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劝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3 08:5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劝 学
荀子
劝 学
学习
劝勉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 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学习要点
1.了解荀子的生平和《荀子》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
輮(róu) 螯(áo)
槁暴(pù) 参省(xǐng)
木直中(zhòng)绳 舆(yú)
跂(qǐ) 驽(nú)马
知(zhì)明 锲(qiè)而不舍
须臾(yú) 舟楫(jí)
跬(kuǐ)步 骐骥(jì)
金石可镂(lòu)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本文是节选原文前四节。
二、重点解析:
指引我们 谱写着新的
生命
Guide us Write a new life
2.《荀子》
《荀子》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赵国人荀况所著。该书继承了春秋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吸收了儒家、墨家、法家的部分思想,内容比较完整,是集先秦唯物主义之大成的著作。全书共32篇,其中《天论》、《天制》、《非相》等篇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天行有常”(万物运动有客观的规律)、“天地合,万物生”的思想,批判了天命观和迷信思想;《解蔽》《正名》等篇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王制》《隆礼》等篇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理论;《性恶》《修身》《劝学》等篇阐述了社会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非十二子》则是对先秦诸子学求思想的批判性的总结。
3.词汇积累
(1)通假字:
有——又 暴——曝 知——智 生——性 輮——煣
(2)古今异义:
参 闻 绝 步 寄托
(3)一词多义:
绝 强 已 焉 一 利 之 就
(4)词类活用:
直 利 日 上 下 高 善
(5)成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锲而不舍
4.典型的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5.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6.掌握本文设喻说理的特点
3.词汇积累
(1) 通假字
①虽有稿暴 (“有”同“又”,又)
②虽有稿暴 (“暴”同“曝”,晒)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④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资质,禀赋)
⑤輮以为轮 (“輮”同“煣”)
(2)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②闻者彰
(古义:用耳听;今义:用鼻嗅)
③而绝江河
(古义:长江;今义:泛指一切江流。)
④不积跬步
(古义:跨两脚为“步”;今义:跨出一脚为“步”)
⑤非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寄居存身;
今义:①托付;②把抽象的思想感情放在具体人身上或事物上。)
(3)一词多义
①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群响毕绝 (停止)
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 (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绝技 (高超,绝妙)
②强
赏赐百千强 (有余)
挽弓当挽强 (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壮)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竭力,勉强)
③已
学不可以已 (停止)
一板已自布字 (已经)
可以已大风 (止、治愈)
无能为也已 (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罢了)
④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助词,不译)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何)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一
骐骥一跃 (一次)
用心一也 (专一)
而在洞庭一湖 (全,遍)
一如既往 (都,一概)
⑥利
蚓无爪牙之利 (锋利的)
非利足也 (快)
金就砺则利 (变锋利)
见利忘义 (利益,好处)
⑦之
取之于蓝 (代词,代“青”)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助词,不译)
锲而舍之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⑧就
金就砺则利 (靠近)
陈力就列 (居,充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承接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假设
蟹六跪而二螯
表转折
表递进
(4)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 (变直)
金就砺则利 (变锋利)
②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处)
积善成德 (善行)
(5)成语
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②锲而不舍——比喻工作、学习有恒心和毅力,能长期坚持不懈。
4.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1)介词结构后置
①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③而寒于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
①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3)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固定格式的语句
①“以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现代汉语义为“把它做成……”
例句:輮以为轮
②“无以……”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用来的……”或“没有用来……的办法”,与“有以……”相对。
例句: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三、难点突破
1.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述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培养品德。
第二段,阐述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增长能力。
第三段,阐述学习的根本方法:不断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专一。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规范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木、金

变化
提高
变化
不可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要靠后天学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
作用:
弥补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学习
空想



借助学习弥补不足
*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对比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比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对比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设喻说理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
②正反设喻,
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花蕾一般 闪耀中焕发动力
站长素材 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