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 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 豪放派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苏轼
苏轼(1036—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就是游黄州的赤鼻矶所作。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朗
读
指
导
从题目中可知这首词属于什么词?
明确:《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它限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韵律(平仄、用韵、韵脚)。“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它是一首词主要内容的集中反映。
怀古词
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
⑴定义:诗人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吟咏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⑵赏析方法:了解史实——明确意图——体悟情感——掌握技巧
⑶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
⑷关键: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怀古诗
鉴赏怀古(咏史)诗三步骤:
眼前景(事)
↓
昔日事(景)
↓
心中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昔盛今衰)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整
体
把
握
明确:
上片写游赤壁所见之景(眼前景),
下片缅怀古人(昔日事),抒发人生感慨(心中情)。
(一)赏古迹美景
1.男生读上阕。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抽学生作答:
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历来被人称道,为什么?
⑵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⑶在词的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
⑷“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
(一)赏古迹美景
讨论
作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三句历来被人称道,为什么?
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并让人产生对历史的思索。
讨论作答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作者只是想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赏古迹美景
在词的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
大江
故垒
赤壁
乱石
惊涛
千堆雪
(一)赏古迹美景
讨论作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作者为什么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一)赏古迹美景
“卷”——突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该句哪几个字富有表现力?
乱
惊
穿
卷
雪
拍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感情
意境
乱
穿
惊
拍
卷
雪
险怪
高峻
汹涌
猛烈
奔腾
纯白
视
听
视
视
夸张
拟人
比喻
雄奇壮丽
讨论作答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 表达了词人热爱祖国
河山的激情,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片,引起下阕。
(一)赏古迹美景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合作探究
景
人(事)
1.女生读下阕。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⑴下阕扣题写“怀古”,咏怀的对象是谁?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咏怀对象”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一形象的?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
⑵作者咏怀古人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苏轼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分析。
(二)解胸中块垒
讨论作答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写周瑜幸福美满的婚姻。
⑴下阕扣题写“怀古”,咏怀的对象是谁?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咏怀对象”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一形象的?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
周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写周瑜的打扮,表现了周瑜的儒雅风流。
写周瑜的功业,表现了周瑜的英姿勃发。
34岁
年轻有才华
风流儒雅
姿容雄伟
英气勃发
从容淡定
稳操胜券
成竹在胸
周瑜形象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
雄姿英发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刘备
关羽
张飞
曹操
张飞
孙权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1036—110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小人陷害,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⑵作者咏怀周瑜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苏轼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分析。
(二)解胸中块垒
(1)以美人衬英雄,更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2)因被信任而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周瑜PK 苏轼
周瑜:
年龄:34
婚姻:幸福美满
外貌:英俊儒雅
职务:东吴都督
遭遇:功成名就
对比失落
怀古伤己
苏轼:
年龄:47
婚姻:三十丧妻
外貌:早生华发
职务:团练副使
遭遇:功业未成
仰慕英雄
哀叹自我
(二)解胸中块垒
鉴赏怀古(咏史)诗三步骤:
眼前景(事)
↓
昔日事(景)
↓
心中情(抒怀
∕讽今/昔盛今衰)
江山如画
雄浑壮阔
年轻有为
风流儒雅
功成名就
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总结:
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但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在怀古中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饮酒赏月中实现了对人生挫折的超脱,用达观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三)悟诗人情怀
1.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你认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2.课堂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风雨,经过东坡过滤,都会变成一片晴空。当我们遇到人生的不顺与失意时,我们不妨也像他一样,活得明亮、豁达,不为外在的得失而困惑,但求内心的宁静与坦然。
(三)悟诗人情怀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启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傅雷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 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
余秋雨《文化苦旅 》: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