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9 15:2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1.知道从魏晋时期到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变化的基本史实
2.知道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运行机制、特点及影响
3.知道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相关材料,理解唐朝时期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制度的影响。
4.通过学习魏晋到五代十国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1、隋朝以前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血缘
朝代
标准
选官制度
军功爵制
军功
察举制
孝廉
九品中正制
家世
西周
秦朝
汉朝
魏晋
一、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的开创
陈群
标准
家世: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
行状:本的道德行为和
才干能力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选官制度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隋文帝
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创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武举,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和明经科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选官标准:才学
2、科举制
进步性:
(1)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流动;
(2)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4)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落后性:
(1)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到了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秦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以后 3、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举荐任官
品行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初家世道德才能后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任命
军功
标准:科学公平
方式:公开公正
权力:集中中央
二、三省六部制
(一)沿革
汉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中央决策机构以尚书为主,三公九卿掌执行
魏晋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皇帝
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尚书省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二)机构设置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
——《新唐书·宰相表》 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通典·职官》
宰相格局的调整:
“同中书门下三品”,品位持平;中书、门下为议政核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渐固定为宰相衔。
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关系表
部 下辖四司 节制寺、监
吏部 吏部司 司封司司勋司 考功司 宗正寺
户部 户部司 度支司 金部司 仓部司 司农寺 太府寺
礼部 礼部司 祠部司主客司 膳部司 太常寺 鸿胪寺 光禄寺 国子监
兵部 兵部司 职方司 驾部司 库部司 太仆寺 卫尉寺
刑部 刑部司 都官司 比部司 司门司 大理寺
工部 工部司 屯田司虞部司 都水司 少府监 将作监军器监 都水监
合作探究
材料一:(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往尚书省施行。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签》
1、依据材料一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知识小结
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
2、集体负责
3、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影响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大权独揽,有利于加强皇权。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与均田令
租:受田男子向官府缴纳的定量谷物。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三、赋税制度
均田令
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如下: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唐代均田制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贵族、官僚的受田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贵族最多受田百顷,官员最多受田60顷。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与均田令
唐初:
租庸调制
租:受田男子向官府缴纳的定量谷物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庸:纳绢或布代役,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与均田令
唐初:
租庸调制
唐中期以后:
两税法
A 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影 响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税法的影响。
两税法的影响
课堂检测
1.唐代,马球是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甚至连皇帝的禁军“神策军”提拔将领也以球艺高低来决定。据此可知,唐代
A.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体育与军事密切相关 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C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新设机构,皇权顶峰
C
3.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由百官之长的丞相个人开府,自辟僚属,相对独立行使权力,转变为若干长官共执丞相之职,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形成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这一变化是指
A.从世官制向察举制转变 B.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C.从内阁制向军机处转变 D.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转变
B
4.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来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政事堂议政的官员达十多人。唐太宗此举意在
A.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B.规范朝廷的政务运作
C.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 D.提高军国大事决策效率
A
5.唐代,门下省的职责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在没有得到门下省的签署之前,也不具有法律效令。这一设置意在
A.平衡三省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行政效率 D.防范君主专制
B
6.783年,唐德宗批准推行了房屋税——税屋间架法和交易税——算除陌钱之法。此后,“月进”、“日进”等所谓“羡余”征收成为新的名目。这反映了
A.安史之乱加剧了财政危机 B.租庸调制得到恢复
C.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头 D.两税法遭到了破坏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