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18课项羽之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18课项羽之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8 21:2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进行人物形象的鉴赏。
教学难点:概括人物鉴赏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播放屠洪纲的《霸王别姬》,由此导入到这首歌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学生回答:西楚霸王项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位西楚霸王最后的雄风。(板书课题:项羽之死)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司马迁(前145-前87 ),字子长,自称“太史公”。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现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到长安后做郎中;又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他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博览了朝廷藏书,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史记》的撰写,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迁为之辩解,因而得罪汉武帝,被判死刑。按汉律,或纳钱或受宫刑均可免除死罪,可是他家贫不足以自赎,亲朋因慑于汉武帝淫威,莫肯营救,曾想“引决自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接受的残酷的腐刑。其所以“隐忍苟活”,就是为了把“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完成。当时他精神上十分痛苦,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忍受“扫除之吏”、“闺阁之臣”的屈辱,十分悲愤,经常用先贤受迫害后从事著述的事迹激励自己发奋著书。约在太始四年(前93年)完成写作。
2、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内分体例:《本纪》十二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
《表》十篇,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书》八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
三、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诵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和记忆。
3、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4、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五、理解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五首诗,完成问题。
1、请分别用两个字的词语为这五首七言绝句各拟一个题目。
2、在原文中依次找出上述组诗的史实依据,并请同学分别向全班同学讲解。


四面楚歌音凄婉,兵少粮绝时维艰。
忍泪含悲突围去,昼夜兼程未解鞍。
悲歌诉与虞姬别,一唱一和泪满衫。
田父挥手左向指,兵陷大泽泥淖间。


盖世雄风今尚在,策马横刀犹向前。
乌江谁说无渡船,只因兵败失面颜。
拼尽剩勇终三胜,霸业难遂本由天。
八千子弟皆战死,岂能蒙耻独自还?

身被重创自刭死,血染战袍映寒川。
尸分五体封侯赏,悲情英名世代传。
明确:1、别姬、溃围、鏖战、拒渡、自刎(意思相近即可)
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理解文本信息的反馈,加以补充、评析、释疑或纠错,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减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偏离度,为第二课时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展开讨论弄清相关的史实依据。
可以顺带将文章概括为三个场景:霸王别姬、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了重点的字词、疏通了文章的大意。希望大家课后及时地巩固复习。
七、作业: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板书:垓下之战
司马迁)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大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项羽。
二、分析讲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
(此环节可以分组完成,四组分别选择一段,看所选段落中的项羽有何性格特征,文中是怎样来体现他的这种性格的?)
1、第一段落: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2、第二段: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3、第三段: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师: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生: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4、第四段:自刎乌江: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总结:项羽英勇骁战知耻而重义,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际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转赠忠贞之士。兵败人亡仍豪气干云,大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可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三、迁移拓展:
项羽选择了自刎,是否值得?历来众说纷纭,却看后人对此事的评论。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由“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可知杜牧认为项王自刎失之草率。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见王认为项羽自刎是最正确的做法。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其诗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垓下之围》,分析楚霸王项羽的人物形象,了解了人物鉴赏的方法,并深切体会到了项羽身上所蕴含的悲壮之美。现在还有几分钟时间,再让我们静静欣赏音乐,去体味那远去的金戈铁马,体验项羽的悲剧人生。
五、布置作业:
结合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写篇800字左右的作文《我心中的项羽》
PAGE
-
5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