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九月份月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
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
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紧张地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 ”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跟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 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摘编自《石家庄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一开始就想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表明"他"已决定为患白血病的女孩捐献骨髓。
B.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白血病病症。
C.虽只用较少的笔墨来写爹,但爹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D.作为儿子的"他",为了捐献骨髓,欺骗母亲是因为考虑到母亲的情绪,并且母亲不了解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不能明说自己要捐献骨髓。
5.文中的娘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6.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效果突出,写得很好。请结合原文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谦退,每步行趋府门。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镇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宰相庞籍言:“镇有异材,不汲汲于进取。”超授直秘阁。契丹使至,虚声示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天下莫若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帝天性宽仁,言事者竞为激讦。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文彦博、富弼入相,诏百官郊迎。镇曰:“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然近制,翰林学士、知制诰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是不推之以诚也。愿罢郊迎,除谒禁,则于御臣之术为两得矣。”乞令宗室疏属补外官,帝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镇曰:“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轼得罪,下台狱,索与镇往来书文甚急,犹上书论救。哲宗立,拜端明殿学士。镇雅不欲起,固辞。诏赐以龙茶,存劳甚渥。复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薨,年八十一,谥曰忠文。镇清白坦夷,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直温子昉卒于京师,镇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节选自《宋史·范镇传》)
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B.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C.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D.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
8.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B.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C.谥,古代皇帝、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按周制,诸侯地方百里,兵车万乘,故称诸侯为“万乘”,文中指朝廷高级官员。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镇谦谨自持,得到前辈赏识。薛奎欣赏范镇,回朝时带他进京,并向别人夸赞范镇的学问;范镇及第后,宰相庞籍也对范镇的才能和品行表示赞赏。
B.范镇知势而行,主张宽待百姓。契丹使者虚张声势,大臣们用增募军队搪塞责任,以致耗费巨资,范镇认为防敌备患的关键在百姓宽裕,因此建议宽待百姓。
C.范镇反对虚礼,重视以诚相待。郊迎之礼虽然隆重,但范镇认为这是虚礼,未能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官员,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
D.范镇心怀道义,解救亲友危困。苏轼因罪下狱,范镇依然不避连累之险,上书朝廷救援苏轼;他老师庞直温先生的家人遭逢困境,范镇帮助排解困难。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2)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1~12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1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表现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舌尖上的中国》捧红了一口章丘铁锅。一时间,风起云蒸,一口传统铁锅抢去了新年后消费市场的首个热潮,难以理解却饶有意味。传统商品和手艺对工艺标准和流程的坚守,乃至产品本身的有限产量,恰恰满足了现代人日趋_________的需求,满足了内心返璞归真的渴望。(
)。更进一步,传统商品和手艺真正宝贵的则是_________于其中的工匠精神。对传统商品和手艺的推崇是要把精益求精、_________的精气神提取出来,注入今天的商品生产和服务中去。纵观全球,苹果手机、瑞士手表,它们__________是工业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却无不沿袭着精耕细作、注重品质的工匠精神。章丘铁锅走红的经历,对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启发意义。一口章丘铁锅告诉我们:消费者真正被打动的,不仅有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更是传统商品的品质。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个性化
蕴藏
止于至善
固然
B.私人化
蕴藏
择善而从
虽然
C.私人化
隐藏
止于至善
固然
D.个性化
隐藏
择善而从
虽然
15.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口铁锅也就这样烧出了难以理解的热潮
B.一口铁锅烧出了热潮,也就不难理解
C.难以理解的热潮,就被这口铁锅烧出来了
D.不难理解,一口铁锅也能烧出热潮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消费者真正被打动,不仅是传统商品的品质,更有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
B.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更是传统商品的品质。
C.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传统商品的品质,更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
D.消费者真正打动的,不仅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更是传统商品的品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17.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评价针对性强;至少选择两种修辞手法,表述富有文采;100字左右。(6分)
刘邦、项羽、苏轼、徐志摩、袁隆平
语法知识检测(本题共9小题,27分)
阅读题目,完成18~26题。
18.下列全是动宾短语的一项是(3分)(
)
A、马上出发
参观故宫
学习知识
B、消灭敌人
打开房门
一片寂静
C、采摘果实
慢一点儿
清扫垃圾
D、欣赏景色
驾驶飞机
滋养身体
19.下列不属于复句的一项是(3分)(
)
A、她拿出仅有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B、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C、满天都是星光,大地也亮起来了。
D、我们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20.下列单句句子成分划分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直到今天],锯子[仍然]是(木匠们干活)的工具。
B.[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每一位经历过旧社会的中国人用血泪凝成)的经验之谈。
C.(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D.地球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地震。
21.全是转折复句的一项是(3分)
(
)
(1)我并不特别喜欢活的或者别的什么猫儿,但对家里的八只景德镇的瓷小猫有些例外(2)因为开花的时间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3)
关口上“居庸关”三个大字,虽已剥蚀褪色,但字形仍可辨认。(4)
鸟类之所以能在万里晴空任意翱翔,是得益于尾巴的妙用。(5)
它的尾巴虽与其他蛇类不同,但也不是生下来就有音乐器的。(6)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A(1)(3)(5)(6)
B(1)
(2)
(5)
(6)
C(2)
(4)
(6)
D(1)
(2)
(3)
(5)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
)
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小学而大遗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4.下列各组句子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3分)(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5.下列各组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3分)(
)
A、大王来何操
B、何陋之有
C、吾谁与归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6.下列各组句子不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3分)(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C、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3页
共6页
◎
第4页
共6页
第1页
共2页
◎
第2页
共2页
现代文阅读
(一)答案:1.B;
2.C;
3.C
解析:1.B
项"同杜诗一样”
“大量歌咏时事”曲解文意
2.选项中“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错误
3.A
项强加因果;B
项曲解文意;D
项表述绝对化
(二)答案:4.D;
5.①爱子情深。怕儿子捐献骨髓影响身体;得知儿子“有病”,当天打车到医院,砸锅卖铁也要救儿子;为救儿子准备下跪求女孩给儿子“捐骨髓”。
②善良淳朴。知道捐骨髓没什么损害,才求女孩给儿子“捐骨髓”;得知真相后,看到女孩脸上无血色,病情严重,同意儿子“捐骨髓”。
③明白事理(通情达理)。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就不阻拦儿子捐献;虽然自己被骗,也不怪丈夫和儿子。
6.①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爱心也像韭菜”形象的说明了付出爱心,可以惠及他人,而且可以生发出更多的爱。
②呼应标题,照应医生“骨髓像韭菜”的比喻,让结构更加严谨。
③突出人物形象。借“他”的心理活动,赞美了他们一家人的爱心付出,刻画了乐于播散爱心的人物群像。
解析:4.A项一开始他在医院并不是要装病,而是后来母亲以死相逼不让他捐骨髓,他才装病来让母亲理解捐骨髓是怎么回事。B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C“为了和儿子喝几盅,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理解浮于表面。
5.略
6.本题要求考生赏析小说的结,赏析其意蕴丰富和效果的基本能力。小说的结尾是他成功捐了骨髓后内心的舒畅和喜悦。他说,‘爱心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语出爱能够惠及他人,使得他人享受生活的真谛,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爱心也像韭菜”照应标题“爱心如同韭菜’。同时结尾借他和心理活动,赞美了他和他的父母撒播爱心的形象,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答案:7.B;8.D;9.C;
10.(1)陛下选择其中贤能的人加以任用,不埋没其才能,这就是用来和睦宗族的方法。
(2)范镇坚定地实行道义,对待人很诚恳,乡里有贫困不能完婚和安葬的,常由范镇来主办。
解析:7.句子的意思是“范镇出朝任陈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清。”
8.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9.“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错误,范镇“愿罢郊迎,除谒禁”,范镇请求朝廷免去郊迎之礼,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文中没有交代朝廷对此的做法。
10.【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镇守四川,一见面就爱重他,使他和子弟们讲论学问。范镇更加谦逊退让,常步行到薛奎的府门。薛奎还朝时,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伟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范镇举为进士,礼部奏为第一名。
宰相庞籍说:“范镇有特出才能,不热衷于进取官职”范镇被越级提拔为直秘阁。契丹使者来到,虚张声势以表示其强大,大臣们增加招募来塞责,一年费去钱千百万。范镇说:“防备契丹莫如使三晋的百姓得到宽裕,防备天下的祸乱莫如使天下百姓得到宽裕。军队本来就是用来保护百姓却反而残害百姓,我恐怕将来的忧患不在四方,而在军队过多和百姓穷困。”皇帝天性宽恕仁厚,论奏事情的人相互激烈攻击。范镇独自只管大局,不是关于朝廷安危,百姓利弊的事,就忽略不说。文彦博、富弼入朝任宰相,皇帝下诏令百官郊外迎接。范镇说:“用虚礼来表示隆重,不如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但近来规定翰林学士和知制诰都不许到宰相家中去,百官不准私自去求见,这是不以诚心对待他们。请求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驾御臣下在两方面都得当了。”他又请求皇帝宗族中血统疏远的出外补地方官,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怕天下人说朕不能和睦宗族。”范镇说:“陛下选择其中贤能的人加以任用,不埋没其才能,这就是用来和睦宗族的方法。”出朝任陈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清。神宗即位,又任翰林学士兼侍读。苏轼得罪,被下御史台监狱,搜索范镇和苏轼来往的书信文章很急,他还是向朝廷上书论述救援苏轼。哲宗即位,朝廷授范镇为端明殿学士,范镇素来不想出来做官,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赏赐他龙茶,慰问安抚很优厚。又告老,以青光禄大夫再次退休。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范镇清白平易,遇到大节,决定重大议题,他脸色平和而说话大胆,虽在皇帝面前,也不屈服。他坚定地实行道义,待人很诚恳,乡里有贫困不能完婚和安葬的,常由范镇来主办。范镇年少时曾向本乡先生庞直温学习,庞直温的儿子庞昉死在京城,范镇娶了庞昉的女儿为孙媳妇,抚养庞昉的妻儿一辈子。契丹、高丽都传诵他的文章。他年少时作《长啸赋》,曾以此使胡骑退走,晚年出使辽国,人们互相用眼示意说:“这就是‘长啸公’”。
诗歌鉴赏答案:
11.C;解析:C项,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
12.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如“深恩重百年”表达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表现与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翻译:此地一别,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三)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A;
15B;
16.C
17.答案:
示例: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简单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示例: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对偶、对仗、借代、比喻)
刘邦:生于忧患,以深谋远虑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辉煌帝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更明白:一时的示弱,是为了日后的强大。他有这样的境界: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屈能伸,方为英雄本色。鸿门宴中随机应变,转危为安。他是最高明的赢家!刘邦,成就大业舍我其谁的真英雄!(对偶、引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要按照题目的要求,写一段评论。而且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两种修辞,表述富有文采。答题首先选择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比如说(项羽),抓住人物的特点(可以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组织语言时要注意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排比、对比、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字数要求。
语法知识
D
D
B
A
B
B
A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