅指对于农作物中所含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还具有很多内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光、水等各种自然资源,设计出适合本地的生态农业结构的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中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作物“轮种”不仅能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还可避免某些害虫的大发生
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以做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固措施,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施用
D.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措施,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农药
9.(多选)农作物秸秆除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外,还可用于培育蘑菇和生产沼气等。如图为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C.蘑菇和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该生态农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了改进
10.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这种现象称为水华。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如图为人工生物浮床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

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2)浮床上的植物与蓝藻之间存在
关系。若想防治水华,可以选择种植能富集
(填“N”、“P”或“K”,可多选)的植物。已知风眼莲能富集Cu、Hg,采收后
(填“适合或“不适合”)作为家畜饲料,原因是

(3)若在水域内种植挺水植物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华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上述措施的作用有:
①利用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的
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②植食性鱼类可以
,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11.浙江安吉的余村坚定践行从“靠山吃矿”走向“养山富山”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典范,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余村三面青山环抱,竹海连绵,植被覆盖率非常高,具有极佳的山地小气候,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余村践行的生态文明之路实质上是群落
的过程,通过治理,矿山变为青山,说明人类活动可以

(3)竹海中毛竹同化能量的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以毛竹为食的竹鼠遇到天敌无路可退时,会前肢撑地,后腿蹬地,并露出锋利的门齿,发出警告声,借以躲避猎捕,由此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4)实践证明,余村人“养山富山”之路使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为某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协调原理、循环原理、
原理等。该工程能够使废物资源化,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2)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

(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
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
等特点。
(4)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过高考
3年真题强化闯关
1.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2.(多选)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3.(改编)如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4.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
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

(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
(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

(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

5.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施,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表。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
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区的是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

答案
1-5.
C
C
A
D
B
6-9.
D
D
B
ACD
10.(1)严重的水华会完全覆盖水面,使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间接
(2)竞争
N和P
不适合
Cu、Hg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会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3)种间竞争
捕食藻类
11.(1)间接和直接
(2)(次生)演替
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12.(1)自生
循环
(2)自养需氧型
生产者
(3)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可持续
(4)整体原理
自生
1-3.
D
BD
A
4.(1)低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
(2)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3)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5.(1)人工乔木林
人工灌木林
互利共生
(2)间接
(3)围封禁牧
(4)强第四章人与环境综合测试(1)
过素养
学科素养拓展训练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崭新的高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设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利用捕食、种间竟争、寄生等种间关系防治害虫可减少环境污染
C.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否则可能造成本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化
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措施能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如表所示为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占的比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就地保护是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C.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D.某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多选)如图是某地的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庭院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升了经济效益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图中鸡、鸭的引入使食物链加长,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将降低
D.建立沼气池处理粪便和枝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4.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02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旨在呼大家采取行动,遏制自然界不断加速的物种丧失和自然栖息地退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基石,它们通过
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
(2)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被人们称为“气候调节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除自然保护区外,各地建立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一种
保护措施。
(3)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后既不能被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过
的传递后,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通常生物所处的
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在环境治理时如果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会对当地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请说明原因:

过综合
章未素养综合检测
1.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一定导致地球毁灭
2.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雾天气的出现是污染物浓度过高,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所致
B.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还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C.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D.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下列处理方法或政策与对应的目的,不正确的是
A.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B.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退耕还林、还草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近年来规定休渔期和禁渔区是禁止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4.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选择
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5.近几年,我国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应包括尊重自然、珍生命、保护生态、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等。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因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胁,而且本地物种已经高度适应本地的生态环境,所以在城市绿化时应尽量使用本地树种、草种
B.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应是一个绿色城市首选的生产模式
C.野生生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的生态旅游也叫绿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这里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主要是指发展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包括美学价值在内的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6.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遵循了循环和整体原理
B.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C.“环境友好技术”及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可以减少城市污染的产出
D.生态工程可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能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
7.为了更好地处理城市污水,某地建立了以芦苇、黑藻、绿藻等植物为主的人工湿地,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工湿地中能净化污水的藻类、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
B.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湿地强
C.人工湿地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D.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不受污水排放量的影响
8.(多选)如图表示某地区的玉米生态工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就图示而言,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是循环原理
B在玉米田中引种大豆并引入食虫鸟并不能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此地区的玉米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D.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整体原理的体现
9.2020云南玉溪一中高三月考]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显得为重要。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
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
保护。
(2)在的辽河三角洲湿地中生长着一种能呈现红色的植物赤碱,形成了“红海滩”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前去旅游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湖泊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退田还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水库中所能维持的某种鱼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又称K值,把水库中该种鱼的数量控制在
时种群的增长
速率最大。湿地中不应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以避免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结合生物多样性知识解释其原因:

10.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日俱增,治理污染迫在眉睫。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
(答出两点即可)。
(2)有些淡水湖泊在夏季会出现水华现象,该现象是蓝藻类生物大量繁殖所致。人类活动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偏多,另外,夏季高温提高了蓝藻细胞内
,进而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湖泊生态系统的
所致。
(3)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顺流每隔100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污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表所示(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
①分析表中信息,确定该工厂是污染源的依据是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
。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依据是

11.如图是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大棚内温度、CO2浓度等可适当调控),请据图回答:
(1)图中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是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的作用是
,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相对一般农业生态系统而言,此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其充分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3)秸秆青贮的主要操作是:切碎秸秆填压进入青贮窖中→密封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答案
1-3.
A
A
ABC
4.(1)光合作用和呼吸
含碳有机物
(2)间接
就地
(3)食物链(网)
营养级
外来物种与当地的物种形成捕食、种间竞争或寄生等关系,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1-8.
D
B
D
D
D
D
C
BC
9.(1)非生物环境
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就地
(2)直接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环境容纳量K/2(或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从而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0.(1)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2)酶的活性
自我调节能力
(3)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看出工厂排污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②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对照作用添加P的实验组(C组)⑤~⑨水样中的蓝藻数目和原始水样中的基本相同,而添加N的实验组(B组)⑤~⑨水样中的蓝藻数目较原始水样中的多(合理即可)
11.(1)太阳能
分解者
增加大棚中CO2浓度,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2)粪便等废物
循环
(3)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初步分解农作物秸中的有机物,以利于禽畜的消化吸收
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