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文档属性

名称 逍遥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3 08:4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逍 遥 游
庄子
湖北 余林
庄子及其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自由自在地活动。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阐述了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题解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什么才是“逍遥游”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蜩蝉
舂粮
蟪蛄
大椿
斥鴳
泠然
万仞
蓬蒿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北冥
鲲鹏

迁徙
坳堂
草芥
夭阏
決起
míng
kūn
tuán

ào
jiè
è
xuè
北冥(冥,同“溟”,海)有鱼,其(它的)名为鲲(传说中的大鱼)。鲲之(取独 )大,不知其(它)几千里也。化而(表承接)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而(表修饰)飞,其翼(翅膀)若垂天(垂天:天边,垂,通“陲” ,边 。挂在天边,悬挂天空)之云。是鸟也,海运(海动风起。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 )则将徙于(则:就。将:将要。徙:迁移。于:到)南冥。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也【判断句】。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身躯庞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池。
《齐谐》者,志怪(志:记载。怪:怪异之事,形作名)者也【判断句】。《谐》之言(的文章)曰:“鹏之(取独)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击(拍击)三千里,抟( tuán回旋而上。鸟向高空盘旋飞翔)扶摇(旋风,盘旋而上的暴风)而(表修饰)上(名作动,向上飞)者(句中停顿)九万里,去〖北冥〗以(凭借)六月息(气息,这里指大风)者也【状语后置句 】。”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齐谐》上的文章记载说: “鹏鸟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在水面拍击,激起三千里的波涛 ,然后乘着上升的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
野马(野外蒸腾的游气)也,尘埃(飞扬的灰土)也,生物(各种有生命的东西)之(取独)以(介词,用)息(气息)相吹(吹动)也【判断句】。天之苍苍(深青色) 【定语后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其(或许,表选择,是……还是……)正色(本来的颜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其远而(表因果)无所(没有什么办法)至极(顶点,尽头)邪?其(它,指代鹏)视下也,亦若是(像这样)则(相当于“者”表语气)已(而已,罢了)矣。
【译文】野马般奔腾的游气,飞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中各种生物发出的气息相互吹动的结果。湛蓝湛蓝的天空,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或许是高旷辽远因而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就像人们在地上看天这样罢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以人们仰视苍穹的一种经验加以比况,说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它和在地上的人一样,都无法确认天的颜色是否真是蓝色,也就是说,都不能真正认识天。这里的意思和前文是一致的,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鹏虽然飞得很高,但和我们在地上的人一样,它依然受到了认识限制,因此它是不自由的,是有待的。
鲲鹏
(大)
形体:几千里、垂天之云
变化:神速
飞行:壮观 
活动范围: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
海运则将徙
抟扶摇而上
有待
且夫(发语词,表示欲发议论。且:连词。夫:语气词)水之(取独)积(积聚,汇聚)也(句中停顿)不厚(多,深),则其负(承载)大舟也(句中停顿)无力。覆(倾倒)杯水于坳堂(堂上的低洼处。坳,地面洼下处)之上,则芥(小草)为(成为)之舟;置(安放)杯焉(兼词,于此)则胶(黏住不动,亦特指舟船搁浅),水浅而(表并列)舟大也。
【译文】再说, 水聚积得不深,那么它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在庭堂的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成为它的船;(如果)搁置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不动了,这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大的缘故。
风之积也(句中停顿)不厚(雄厚),则其负(托负)大翼也(句中停顿)无力。故九万里,则(那)风斯(乃,就)在下矣,而后乃今(而后:然后;乃今:而今,如今。意思是“这样然后才” )培风(乘风。培,凭借);背负(背对着。负,倚靠)青天而(表承接 )莫(没有什么)之夭阏(遏制,阻止)者【宾语前置句】,而后乃今将图(谋划)南(名作动,向南飞)。
【译文】风聚积得不雄厚,那么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风就在它的身下承载着,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这样,然后才像现在这样计划飞到南方去。
蜩(tiáo蝉)与学鸠(斑鸠)笑之曰:“我決(xuè迅疾的样子)起而(表修饰)飞,抢(集、着落)榆枋,时则(时或,有时就 )不至,而(表承接)控(投,落下 )于地而已矣;奚以(以奚,凭什么,介宾前置)之(到,往)九万里而(表承接)南(名作动,向南飞)为(句末助词,表疑问或反诘。固定结构:奚以……为,即“为何要……呢”)?”
【译文】蜩和学鸠讥笑大鹏说:“我从地面快速地起飞,着落在榆树和檀树的树枝上,有时候飞不到树枝的高度,就落到地上罢了,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向南飞呢? ”
适(去,往)莽苍(指景色迷茫的近郊)者,三餐而反(同“返”,返回),腹犹(还,仍然)果然(吃饱的样子,古今异义 );适百里者,宿舂(舂捣一宿,舂:chōng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积聚,储集)粮。之(此,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又何知(知何:懂得什么)【宾语前置】!
【译文】到近郊去的人,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粮食;到千里之外去的人,就要用三个月的时间积聚粮食。蜩和学鸠这两个小东西又懂得什么呢!
蜩蝉、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鲲鹏。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接着,作者用寓言,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手法予以反驳:因为自己个小,所以所待轻易得到。而大鹏如此硕大,所待必是海运之风。表现了蜩与学鸠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鹏鸟奋飞 大 巨风所待
↑(对比)
野马尘埃 小 气息所待
大舟深水 比喻 水之所待
芥草杯水 比喻
蜩鸠嘲鹏 不知所待
适莽苍者 ↑(反驳)
适百里者 比喻 备粮所待
适千里者
万物皆有所待
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其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小知(同“智”,聪明、智慧)不及(比得上,这里意译为“了解” )大知,小年(寿命)不及大年。奚以(凭什么,介宾前置)知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 )然也?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不知晦朔(指农历一个月。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朔,旧历每月初一。),蟪蛄( huì 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不知春秋(泛指四时),此小年也【判断句】。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的人,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的人。凭什么知道它们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的时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寿。
楚之南有冥灵(神话中的树木名)者,以(把)五百岁为(作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远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表转折)彭祖(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因为)久(这里指长寿)特(特别)闻(著名),众人(一般人,古今异义)匹(与……相比)之,不亦悲乎!
【译文】楚国的南部有一种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把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有一种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把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特别闻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也很可悲吗?
汤之(取独)问棘也是(此,这)已(语气助词,通“矣” )。穷发(极北不毛之地。发,草木)之北有冥海(传说中的大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兼词,于此,在这里),其广(形作名,宽度)数千里,未有知其修(形作名,长度)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即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而上者九万里,绝(越过,穿过)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将要)适南冥也。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有一种鱼生长在那里,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大 ,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打算向南飞,将要飞到南方的大海去 。
斥鴳(chì yàn即池中的小雀。斥:池)笑之曰:“彼(它)且(将)奚适也(奚:何,哪里,适:到,往) 【宾语前置】 ?我腾跃(跳跃)而(连词,表修饰)上(名作动,往上飞),不过(仅仅)数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而下(名作动,落下来),翱翔〖于〗蓬蒿(蓬草和蒿hāo草,泛指草丛)之间【省略句】,此亦(已经)飞之至(极限)也。而(表承接)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同“辨”,分辨、区别)也【判断句】。
【译文】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仅仅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已经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小大之辩”
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不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
故夫(那些)知效(知:同“智” 。效:效力、尽力)一官,行(行为)比(合,顺应)一乡,德合(投合)一君,而(通“能” ,能力)征(信)一国者,其自视(看待自己)也亦若此矣【宾语前置】。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行为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能力可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啊(即像小鴳雀那样“所见甚小” )。
第一个层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种人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以此沾沾自喜,自以为成就非凡。然庄子反将此类之人置于最低之层次,他们追求功名利禄,为外在爵禄所左右,有如斥鴳,是小知小见之人。
而(表转折)宋荣子犹然(喜笑自得)笑(讥笑)之。且(表递进)举世而誉(称赞)之而(表转折)不加(更加)劝(勤勉,努力),举世而非(责难,非难)之而不加沮(沮丧),定(认识、审定 )乎(于,表对象)内外(自我和外物)之分(区分,界限),辩(同“辨”,分辨、区别)乎荣辱(光荣与耻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之境(界限),斯(这样,如此)已(罢了)矣。彼其(他)于(对于)世未数数(犹汲汲,急切追求)然也。虽然(即使如此),犹(仍然)有未树(树立,达到)也。
【译文】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所有的人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更加勤勉,世上所有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谋求名利。即使如此,他仍然有不曾树立的东西。
第二层次是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宋荣子将生命囿于一己之内,而轻视外物,故曰“定内外之分” 。他嘲笑追求功名利禄之人,但是庄子认为这些人虽然忘怀功名利禄,与世隔绝,但还未达到完全超脱的境界,故言“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未有树也。 ”
夫列子御风(乘风飞行。御,驾驭)而(表修饰)行,泠然(líng轻妙飘然的样子 )善(适意)也,旬(十天)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五日而(表承接)后反(同“返”)。彼于(对于)致(寻求)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于,表对象)行,犹有所待(凭借,依赖)者也。
【译文】列子能驾风行走,那姿态实在轻盈美好,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
第三层次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旨有五日而后反。”列子能摆脱形体之劳累,超越自我,故能身轻如燕,随风遨翔,而免于形体的劳累,然无风则不得行。故庄子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即在于其虽摆脱形体之劳限,仍然被外在自然的气和风所左右。
若夫(至于,表示另提一事)乘(顺应,遵循)天地之正(法则,规律),而(表并列)御(驾御,把握 )六气(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之辩(同“变”,变化),以(相当于“而”,表承接)游(遨游)〖于〗无穷(指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的空间)者,彼且(还)恶(恶:何,什么,疑问代词)乎待哉【宾语前置“他们还要依赖什么呢 ” 】!故曰:至人(真实自然的人)无己(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神奇非凡的人)无功(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
【译文】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的人,他们还要依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忘自我而顺应万物,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利禄,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地位。
第四层次,即庄子认为最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庄子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到达无待的境界,才能以天地自然之道为己任,置身于六气变化之中,与自然世界合而为一,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融合无间,毫无分别对待,故曰无待。唯此无待,方为逍遥。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第一种人有己,他们的所作所为会有功有名,他们特别看重功名利禄,一切为己;第二种人可以无功无名,但是他还是有己;第三种人虽是无己,不过仍受限于形体,随风而起;第四种人无己无功无名,是自己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自在,所以能游无穷,且恶乎待哉。
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
以世俗之见自视
以出类拔萃自居
(蜩、学鸠、斥鴳)
宋荣子
列 子
淡泊名利、犹有未树
超脱于世、犹有所待
(大鹏)
未达逍遥之境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如何做到“逍遥游”
真正的“逍遥游”
无己,无功,无名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已” : 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所谓“无功” :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 :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