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提优训练】2021年秋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2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文学是最灿烂的浪花。——雨果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páo xiào sǎnɡ zi jīnɡ huānɡ diē diē zhuànɡ zhuànɡ
xiān qǐ kùn nan zāo ɡāo xiōnɡ yǒnɡ pénɡ pài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刮断(ɡuā ɡuǎ) 澎湃(pài bài) 祭奠(diàn dìnɡ)
傍晚(bànɡ pánɡ) 勉强(qiánɡ qiǎnɡ) 蜷身(juǎn quán)
四、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桥》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 ( )
2.列夫·托尔斯泰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 )
3.《在柏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
4.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 )
5.《童年》、《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这三篇小说讲述的都是成长故事。 ( )
五、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有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夫 轰鸣 湿淋淋 心惊肉跳
B. 拥带 沙哑 一阵阵 指手划脚
C. 糟糕 倒霉 乱哄哄 自作自受
D. 忧虑 脸蛋 白茫茫 忐忑不安
2.对“日子全靠她一个人张罗”中的“张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料理,安排 B.筹划,周旋 C.应酬,打交道 D.惊慌,慌张
3.下列关于《童年》中人物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慈祥善良的外祖父、外祖母。
B.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
C.忠厚老实的老工人格里高利。
D.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儿”。
4.下列对“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这段环境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中“温暖而舒适”是指渔夫家炉子还有火,地“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
B.这段话是桑娜家的环境描写,对塑造桑娜这个人物形象起了很大的烘托作用。
C.小屋的温暖舒适,不仅体现桑娜的勤劳持家,也暗指这不只是客观环境的温暖,更是人情的温暖和一家人的善良,为穷苦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D.小屋的温暖舒适不但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还赞美了桑娜夫妇善良、高尚的心灵。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
《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
《在柏林》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
这几篇课文都是真实的故事,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六、填空题。(25分)
1.查字典填空。(5分)
“废”是 结构,第六画是 。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废”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不再使用,不再继续;B.荒芜,衰败;C.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D.残废;E.废黜。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废”选择正确的解释。
(1)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 )
(2)爸爸做事都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 ( )
(3)地震发生后,高楼大厦在一瞬间变成了废墟。 ( )
(4)邻居王爷爷因工伤而成了个废人。 ( )
2.把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画出来,并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2分)
(1)势不可当 测耳倾听 寒风呼啸 干干净净 ( )
(2)不加思索 神情激动 狂风怒吼 惊慌失措 ( )
3.用“静”字组词,填在下列句中括号里。(4分)
(1)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 )了。
(2)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 )。
(3)车厢里一片( ),静得可怕。
(4)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 )地睡着。
4.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缩句)
.
(2)《在柏林》的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写的。(修改病句)
.
(3)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成陈述句)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桥》这篇小说以“桥”为题,具有象征意义,“桥”是把 和
.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 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 桥。
《穷人》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 .
. ?二是 ?
(3)《回乡偶书》一诗中,“ , 。”用孩童的笑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慨。
七、阅读理解。(20分)
(一)课内阅读。(9分)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这段文字最能概括桑娜把西蒙两个孤儿抱回家后的心情词语是 。(1分)
2.选文第二自然段是对桑娜的 和 的描写,表现了 。(2分)
3.你认为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
4.桑娜为什么会说“揍我一顿也好”?(2分)
.
.
课外阅读。(11分)
儿子和列车
在德国的一个火车小站里,一位扳道员正要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辆徐徐驶近的列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辆火车从相反方向隆隆驶近车站。假如他不扳道,这两辆火车就会相撞,酿成一出惨剧。
这时,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铁轨的那一端玩耍,而那辆开始进站的火车就驶在这条铁轨上。怎么办?他可以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但是,迎面驶来的列车上将会有数百人难逃丧生的厄运!他强忍巨大的痛苦,决定不违反自己的职责。这位工人向他的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快步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一眨眼工夫,这辆火车安全地驶入了预定的铁轨。
他的儿子由于平素就习惯了服从长辈的命令,没显出丝毫的慌张,立刻笔直地躺倒在铁轨中央。一列满载的火车从他的头顶呼啸着飞驰而过。
车上的旅客们毫不知情,他们的到来给一颗崇高的心灵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痛楚,他们的生命也曾如千钧悬于一发。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的方向狂奔,不敢想象儿子那惨不忍睹的情状。然而,他的儿子还活着,而且未受一点损伤!
据说,德皇知道了这位扳道工人的事迹,就派人把他召来,奖给他一枚荣誉勋章,一方面是奖励他顾全大局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感谢他教育出一个机灵、听话的儿子。
1.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2分)
(1)千斤的重量悬挂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万分危急,刻不容缓。( )
(2)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
2.文中画线句子能否改为“一列火车飞驰而过”?为什么?(3分)
.
.
3.扳道员面临怎样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他最后又是如何做的?(4分)
.
.
.
4.从文中可以看出扳道员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
八、习作展示。
根据下面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环境:一个寒冷的清晨,地面上的积水结了一层冰。
人物: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穿着厚厚棉衣,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张明和陆磊。
要求:1.想象丰富合理,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2.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3.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提优训练】2021年秋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2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文学是最灿烂的浪花。——雨果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páo xiào sǎnɡ zi jīnɡ huānɡ diē diē zhuànɡ zhuànɡ
咆哮 嗓子 惊慌 跌跌撞撞
xiān qǐ kùn nan zāo ɡāo xiōnɡ yǒnɡ pénɡ pài
掀起 困难 糟糕 汹涌澎湃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刮断(ɡuā√ ɡuǎ) 澎湃(pài √ bài) 祭奠(diàn√dìnɡ)
傍晚(bànɡ√pánɡ) 勉强(qiánɡ qiǎnɡ√) 蜷身(juǎn quán√)
四、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桥》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 (√)
2.列夫·托尔斯泰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
3.《在柏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4.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
5.《童年》、《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这三篇小说讲述的都是成长故事。 (√)
五、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有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渔夫 轰鸣 湿淋淋 心惊肉跳
B. 拥带 沙哑 一阵阵 指手划脚
C. 糟糕 倒霉 乱哄哄 自作自受
D. 忧虑 脸蛋 白茫茫 忐忑不安
2.对“日子全靠她一个人张罗”中的“张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料理,安排 B.筹划,周旋 C.应酬,打交道 D.惊慌,慌张
3.下列关于《童年》中人物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慈祥善良的外祖父、外祖母。
B.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
C.忠厚老实的老工人格里高利。
D.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儿”。
4.下列对“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这段环境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句中“温暖而舒适”是指渔夫家炉子还有火,地“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
B.这段话是桑娜家的环境描写,对塑造桑娜这个人物形象起了很大的烘托作用。
C.小屋的温暖舒适,不仅体现桑娜的勤劳持家,也暗指这不只是客观环境的温暖,更是人情的温暖和一家人的善良,为穷苦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D.小屋的温暖舒适不但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还赞美了桑娜夫妇善良、高尚的心灵。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
《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
《在柏林》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
这几篇课文都是真实的故事,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六、填空题。(25分)
1.查字典填空。(5分)
“废”是半包围结构,第六画是 フ。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广 部,再查 5 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F ,再查音节 fèi 。“废”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不再使用,不再继续;B.荒芜,衰败;C.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D.残废;E.废黜。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废”选择正确的解释。
(1)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C)
(2)爸爸做事都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A)
(3)地震发生后,高楼大厦在一瞬间变成了废墟。(B)
(4)邻居王爷爷因工伤而成了个废人。(D)
2.把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画出来,并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2分)
(1)势不可当 测耳倾听 寒风呼啸 干干净净(侧)
(2)不加思索 神情激动 狂风怒吼 惊慌失措(假)
3.用“静”字组词,填在下列句中括号里。(4分)
(1)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2)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4)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4.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缩句)
桑娜补帆。
(2)《在柏林》的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写的。(修改病句)
《在柏林》的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
(3)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成陈述句)
得把他们抱来,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桥》这篇小说以“桥”为题,具有象征意义,“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2)《穷人》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渔夫能否平安归来?二是渔夫能否同意收养两个孤儿?
(3)《回乡偶书》一诗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用孩童的笑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慨。
七、阅读理解。(20分)
(一)课内阅读。(9分)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这段文字最能概括桑娜把西蒙两个孤儿抱回家后的心情词语是忐忑不安。(1分)
2.选文第二自然段是对桑娜的神态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3.你认为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桑娜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回家。
作者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赞颂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4.桑娜为什么会说“揍我一顿也好”?(2分)
桑娜爱自己的丈夫,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也反映她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课外阅读。(11分)
儿子和列车
在德国的一个火车小站里,一位扳道员正要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辆徐徐驶近的列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辆火车从相反方向隆隆驶近车站。假如他不扳道,这两辆火车就会相撞,酿成一出惨剧。
这时,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铁轨的那一端玩耍,而那辆开始进站的火车就驶在这条铁轨上。怎么办?他可以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但是,迎面驶来的列车上将会有数百人难逃丧生的厄运!他强忍巨大的痛苦,决定不违反自己的职责。这位工人向他的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快步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一眨眼工夫,这辆火车安全地驶入了预定的铁轨。
他的儿子由于平素就习惯了服从长辈的命令,没显出丝毫的慌张,立刻笔直地躺倒在铁轨中央。一列满载的火车从他的头顶呼啸着飞驰而过。
车上的旅客们毫不知情,他们的到来给一颗崇高的心灵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痛楚,他们的生命也曾如千钧悬于一发。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的方向狂奔,不敢想象儿子那惨不忍睹的情状。然而,他的儿子还活着,而且未受一点损伤!
据说,德皇知道了这位扳道工人的事迹,就派人把他召来,奖给他一枚荣誉勋章,一方面是奖励他顾全大局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感谢他教育出一个机灵、听话的儿子。
1.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2分)
(1)千斤的重量悬挂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万分危急,刻不容缓。(千钓悬于一发)
(2)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顾全大局)
2.文中画线句子能否改为“一列火车飞驰而过”?为什么?(3分)
不能,原句更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的危险情形,更具体,更形象。
3.扳道员面临怎样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他最后又是如何做的?(4分)
如果扳动了道岔,他的儿子就可能被压在列车下;如果把儿子抢救上站台,列车上的数百人就难逃丧生的厄运。
扳道员对儿子大喊一声“卧倒”就快步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
4.从文中可以看出扳道员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他是一个极端尽职、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他具有崇高的心灵。
八、习作展示。
根据下面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环境:一个寒冷的清晨,地面上的积水结了一层冰。
人物: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穿着厚厚棉衣,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张明和陆磊。
要求:1.想象丰富合理,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2.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3.不少于500字。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