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背景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几个割据政权,实现了中原地区局部统一。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
(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
(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
(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阅读教材P58-59,概括宋初加强专制集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提示:从中央、地方、军事、选官制度等方面进行概括
(二)措施
(1)中央:
分割相权
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皇帝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
三司使
枢密使
财权
行政权
军权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宋初中央官制的设置
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地方:
将地方军权、行政、财权全面收归中央
①军事——收精兵: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派文官管理地方;路设四监司,州设通判朝廷监督。
③财政——制钱谷:设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上交朝廷。
中央集权加强
朱熹评价北宋一代的地方措施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北宋的地方措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导致北宋的灭亡。
(3)军事:
①“杯酒释兵权”,收回统兵大将军权。
②国策:重内轻外,“强干弱枝”,“崇文抑武”。
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④“更戍法”。
解决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
(4)官僚体系: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
——《中华文明史》
1、宋辽: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高粱河惨败, 险些丧命。
2、宋辽:澶渊之盟--兄弟--岁币
3、宋夏和议:庆历和议--君臣--岁赐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募兵养兵
积贫 积弱
供养了庞大但战斗力低下的军队
机构和官职设置叠床架屋;实行恩荫制,官僚子弟入仕泛滥
供养了庞大但效率低下的官僚队伍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冗两积”)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背景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三冗两积”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2、概况
(1)领域:经济、政治、军事、教育
(2)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3)核心目的:富国强兵
(4)结果: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
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东北地区兴起的女真族在覆灭辽朝两年之后,南下攻宋,宋朝无力抵挡,都城被破,徽宗、钦宗以及大批皇室成员、大臣、百姓,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册)
宋徽宗赵佶
1.南宋的建立
四、南宋的偏安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他在抗金过程中功勋卓著,创立岳家军,收复诸多失地。
但是,高宗、秦桧等人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课堂检测
1.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一次群臣朝会,宰相张齐贤醉酒后上朝,冠冕不正,几乎捧倒殿上。御史中丞弹劾其失仪。张齐贤自辩系饮酒御寒至醉,并顿首谢罪。宋真宗说:“卿为大臣,何以率下?朝廷自有典宪,朕不敢私”,遂免其相。这一事件说明宋朝
A.君主对监察体制的维护 B.御史监察范围不断拓宽
C.崇文抑武方针得到落实 D.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
A
2.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3.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
A.完善地方的三司制度 B.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削弱藩镇割据的基础 D.确保了中央控制诸州
C
4.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
B.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
C.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
D.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
C
5.有学者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宋朝时所发生的一些变动,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下列史实不符合此观点的是( )
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市民阶层不断发展
C.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D.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D
6.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B.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C.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