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金秋( )日晖晖
说“木叶”
林庚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梳文提要
从文中各段推理分析的关键句中找出与“木叶”相关的词(概念),用思维导图简单揭示这些词之间的关系。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梳理提要
木叶
树
叶
落木
木
树叶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高
木
高
树
落叶
黄叶
探索过程
发现现象(1—3)
辨析概念(4—6)
分析“木”的
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观点(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钟爱“木叶”
创出“落木”
关键在“木”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辨析概念
意象 场合 颜色 触感 形象 联想
木叶
木
(树)叶
落木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 褐绿 饱含水分 绵密/缠绵 密密层层
浓荫
秋风叶落 黄色 干燥 空阔 木头、木料等
树干
袅袅秋风 爽朗晴空 清秋 微黄 干燥 疏朗绵密 迢远情深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 枯黄 干燥 更加空阔 斩断柔情 ???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诗歌语言中的探索与创新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迁移探究
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2.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 (秦观《如梦令》)
3.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晏几道 《浣溪沙》)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5.惜春常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
6.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
7.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宏《春残》)
8.落花浮水树临池。年前心眼期。(欧阳修《阮郎归》)
9.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李清照《好事近》)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质疑探究
1.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
2.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3.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4.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5.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 《长恨歌》)
6.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李白《秋风词》)
7.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唐代孔绍安《落叶》)
8.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质疑探究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4.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5.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6.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7.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
8.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迁移探究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如果用一个意象来描述此图片。你会选择什么意象呢
迁移探究二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日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周邦彦《兰陵王》)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迁移探究三
1.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园》)
3.笑谈间,风满座,气横秋。平生壮志,长啸起舞看吴钩。 (宋·韩元吉《水调歌头》)
4.中军玉帐旌旗绕。吴钩锦带明霜晓。铁马去追风。弓声惊塞鸿。 (宋·王安石《菩萨蛮》)
5.少年锦带佩吴钩,独骑匹马觅封侯。
(元·元好问《望归吟》)
6.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唐·李白《白马篇》)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共29张PPT)
说“木叶”
1.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北大中文系教授。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木叶”的形象,指出“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暗示性)。
第三部分(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文本研读
1—3段涉及了哪些诗句?有何作用?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中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
诗歌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这篇赋通过假设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从而使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王褒《渡河北》
王褒原为南朝梁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徕服”适宜南方水土。徕,同“来”。服,习惯。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橘颂》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
桂树丛中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其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
春天来了,庭院中一棵奇异珍贵美丽的花树,在雨水阳光的滋润下生长得花繁叶茂,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首描写思妇折芳寄远思怀游子的诗。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 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萧纲《折杨柳》
《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上春”,即早春。“画角”,军中吹器。“并”,犹,总是的意思。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古诗中常以柳喻送别情事。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其七)》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这首诗以比兴的手法,感叹好景不长、青春易逝的悲哀。佳人酣歌,终将衰老;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 柳恽《捣衣诗》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本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赋中记叙了梁朝由腐败、内乱到招致外敌入侵、最终灭亡的经过,大量运用典故,对故国的覆灭表示哀悼,同时也对自己被迫留仕北朝的境遇发出感叹。
文本研读
1—3段涉及了哪些诗句?有何作用?
①“木叶”为诗人钟爱。
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合作探究
诵读诗句,比较“木”与“树”的不同。
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②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
③午阴嘉树清圆(午阴嘉木清圆)
诗歌赏析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吴均《答柳恽》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深秋微寒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柳恽将赴远地,吴均这首诗就是答他的此诗而作。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曹植《野田黄雀行》
前两句比喻环境凶险。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却无力相救。《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满庭芳》
周邦彦曾流宦多地,故多自伤身世之叹。上片细写静景,“凭栏久”三句,以贬居江州的白居易自比,则其内心之矛盾苦痛,亦可概见。下片笔锋一转再转,曲折传出作者流宦他乡的苦况,他自比暂寄修椽的社燕,又想借酒忘愁而苦于不能,但终于只能以醉眠求得内心短暂的宁静。
“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①“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②“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诗歌赏析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此诗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有分:有情谊,蔡家亲:也作“霍家亲”。晋朝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此诗是作者为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黄昏,孤寂一人,大概是有亲人,心上人,不得聚,不得见,或许根本就是不能聚,不能见了,眼前又有这衰飒秋风,更觉凄凉,不要说找个知心连亲的人,就连乘凉时节的树叶也都飘然而去,我就姑且把树枝当作依靠吧!这里隐隐透出诗人的一种不屈精神,宁缺毋滥,决不会因为孤寂随便找个人引为知己,宁可和大自然的植物树木为伴,树没了叶,那就和树枝在一起。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完成表格。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境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褐绿色
繁密绿色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微黄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干燥不湿润
疏朗、飘零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拓展延伸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
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酒是愁的象征。
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用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奈凄凉,孤傲清高
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用意。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达观坚定,壮美豪放
古代诗歌中很多意象都有比较强的暗示性,请选择某一意象,搜集相关诗句,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课后作业(共31张PPT)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屠呦呦
加来道雄
1、感受文本的语言张力,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把握文章的主题。
2、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语言逻辑思维之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感知科学精神的伟大。
【学习目标】
屠哟哟诺贝尔获奖中文演讲视频
研读文本
1.阅读两篇文章,以图表形式梳理文中展示的科学研究、早期探索的过程,标出那些对科学家的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
李左英
朱晋阳
研读文本
2.科学研究的艰辛与科学发现的乐趣,在两篇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例:2000个方药中挑选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200个方药中提取380余种提取物。——数字背后反映出研究工作的繁复,揭示了青蒿素研究工作的艰难。
研读文本
3.你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需要具备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文本分析。
4.两位科学家在科学“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有何异同?
了解作者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人物评价: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感动中国颁奖)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初读文本
1.文章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哪里?请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2.试概括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语言叙述之精炼。文章没有运用浓墨重彩的笔调来描述青蒿素的发展,而是使用非常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青蒿素的发展,简单准确,不矫揉造作,展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语言叙述之平静。屠哟哟的叙事语言是非常平静的,平静语言之下蕴藏的是她那颗对科学研究的扎实态度,对个人荣誉取得的云淡风轻。
③语言逻辑之严谨。屠呦呦的语言逻辑思维非常严谨,清晰地呈现了青蒿素发展历程,并在文章的末尾对中医精神进行了升华。
初读文本
3.结合文本概括青蒿素的发展历程,并从文中找出每个阶段中你认为能够表现其艰难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并加以说明。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性。
①2000种中草药、640种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200种中药、380余种成分。——数字背后反映出研究工作的繁复,揭示了青蒿素研究工作的艰难。
②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唯一提到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记录,出现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面写道: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而句子中又用了唯一这个词,可见研究之艰难。
初读文本
从分子到药物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很难对新药进行临床试验。为了帮助疟疾病人,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个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
——研究环境恶劣,但仍排除万难们进行了丰富的临床试验。
初读文本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帮助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1977年在《科学通报》发表,并迅速被《化学文摘》所收录。然而,当时的大环境不允许我们发表任何论文,除了少数几篇中文文章。
——青蒿素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艰难。
初读文本
超越青蒿素
由于化学稳定性的考量,有机化学家们起初不认为双氢青蒿素,一类青蒿素的衍生物,是好的药物。
——创新研究遭遇到否定危机。
感知精神
从屠呦呦的自我介绍中,你认识到了她哪些方面的品质特征?
①我从1955年开始中草药的研究。大学毕业后,……我对中草药的好奇心转换成强烈的动力,特别是在研究所安排我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那两年半的时间里。
——充满对中医药领域的热爱。
②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
——谦虚而又展现了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
感知精神
③1959年至1962年,……这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宝藏,并领悟关于人性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精妙思想。
——对学习充满热情。
④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调查了2000种中草药,确定了640个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从200种中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成分用于老鼠模型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严谨从事医学实验的精神。
感知精神
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很难对新药进行临床试验。为了帮助疟疾病人,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个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我们随后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进行临床实验的决心。
⑥由于化学稳定性的考量,有机化学家们起初不认为双氢青蒿素,一类青蒿素的衍生物,是好的药物。然而,我们在评价青蒿素的时候,发现双氢青蒿素较青蒿素更加稳定,而且十倍有效。更重要的是,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重复犯病率小很多。
——对自己医学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坚持。
感知精神
⑦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其他植物化学的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青蒿素的历程相对短暂。但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
——对中医医学价值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知精神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从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来入手。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
③从分析情节入手。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展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⑤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领悟升华
小组合作探究:探讨屠呦呦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示:屠哟哟是我国医学界的英雄,结合国家所倡导的英雄精神去分析才能有时代感。
领悟升华
小组合作探究:探讨屠呦呦精神的时代意义。
①崇尚英雄精神是从中汲取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
②铭记英雄精神是永葆中华民族战斗力的精神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行的强大力量。
领悟升华
小组合作探究:探讨屠呦呦精神的时代意义。
③传承英雄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
资料拓展
誉满杏林:三国时有位医生叫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棵,轻病患者每人种一棵。几年后,杏树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被称为“董仙杏林”。每逢杏熟,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董奉又用换来的稻谷救济贫民百姓。因此,后世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医德高尚。
资料拓展
悬壶济世:《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遂买了酒肉,恭敬地拜见老翁。后来,费长房随老翁进入葫芦十余日学得方术,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普济众生。
资料拓展
橘井泉香: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苏耽由于德行出众,在汉文帝的时受天命为天仙。苏耽在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井水一升,橘叶一枚,服下就能治愈。”后来果然瘟疫肆虐,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络绎不绝,都被治愈了。于是医学史上就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
课后作业
请结合本文及相关资料,就“英雄精神”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短文,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