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赤 壁 赋
苏 轼
南京市第六十六中
储琳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文——
诗——
词——
书画——
“苏 黄”
“苏 辛”
“宋 四 家”
才华横溢的苏轼
“ 唐宋八大家 ”
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简介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dān)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写作背景
赤壁三文:
《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
《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
《闲情赋》陶渊明 《思旧赋》 向秀
《洛神赋》曹植 《登楼赋》 王粲
《恨赋》《别赋》 (南朝·梁)江淹
《长门赋》 司马相如
《采莲赋》 萧绎
《阿房宫赋》 杜牧
著名赋文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关于“赤壁”
苏东坡游赤壁
课文朗诵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
jiè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写夜游赤壁
游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
白露
水光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景
事
情
——乐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先写歌声,后写箫声
乐
歌
箫声
怨 慕
泣 诉
——乐极生悲
1~2自然段:
既望
举酒属客
少焉
纵一苇之所如
冯虚御风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思考:客“托遗响于悲风”,悲从何来?
1、写曹操赤壁之战“横槊赋诗”,目的是什么
2、客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体现了 怎样的人生态度?
3、“知不可乎骤得”表现了怎样的一种苦闷?
一世之雄 而今安在
蜉蝣天地 沧海一粟
人生须臾 不可骤得
伤今
悲
怀古
三写因悲生议。
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主客问答:
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客曰:
曹操
诗句:月明、乌鹊
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
议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思考: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怎样的人生情怀?
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喜
变:逝者、盈虚
不变:未尝、卒莫
水与月
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何羡乎?
且夫
清风、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旷达乐观的态度
四写苏子说理。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3~5自然段:
正襟危坐
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顺流而东也
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而又何羡乎
与子之所共适 枕藉乎舟中 东方之既白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夜游之行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乐
客
苏子
乐极生悲 , 释悲生议
借景议理,解客之悲
喜
美景
苦情
哲理
构思和表达艺术
2、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积累四字短语并明确其意义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艺术特色
后 赤 壁 赋
《读本》
苏轼
扩展阅读
读《赤壁赋》应该将前后两篇连起来看。如果没有后赋,前赋表达的思想便显得不够明朗;如果没有前赋,后赋便显得过于神秘,如同一个荒诞故事而已。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问题讨论
前后《赤壁赋》主要有哪些异同?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
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
翻译句子,注意句子的特点。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4、固一世之雄也。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相与枕藉乎舟中。
8、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9、何为其然也?
10、而今安在哉?
1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第一段:
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课文分析
第二段:
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
第三段:
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1、文中“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本文中有突出的景物描写,你认为哪几句最传神?
问题思考
艺术特色
1、白描写景,景中有情;
2、音韵铿锵,散文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