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华罗庚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华罗庚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2 16:1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华罗庚
华罗庚(1910 ~ 1985 ),数学家,中国 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 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 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
回国后任西南联 合大学教
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
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
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
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
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
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
他在40年代就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
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
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
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对G.H.哈代与J.
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
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
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
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一、注音
署( )名 苏家驹( ) 扉( )页
怠( )慢 吴筱( )元 怜悯( )
一拐一瘸( ) 停滞( )不前 蜚( )声 金瓯( ) 鹯( )
褒( )奖 商榷( ) 追溯( )
置若罔( )闻 出类拔萃( )
mǐn
shǔ

fēi
dài
xiǎo
qué
zhì
fēi
ōu
zhān
bāo
què
wǎng
cuì

二、释义
扉页:
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
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 蜚声:
冷淡。
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 商榷:
完全,到了极点。
商讨。
如获至宝:
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
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
指人的品德、才能等超出同类之上。
运筹学:
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大效力的科学。
从实以终: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金瓯:
这里比喻完整的国土。
沧海不捐一滴水:
比喻舍弃,抛弃。
古稀之年:
指人七十岁。
蔓延:
形容像草一样不断向四周扩展。
惨淡:
文中指苦费心力。
怜悯: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莫名其妙:
名:说出。
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采用倒叙的方法,开头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接着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
2、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什么?
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
3、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
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④(7-10)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①(1)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
②(2-4)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
③(5-6)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
4、从这一部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专注、心无旁骛,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自己的天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
5、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能成为数学家和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县人,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熊庆来在巴黎大学学习数学、力学和天文学,后来在函数论方面作出重要的成就,为发展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专业作出杰出的贡献。他于公元1921年回国后创办了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数学系,主持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并创办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研究部,这期间他培养了一批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如华罗庚、庄圻泰、许宝等。他也是中国数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华罗庚早年的成长,尤其是他数学天才的发现与另一个人,原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唐培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培经(1903年4月30日-1988年10月),数学家,统计学家,教育家。江苏省金坛人。
唐培经曾先后就读于金坛王母观村小学、金坛第一高等小学。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23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即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就读于数学系,1927年毕业。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1928年任金坛中学校长。1929年至1934年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193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1937年获统计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应聘为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时期曾任中央大学柏溪分校主任、中央大学教务长。
1948年,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1949年3月,任美国依阿华州学院教授。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改进农业普查和农产统计;期间驻巴拿马两年,厄瓜多尔尔三年,秘
鲁三年;后任拉丁美洲区
区域农业统计顾问七年;
1967年7月,在美国首都
华盛顿主持与美国农业部
合办的国际普查训练班;
1969年8月31日退休。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说明华罗庚失学前和失学后都热爱和痴迷数学,特别是失学后的他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困难更大了。可是华罗庚不管条件是怎样地艰辛,也不管命运怎样的捉弄人,他毅然决心献身数学。
1、华罗庚为什么选择(决定)把一生献给数学,他考虑了一些什么?在人生中,我们需要做出选择(或决定),特别是在做出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时,我们该考虑一些什么呢?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并收集交流传主华罗庚的相关资料填写一张关于华罗庚生平的表格,想想作者这样组织材料立传的用意. 。
下课啦!
1、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地点和时间写。多而不乱。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1(1-5)清华四年,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华氏定理”。
2(6-9)西南联大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
3(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
2、华罗庚为什么出国又回国?
提示: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3、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1979年华罗庚成功的西欧之行和他光荣地入党。
4、从华罗庚的人生道路中,你觉得成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怎样的条件?
热爱祖国和人民;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创新;善于交流和合作等。
1、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这个细节描写,运用“抹”、“甩”、“伸着”这几个动词,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华罗庚对数学学习的痴迷状态。
2、“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
作者引用华罗庚的这句话运用借用、化用“梁园”、“归去来兮”和排比、反复的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
3、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又坦率的来信,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
这句话运用“没有……也没有……而是……”的句式,将常人可能有的两种错误态度“暴跳如雷”和“置若罔闻”与华罗庚的不一般表现“如获至宝”形成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华罗庚发现人才的兴奋和喜悦。
4、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
“松”
“实”
空洞,无所事事,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
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不思进取。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5、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发白才知智史呆,埋头苦干是第一。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这首诗表达了华罗庚强调人生要埋头苦干的思想,他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智力不足。正是依靠这个,华罗庚才做成了一份事业。
“寄旅昆明日,
金瓯半缺时,
狐虎满街走,
鹰鹯扑地飞。”
这首诗鲜明的表达了华罗庚对国土受侵、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的愤慨。
“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
东风勤拂拭,绿满万顷田。
规划处处用,数学入田间。
移植谁之力,靠党非靠天。”
这首诗表现了华罗庚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和他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
《破阵子·奉答邓大姐》
“五十年来心愿,
三万里外佳音。
沧海不捐一滴水,
洪炉陶冶砂成金。
四化作尖兵。”
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喜悦心情。华罗庚一生,几次写入党申请书,但都没有被批准,直到1979年已近古稀之年才被批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科学家对党的耿耿忠心。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本文蕴含了哪些思想意义?
1)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2)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
3)爱国精神。
4)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方法。
2、怎样看待本文的选材角度?
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以时间为顺序的人物传记,课文始终贯穿华罗庚踏实、苦学的研究态度来选材。
本文是科学家传记,作者通过对“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三部分的记叙,介绍了华罗庚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他执迷于数学事业、刻苦自学的顽强毅力,更表现了他献身祖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国家民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爱国精神。
1、你认为本文突出传主的什么品质、精神,它对我们的人生之旅有何启迪?
2、文中所引述的传主的诗文、言语颇多,选取其中一两处你有感触的,写个片段谈谈你的感触或联想。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