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知识检测卷
参考答案
课内知识检测
1.B
2.D
3.D
4.D
5.A
6.C
7.D
8.(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站得很远的人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宏亮,但是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
(3)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4)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的缘故。
(5)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6)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7)(一方面)不通晓句读,(一方面)也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8)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二、1.【答案】C【解析】A、D太拘泥于鱼翅的本义,B侧重谈不良影响。
2.【答案】C【解析】C项,“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在文中没有依据,鲁迅先生对“孱头”“昏蛋”和“废物”都是给予强烈批判的。
3.【答案】内容上:以简要的语言明确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即要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解析】分析这句话在内容上的作用,“运用脑髓”即要善于思考,“放出眼光”即要善于鉴别,“自己来拿”即要争取主动。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上下文,特别要注意句中的“所以”一词,通过它可看出此句是承上而来的,然后再看它与下文的关系,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很明显了。
4.【答案】这句话揭示了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强调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作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三、答案:1.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2.C(丁内艰,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3.B(“仕途顺利,一路升迁”错)
4.(1)宋温舒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孩子真是治国的人才,遗憾的是我的哥哥见不到了。”
(4分。“拊”“国器”“恨”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前来诊视,前来探病抚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湜)病重的情况上奏给皇帝。(4分。“掖出”“抚问”“闻”各得1分,整体句意1分)
5.亲临探视,允许他先回去并赐给被褥,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父宋择,为牟平县令。祖父宋赞,为万年县令。父亲宋温故,为后晋天福年间进士,官至左补阙;他的弟弟宋温舒,也是进士,官至职方员外郎,兄弟当时都有名气。宋湜幼时便机敏聪慧,早年(父亲去世)便成了孤儿,与他的兄长宋泌励志苦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叔父宋温舒掌管耀州,让宋湜随行,代作公文奏章,成文快且辞句华丽。宋温舒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这孩子真是治国的人才,遗憾的是我的哥哥见不到了。”太平兴国五年宋湜考中进士,初仕为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地升迁右赞善大夫。宋准推荐他的文才,被授为著作郎、直史馆,赐绯衣。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沅一同受命,并赐五百两白金、五十万钱。加任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很快又受命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诉告大理司审案判决不当,宋湜因这件事受连累,被降为均州团练副使。这时母亲已经年老,宋湜留下他的妻子在家奉养。又移任汝州,与王禹偁同时被召回朝中,任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任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壹、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主管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任命为中书舍人。母亲死后遵守丧制,起用复职。真宗皇帝北巡,将在大名府停留,以护卫军列为行军阵式,皇帝亲自统率身穿铠甲的护卫居于正中,诸王都披甲戴盔跟随左右,命令宋湜和王显分押后阵。驻扎停留了数日,经常在便殿召见宋湜,一次正要上前奏事,忽然病发倒地。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前来诊视,前来探病抚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湜)病重的情况上奏给皇帝。第二年正月,真宗皇帝亲临探视,并允许他先归,赐给被褥,说:“这被褥是我常用的,虽旧了些,也足可以抵挡路途中的寒冷。”并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行至瘦州,病逝,享年五十一岁。真宗皇帝因而暂时停止朝事,追封他为吏部侍郎。真宗再次临幸河朔时,睹物思人,倍加追悼,因而加赠刑部尚书,谥号忠定。宋湜风貌齐整而俊秀,有宽容而含蓄的气度,器量见识冲和高远,爱好学习,文辞华美,善谈论,喜饮酒,言语诙谐,通晓音律,又擅长下棋。写字书法遒劲而娟秀,书帖一出,人们纷纷传播而效仿。(宋浸)喜欢引荐和看重有名的年轻人,又喜欢急人所难,当时士子一类人,一致把他当作宗师并且敬慕他。有文集二十卷。第六单元知识检测卷
一、课内知识检测
1.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天下云集响应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忌不自信
C.微斯人,吾与谁归
D.求人可使报秦者
5.找出“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D、则群聚而笑之
官盛则近谀
8.翻译下面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对第三段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它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鱼翅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不要用拿来的贵重文化遗产摆阔气、装门面。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是不可能的。
2.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3.“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偁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壹、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丁内艰,起复。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废朝,赠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辞,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弈棋。笔法遒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宋湜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B.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D.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指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穿官服。后喻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B.金紫,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时期的官服和佩饰,因此也用金紫来指代贵官。
C.丁内艰,也称作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D.赠,指朝廷给去世的官员或官员去世的父祖追封官爵,此指为宋湜追封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湜富有才华。他幼时机敏聪慧,写文章下笔成文,辞句华美,受到叔父的赞许和宋准的推荐。
B.宋湜深爱重用。他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仕途顺利,一路升迁,真宗皇帝因他去世而暂停朝事。
C.宋湜人品贵重。他宽容含蓄,喜欢引荐年轻人,能急人所难,士子们都敬慕他,把他当作宗师。
D.宋湜多才多艺。他通晓音律,擅长下棋,书法遒劲且娟秀,人们喜爱他的书帖,纷纷传播效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4分)
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4分)
5.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