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晚清时期的中国受到了无尽的凌辱与侵略,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中国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渐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民间和政府都提出了解决方案,但最终都没能真正解决问题。《辛丑条约》签订后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势要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出自己的一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新政、三民主义 预备立宪等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2.通过《临时约法》内容的分析,理解《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3.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失败最终证明了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行不通。
目
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壹
(一)清末新政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 “自救”。
材料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其一,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其二,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其三,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其四,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历史纵横
“新政”有什么内容呢?
官制:
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军事:
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商业: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材料一 慈禧作为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开启了新政改革的闸门,此时,顽固派的抵制非常微弱,革新派可以放开手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903年10月,慈禧批准了张之洞、袁世凯的会奏,以十年为期,废除科举制。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都以科举考试为重要途径,可以说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它体现了清政府改革的决心。当立宪派向慈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了慈禧的积极回应,虽然慈禧准备实行的立宪是保守的二元君主立宪政体,但是,对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体制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孙中山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1)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清政府的“新政”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这个中国才有希望,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组织都有哪些呢?
华兴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兴中会
“振兴中华,挽救中局”
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王国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
华兴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团体。于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会长为黄兴,副会长为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等人。
光复会,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冬季,王嘉伟、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酝酿协商,次年初又经陶成章、魏兰回上海与蔡元培商议,至同年11月,以龚宝铨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光复会。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都进行了哪些活动呢?
(1)继续宣传革命理论与主张。
(2)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①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②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三)预备立宪
面对各种革命运动的高涨,清政府作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宣统二年九月,各省代表在资政院会议上提出要求颁布宪法、组织内阁、开设议院等要求,而且奉天的代表要求明年就召开国会,并认为军机大臣责任不明,要求设立责任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等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十部,以善耆、载泽、荫昌、载洵、绍昌、溥伦、寿耆诸人分任各部大臣。十三个席位中,满人占据九席,而满人皇族又占据其中七席。这是一个以满人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进步与平等。
皇族内阁
组建“皇族内阁”有什么后果呢?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2
贰
(一)武昌起义
材料 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因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栖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武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澂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辛亥革命亲历者张知本口述
为什么在武昌发动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和清政府的围剿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历史纵横
武昌起义是如何进行的呢?
(1)1911年10月,武昌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2)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
(3)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二)
中华民国建立
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2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诞生
清帝退位诏书
清帝逊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为什么袁世凯会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的支持下,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等手段使革命党展开和议,以逼迫清帝退位为条件,取得了革命果实
袁世凯是封建军阀势力的代表,为限制其权力,保护革命成果,革命党人有什么手段?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2)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3)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有什么影响呢?
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叁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经济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深化探究
探究一: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地位
1.政治上:它使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界碑。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政治时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结社等自由,国民的政党意识、参政意识增强。
2.经济上:它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其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
深化探究
探究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与民主性和局限性
1.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方式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2.民主性
(1)民主程序: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3)政体运作:实行分权制衡,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3.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防止袁世凯专权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
(2)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未能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
随堂训练
1.清末新政期间,不仅先进的知识分子,其他社会阶层如工人、商人、新军以及部分开明官僚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并形成两大社会集团——革命派和立宪派。他们所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共同构成对清政府的压力和威胁。这表明清末新政( )
A.树立了资产阶级领导地位 B.客观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C.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D.革新了社会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方式
B
解析:根据材料“清末新政期间,不仅先进的知识分子,其他社会阶层……参与其中”“形成……革命派和立宪派”可知,清末新政客观上扩大了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清末新政使革命的社会基础扩大,没有体现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受到动摇,故C项错误;清末新政改革官制、实行地方自治等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没有从根本上革新社会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方式,故D项错误。
随堂训练
2.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领导了湖南、山西、陕西、云南等省的武装起义,同盟会会员还与各地绅士促成江苏、广西、安徽、广东等省宣告“和平独立”。这反映出中国同盟会( )
A.直接领导了武昌起义 B.对辛亥革命的统一策划
C.对革命的有力组织 D.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解析:根据材料“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同盟会会员还……促成江苏、广西、安徽、广东等省宣告‘和平独立’”可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期间采用多种手段组织革命,故选C项。武昌起义并非由中国同盟会直接领导,故排除A项。同盟会并未对辛亥革命进行统一策划,故排除B项。D项不能反映出材料主旨,排除。
C
随堂训练
3.1912年10月,孙中山发表演说,认为马克思学说“则专论资本,谓资本亦为人造,亦应属于公有”,其目的是“为社会大多数谋幸福”,“斯即社会主义本经济分配法之原理,而从根本上以解决也”。该演说表明,孙中山( )
A.主张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 B.反对将私人资本转为公有
C.赞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法 D.拥护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C
解析:材料中“为社会大多数谋幸福”“斯即社会主义本经济分配法之原理,而从根本上以解决也”等信息反映了孙中山赞同马克思学说中资本公有的观点,认为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的分配法,故C项符合题意;消灭私有制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赞同资本公有,排除B项;1912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D项。
随堂训练
4.1902年,户部奏议说:“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办法就是向人民征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结果导致1910年秋至1911年春“民变”此起彼伏。这些“民变”( )
A.客观上造成革命形势的成熟 B.表明清朝财政危机逐步加深
C.刺激了清政府着手政治改革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解析:题干中的“民变”,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故A项正确。B项是“民变”的原因,而本题的设问要求回答“民变”的结果,故排除。“政治改革”与“民变”没有直接关联,C项表述错误。“民变”属于广大民众的自发行为,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故D项错误。
A
随堂训练
5.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 B.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C.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D.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据材料信息“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致使总统府与国务院权限不明,最终导致府院之争,由此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足,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虽然因人立法是“临时约法”的特点,但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意图,故D项错误。
B
随堂训练
6.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解析:由代表汉族的“铁血十八星旗”改为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项正确;武昌起义时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铁血十八星旗”到“五色旗”的转变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错误。
D
随堂训练
7.“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上述评价意在指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难度中等。辛亥革命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材料“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分析选项,A项表述最为全面,符合题意;B、C、D三项只是某一个方面。
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