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人的表情似笑非笑,悲伤仿佛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去一探究竟。
二、明目标
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就是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第二个目标是理解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本文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与其他主人公的不同在于,小说第一句就说他已经去世了。可别里科夫的死因,至今未明。今天我们就成立专案组,来调查一下别里科夫之死。
三、专项调查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活动一:建立死者档案
填写别里科夫的个人档案资料:
通过初步调查我们已经知道他的姓名、性别、死亡日期、生前职务、住所,请同学们说出“婚姻情况”“口头禅”“特征”“人际关系”“死前状况”,并建立表格。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死亡日期
1898年
6月
2日。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住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婚配情况恋爱中未婚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
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活动二、案情综述
1.建立完死者档案,我们来梳理一下案情,死者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他生前发生了哪些事情?———套子是指什么?为什么大家都怕他?跟他有关的恋爱事件、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争吵事件。
2.请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交流总结)迂腐、保守,害怕社会变革。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但另一方面,他干涉别人的言行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与人为善,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政府的法网,免遭政治迫害。他是政府统治的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
活动三、结案报告:
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思考别里科夫究竟是死于自杀还
是他杀?推选一位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
出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别里科夫死了,是不是人们的生活就好起来了?为什么?
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主题总结)
四、作者介绍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最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
短篇小说巨匠,剧作家
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三姐妹》《樱桃园》等,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套子?
套子可以分为合理的套子、落后的套子、反动的套子。合理的套子,如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但小说中的是落后的套子,主要是过时的,违反客观现实的套子,甚至是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再如种族歧视,根据肤色决定人的贵贱高低等等,这都是不合理落后的反动的套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清晰的思维,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这些套子,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