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读准字音、节奏
qīng
zhé
qī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读懂诗意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被贬长沙居留三年,而今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人去后满院秋草衰枯,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情,凭吊又有谁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江山沉寂,草木摇落,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1.刘长卿是如何凭吊贾谊的?
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悲
品悟诗情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的身世
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作者感慨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
留下千古悲怆忧愤。
首联中一个“悲”字,直贯全篇,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惨遭迁谪的悲苦命运,给人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秋草
寒林
人去
日斜
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氛围
独 寻
借景抒情
颔联即景生情,写诗人步人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感伤的氛围。“独寻”表现出诗人对贾谊的景慕和自己难以掩饰的孤独落寞;“空”字形象地写出了荒凉寂寞、物是人非之感,表现了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怅惘之情;“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湘水
江山
黄叶
无情流逝
寂寂
摇落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
借景 抒情
抑郁 悲凉
以悲景衬悲情
颈联以“汉文有道”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帝,手法高妙——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自己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接着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以来文人的悲剧命运以及欲求解脱而不可得的苦闷,令人唏嘘。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尾联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诗人对强加在自己和贾谊身上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强烈控诉,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诗人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面写贾谊的一生,实际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看似写眼前所见,实际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面写文帝与贾谊,实际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临沂中考)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
2.刘长卿为什么会对贾谊这么有感慨?
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
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
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寂寂江山
摇落处
怜君
何事
到天涯
荒村日暮
江山衰危
怜已
不公控诉
怀才不遇
语义双关
借古抒怀
总结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本诗抒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凉心情,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感谢观看(共28张PPT)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温庭筠 其人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才思敏捷,下笔万言,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诋其“有才无行”。由兹屡举进士不第。后竟流落而终。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
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 ,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
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 ,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羁旅愁思
商山早行
释题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早行:黎明起床 ,踏上旅途
(1)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早春
(1)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2)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为证。
(3)“凫雁满回塘”一句中,凫雁指的是野鸭。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
3、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不好。因思故乡而悲,但 “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
4、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颔联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1】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2】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意象叠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已叮当作响,远行的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首联描写“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强,道出了古人安土重迁的心境,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悲故乡”三字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思乡心切而寝不安眠。
品味意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赏析名句: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
明确:这两句诗可分解为六个典型的意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译文: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知识链接:若将此联改成“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加上去的成为了闲字,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意象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而原句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获得广阔的理解想象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这就是古典诗歌的“意象叠加”法。
意象叠加法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的方法。
意象叠加的实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抒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颔联忽然一转,暂且放下旅途之苦,转而关注眼前的景物。诗人纯用名词组成诗句,罗列了多种早晨特有的景物,从听觉、视觉角度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一幅远行人早起赶路图。这种写法叫“意象叠加”法。画面给人以凄凉、清冷、悲伤的感觉。营造这一意境的用意是表现道路艰辛,旅途孤独、寂寞。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颈联是写刚上路的景色。“明”字别开生面,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也暗示出先行时的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行之“早”。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请找出相关诗句。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美好、温馨、生机勃勃。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
异乡的画面: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故乡的画面:(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
异乡的画面:凄清、冷寂
故乡的画面:温馨、美好
领会意境
作者在描绘这两幅画面时手法有何不同?
明确: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实写异乡,虚写故乡, 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温故知新:学过的诗文中虚实结合的例子
东临
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僵卧
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野鸭野雁,正在边沿曲折的池塘嬉戏。
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相生。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尾联回忆梦中情景,描写梦中春回故乡、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的温暖情景,与首联遥相呼应,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悲,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
全诗语言明净,形象性强,含蓄地表达了旅途的辛苦和对故乡的思念。
1.(广安中考)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1分)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1分)(共2分)
2.(广安中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2分)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但出生时家族 早已没落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小结小结
这首诗围绕着“早行”这一中心事件,通过意象叠加、虚实结合和衬托的手法,勾勒出异乡和家乡两幅不同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艰辛、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园,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1.常见的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乡书、鸿雁、明月、客、等。
3.羁旅的缘由:战乱导致背井离乡;戍守边关,归期遥远;被贬宦游,身不由己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
小试牛刀小试牛刀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旅馆、良伴、寒灯、旧事、断雁、远梦、家书、沧江、烟月、门、鱼船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