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师 说
韩愈
韩愈(768─824),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华而不实的文风,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二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解题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说” 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 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听录音朗读 注意字词读音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 经传(zhuàn )
传道(chuán ) 郯(tán)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通假异读
阅读、思考、讨论
阅读、思考、讨论
阅读第一段,找出与下列标题相符的内容.
教师作用
从师必要性
择师标准
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古 之 学 者 必 有 师
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3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v.有疑难问题
n.疑难问题
4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相当“于”
状语后置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因此
师 以……为师,名词意动
5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地位高的、地位低的,
年龄大的,年龄小的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2、作者从那三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第二段
目录
结构
串讲
文体
作者
练习
1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下: 低于,低下,名作动
耻:以……为耻,adj.意动
于师 介宾后置
句读:(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2 句读之不知
2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原因
判断句
宾语前置
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学校
大的方面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对比一
圣人出人远,犹且从师而问
众人下圣人远,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利愚
结论:
对比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则耻师
习句读
不解惑
结论:
结论:
惑矣
吾未见其明
对比三
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
士大夫曰师曰弟子,则群聚而笑之
结论:
士大夫之智不能及
观点(分论点):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不拘于时
(被动句)
1 v.+ “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常见被动句形式
2 见+v.+于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内 容 简 析
第一段:在正面阐述中提出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从师的必要性
第二段: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论点。
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三段:以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结构图示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学会举一反三
学会举一反三
课堂作 业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助词,的
代词,他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类,这些
课堂作业
解释多义词
解释下列多义词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道相似也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名词,道德学问
课外作业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表远指,那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课外作业
解释多义词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④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⑤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杳不知其所之也 ”
之
一词多义现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解释经书的书
一词多义现象
词 类 活 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圣益圣,
愚益愚
生乎吾前
其皆出于此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吾从而师之
2)是故无贵无贱,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4)惑而不从师
(在、介词)
(吧、句末疑问语气词)
(比、介词)
(呢、表反问语气)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情况
(以……为师,名词意动)
(地位高的,地位低的,形——名)
(n.疑惑)
(V.有疑惑)
1、解释下列红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