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永州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命题:
审题: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地官·族师》中有“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
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埋葬"的
记载。这表明周代
A.礼法并施且赏罚分明
B.基层管理蕴含连带责任机制
C.村社行政管理体系严密完备
D.宗法制深入社会底层
2.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
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
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A.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B.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
C.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
D.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
3.下表是北宋时期益州“交子”面额变化情况统计(注:一贯等于
1000
文)。这四种
面额的交子最适宜市场流通的是
选项
时间
发行者
本位金
面额
A
大中祥符四年(1011)
十六户富户
铁钱
临时书写
B
天禧四年(1020)
官办交子务
铁钱
—贯至十贯
C
宝元二年(1039)
官办交子务
铁钱
五贯与十贯
D
熙宁元年(1068)
官办交子务
铁钱
一贯与半贯(500
文)
A.A
B.B
C.C
D.D
4.朱熹提出: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为解决“主宾
之辨”,朱熹
A.提出系统的“格物致知”认识论
B.主张客体“物”应该顺应主体“我”
C.强调主体“我”自身的道德修养
D.认为主体“我”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5.辛亥革命爆发后,无论是政府还是议员均被冠以“临时”字样,所通过的宪法也被
试卷第
1页,共
7页
称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这一做法解读合理的是
A.革命政权面临颠覆威胁
B.列强对革命派的不承认
C.政权建构彰显民主理念
D.临时政府缺乏民众支持
6.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
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折射出
A.旧的传统观念正在瓦解
B.列强政治势力竞相角逐
C.袁世凯实现了帝制复辟
D.新的思想解放势在必行
7.“3
月
24
日,日军猛攻,守军与敌军进行巷战、肉搏战。……4
月
4
日午夜,守军
先锋敢死队分组向敌进袭,冲入敌阵,奋勇异常。敌军仓皇应战,乱作一团。战役持续
近一个月,守军以伤亡近两万人的代价,击溃日本精锐部队的进攻,歼敌
1
万余人,一
扫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此次战役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成为了关外抗战的经典战例
C.改变了华北战场的抗战态势
D.反映了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
8.中共八大后,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纷纷出现,对此,毛泽东指出:“我怀
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
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毛泽东旨在
A.加速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
C.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D.反思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9.公元前
5
世纪后期,希腊半岛爆发了以斯巴达和雅典各自为首的城邦军事同盟间的
战争,战争旷日持久,希腊古典文明由此走向衰落。公元前
4
世纪上半期,来自北方的
马其顿王国征服了希腊。这说明了古希腊
A.城邦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
B.工商业立国无法富国强兵
C.奴隶制已不适应城邦统治
D.未能结盟波斯导致被征服
10.历史学家赵琳认为:“一个依法运行的宪政社会使得人类的进步成为可能,从而从
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末世论盼望上帝降临的传统历史观,用一个不断进步的人间理想取
代了虚无缥缈的天国蜃景”。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建立的宪政社会不包括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试卷第
2页,共
7页
11.18
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学流派众多,但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描绘上层阶级之间奢靡
做派的贵族文学。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多次提到:宁愿如历史中尚武的人物一样,
放下纸笔,走出室外,去做一些真正实际的事情。由此可见,卢梭本质上为了
A.质疑艺术成果
B.捍卫人的美德
C.宣扬天赋人权
D.批判虚空浮华
12.1855
年,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描述他见到的泰晤士河:清澈的整条河变成晦
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甚至更臭,整条河就是一条臭
水沟。泰晤士河的变化
A.暴露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罪恶
B.展现了科学时代的消极影响
C.与英国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
D.源于英国“城市病”的弊端
13.某理论认为,不同的观察者可以赋予某一地点不同位置,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观
测到某个地点具有绝对的位置。相反,我们是根据物体的相对排列来确定它们的位置的,
并且关键在于,那些相对位置是客观的。这一理论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拓展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D.改变人们对时空属性的看法
14.1907-1913
年,俄国在世界粮食出口中所占份额为
45%,被誉为“欧洲粮仓”。但
1932-1933
年、1946-1947
却发生了饥荒,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饿死。据此我们可以得出
的推断是
A.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下农业发展滞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这两次饥荒
C.世界粮食市场饱和使苏联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恶化
D.新经济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引发了苏联粮食危机
15.下图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
1950—1998年美国与其他国家人均
GDP水平的双
边比较图。
根据所学判断,a、b、c三国分别对应的是
A.苏联、日本、英国
B.英国、苏联、日本
试卷第
3页,共
7页
C.日本、苏联、英国
D.苏联、英国、日本
16.2021
年
3
月
23
日,一艘货轮经过苏伊士运河时发生事故,船身偏离航道,意外搁
浅,导致运河断航数日之久。此次“塞船”事件严重影响这一期间全球市场石油、天然
气、铜的供应。这表明,当前的世界经济
A.贸易保护日益明显
B.相互依存程度很深
C.资源配置愈加科学
D.完全由发达国家主导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
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0~21题为选考
题,考生依据要求作答,共
52分。)
(一)必考题:42分
17.图
1、图
2、图
3
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2分)
概括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此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2
分)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法治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宪法大纲》代表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这
些基本任务主要有: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他在全中国的胜利;中
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
试卷第
4页,共
7页
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施行
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对因革命行动受反动统治
迫害的中国民族以及世界的革命战士给予托庇权;苏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巩固的联
盟者。
——摘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材料二
在当时的延安,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
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宪法性文件,以及颁布刑事、民事、廉
政、司法等具体法律条例。建立干部管理制度,实行了干部的培养制度、教育制度、考
核制度、报告制度、交代制度、任用制度、学习制度、奖惩制度等,做到了严管干部。
实行统一财经制度,由于金融领域存在诸多制度漏洞,导致贪污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建
立和完善了自收自支制度、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金库制度、公产制度、
税收制度、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训练等财经制度,从而统一了财经,堵塞了漏
洞,使得财政经济收支基本达到平衡。
——摘编自刘国成《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实践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在延安时期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
重大意义。(9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5-17世纪,各种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文艺复兴这座大舞台上风云聚会。只
有当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精神进入神学领域及基督教会的信仰层面,欧洲才爆发具有重
大意义的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通过联姻形成的西班牙国家,
热衷于宗教传播,近海宜商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动
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理性思考导致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成为文艺复兴的最后表
现,也是它对现代世界观的突出贡献。米兰多拉创作了《论人的尊严演说》成为文艺复
兴的人道主义宣言,为后来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引导社会政治革命方向、确定以个
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核心的政治形式奠定基础。文艺复兴推动了一场自发的、越来越广
泛地革命意识产生,它真正影响到西方文化的每一个方面,西方文化发展毫无疑问的发
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试卷第
5页,共
7页
——摘编自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自
19世纪
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
们的工作应当是“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以前的重点
一直是“把异教徒从地狱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则是要“把异教徒从现实
苦难的地狱中解救出来。”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有许多传教士设教堂、办学校,发表
公开演讲,开办图书馆、博物馆和医院,出版报纸和杂志,传播西方文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促进宗教发展的史实和影响。(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变
化及主要原因。(8
分)
(二)选考题:共
10分。请考生从给出的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
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1868年,明治天皇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改革,在军事方面推行“富国强兵”
政策。1870年,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的山县友朋提出军事改革要“内足以镇压草贼,
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1873年
1月,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建立近代军制。新征
集的义务兵按法国陆军模式加以训练,使用新式枪炮和近代西方的军事编制。19世纪
80年代后,又设立各种军事院校培养军事干部。新式军队称为“皇军”,要求军人把
天皇当作“神”来崇拜。1878年,日本颁布的“军人训诫”,并且以“武士道”作为
军人的行为准则,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李其荣《世界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4
分)
试卷第
6页,共
7页
21.[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
史量才(1880-.1934年),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业企业家。1912年,史
量才接办《申报》。史量才在办报过程中,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观,不断完善“史家精
神”,最终开创了“史家办报”模式。他认为新闻和历史有共同本质,认为办报等于记
史,报人应该具有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尽管当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史量才始终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申报》详细报道了“五四”运动、“四一二”、大屠杀、“九一
八”事变、“一二八”淞沪战争……。多年来,人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时,都把《申
报》作为资料宝库。史量才不仅关注中国国内事务,也将视野放在世界,力求第一时间
让国人了解其他国家的真实动态,并在伦敦、华盛顿、东京、巴黎、日内瓦、罗马、柏
林都设有特约通讯员。史量才“办报记史”的新闻理念和实践,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笔
宝贵财富。
——摘编自董天策《“史家办报”思想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史量才开创“史家办报”模式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量才“史家办报”模式的意义。(6
分)
试卷第
7页,共
7页2021
年永州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5:BBDCC
6-10:DDBAB
11-16:BCDACB
17.【答案】历史现象: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2
分)
历史解释:图
1:由于中华文明发轫于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代一直到秦汉时期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区,所以一直到汉代中原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经济实力最强,长期
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商业发展水平也最高,因此汉代的商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即黄河中下游地区。
图
2:到了唐代,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尤其是西晋八王之乱的分裂动荡,中原人口纷纷南迁,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直到唐朝前期才得到恢复;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又历
经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尤其是唐朝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推广,江南
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农业的发展带动商业的进步和城市的兴盛,所以唐朝时期商业中心的
分布从黄河中下游地区扩展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图
3:到了明清时期,历经中唐以来的藩镇割据、两宋时期多个民族政权的对峙混战,中原
地区经济发展持续受到影响,而南方经济随着中原人口南迁第二次、第三次高潮的出现继续
加速发展,尤其是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导致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全南移至
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明清时期商业中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及运河
沿岸一带。(逻辑严明,解释充分
10
分)
18.【答案】(1)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高潮;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中央
苏区的扩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支持。(任答三点得
6
分)
(2)特点: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细化配套管理制度;严管干部;重点突出财经制度管理。
(任答三点得
3分)
重大意义:建立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有利于巩固边区政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
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我党积累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任答三点
得
6
分)
19.【答案】(1)史实:促进宗教改革兴起;推动地理大发现;推动科学革命。(3
分)
影响: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出现科学研究同宗教信仰对立与
统一、综合与平衡的局面;科学革命为近代科学诞生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得
4
分)
(2)活动变化:以传教为主,发展为传教与介绍西方文化并举。(2
分)主要原因:两次工
业革命对思想界的冲击;欧美国家对外殖民侵略方式的转变;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近代中
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近代中国反洋教斗争的影响。(任答
3
点得
6
分)
20.【答案】(1)特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仿照西方建立军制;强化军队效忠天皇的思想;
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任答三点得
6
分)
(2)影响:促进日本军事的近代化;增强日本综合国力,巩固了天皇的统治,摆脱民族危
机;推动日本走向对外侵略的道路。(任答三点得
4
分)
21.【答案】(1)原因:中国传统史学观的影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国人渴
望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需求。(任答三点得
4
分)
(2)意义:开拓了民众的视野;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留下可靠的资料;推动了民国新闻报
业的发展;对现代报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任答三点得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